论何梦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018-12-02 22:30游明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游明

摘要:何梦瑶是清代康乾年间典型的广东士人,也是清代岭南诗歌两次高潮过渡阶段的重要人物,在广东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何梦瑶诗歌的分析,讨论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并探究其诗歌在清代广东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何梦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何梦瑶(1693-1764),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又自号研农或作砚农,广东南海籍,是清代初、中时期岭南诗坛不可多得的诗人。“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十三工诗,即应童子试”,康熙辛丑年(1721)二十九岁的何梦瑶受知学使惠士奇,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历宰粤西,官至辽阳州牧,乾隆庚午年(1750)弃官归里,以教、医为生。

何梦瑶平生所写诗歌主要收集在《匊芳园诗钞》中,该诗集被袁行云收进了《清人诗集叙录》,袁行云在诗集条目下记载了何梦瑶少与同里劳孝舆、顺德罗天尺、苏珥等结“南香诗社”的史事。《匊芳园诗钞》刊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共分八卷,分别为《煤尾集》、《鸿雪集》、《学制集》、《南仪集》、《寒坡集》、《鹤野集》、《悬车集》、《诗余》,其中《煤尾集》至《悬车集》主要收录何梦瑶辞官前所写诗歌,《诗余》一卷主要收录其一生所填词三十余首。就何梦瑶诗歌的总体而言,其创作带有自己的身世经历与生活体验,将个人的真性情诉诸笔端,形成了自然平淡中见绮丽蕴藉的特色。

一、何梦瑶诗歌的思想内容

何梦瑶存世诗歌取材广泛,根据不同的题材,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心系黎民苍生的悲悯情怀。何梦瑶诗歌中的这类作品,多为对现实景状的深情刻画,他以记述的口吻将目力所及的民生情状倾注于诗句,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给予穷苦百姓以真切的关心和同情,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也是其诗歌中最为闪光的地方,如《丁未纪事》,此诗写雍正五年(1727)荒岁情景。诗歌内容取诸日常景象,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荒年黎民百姓食不果腹、妻离子散的艰难处境。这种凄惨的场景深深地刺痛着作者的内心,令他不忍弃之不顾,只得在诗歌结尾直呼“作诗告仁人,釜庾应勿惜。安得天雨粟,珠粒遍苍赤。”这种由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灼热悲悯之情,不仅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更是将其抒发的淋漓尽致。又如《庚申纪事六首》,记载乾隆五年苗族土司叛乱始末。

(二)歌咏地方风俗、风景、物产,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类诗歌具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味,内容取材几乎遍及作者足迹所到之处,不仅写出了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而且诗风清新自然,如《江浦竹枝词四首》、《珠江竹枝词六首》、《即景》、《登镇海楼》、《阅江楼》、《桑江道中杂咏》、《甘罗墓》、《春泛花洲》、《南楼晚眺》、《襄平杂咏二十首》等。“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見卖花人过河”,“辽城风味好,白小出冰天”等诗句,即展现了当地的风俗、特色、物产,又渗透着诗人的心迹,景和物此时在作者笔下均成了怡情、诉愿和自我派遣的对象。

(三)酬唱赠答。何梦瑶诗歌中的酬唱赠答之作,主要涉及其与师长、亲友、官宦的交往,有表现对师长深切敬意与依依不舍的《送天牧师还朝六首》,有体现与亲友深厚感情的《江行怀甥关鸿猷》、《怀周蘧五》、《怀罗履先生陈海六苏瑞一》、《罗履先邮诗招隐次韵奉答》等,也有因交往應酬而作的应景之作如《题邓炳园梅花书屋图》、《题邝征军画像》、《题画菊同陆太史》等。

(四)抒发个人情怀。这类诗歌有的倾诉其官场不顺、志向不达的愤懑,如《偶感》;有的表达其对挣脱羁绊、任由性情的向往,如《庚申仲夏作》、《五十》;有的表达其解绶去职、渴望归里的心音,如《乞休三十韵》、《阅卷不惬意四迭前韵怀门人陈元若侍御》、《故山用放翁韵》;有的以娓娓道来的口吻叙说家事,如《送长儿南还》、《祁死示儿辈》。

(五)悼念亲友,寄托哀思。诗人在这类诗歌中悼亲念友,吊亡问疾,不仅抒发了其对亲友逝去的深深悲痛,而且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将其内心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不求工语自真”的特色,如《哭吴始亭》、《哭麦易园师》、《哭冯达公》、《哭方月况先辈》等。

此外,何梦瑶诗歌中尚有少数诗歌,表现内容繁杂,且数量有限,难以分类归属,如《读历朝诗》、《咏史》等,评诗论史,抒发己意;《代寿传宜人》、《代寿梁时卓》等,为人庆寿,倡导敬老爱幼;《杨节妇挽诗》、《黄贞妇挽诗》、《赠程孝子》等,歌颂节烈、忠孝,教化社会,以正风俗,《次答汪白岸》、《龙胜》等多载轶闻,补充史料。

二、何梦瑶诗歌的艺术特色

杭世骏在《匊芳园诗钞》序中云:“今来南海,南海诗人之薮也,而何监州报之为之魁。报之之诗,节安以雅,辞丽以则,杂曼倩之诙嘲,兼灵均之哀怨。其无本甚远,而畦径则甚夷。骤而读之,庸夫孺子皆可以得其用意之所存;实而按之,虽使读书破万,演漾蜿蠕,专精覃思,而有不能道其厓略者,则报之之得于天者厚也。”[1]杭堇浦在这段序言中不仅对何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指出了何梦瑶诗歌“节安以雅,辞丽以则,杂曼倩之诙嘲,兼灵均之哀怨”的特点,道出了何梦瑶诗歌看似明白晓畅实而含蓄蕴藉的特征。之外,同为“惠门八子”的罗天尺和苏珥也对何梦瑶的诗歌有过评论,罗天尺论述何梦瑶诗歌时说“觇其品格,类祖渭南。渭南诗意尽于句,拙生于巧,发无可白,方言老酒不能賖,始是贫句法多同。报之炼不伤气,清不入佻,中藏变化,不一其体。国初诸公矫王李钟谭之习,群称苏陆。一时竞尚。未易有此造诣也。……报之之诗,名贵卓炼,大异于词,可谓善变者矣。”苏珥则认为“报之下笔蕴藉,欲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以合于风人之旨。”[2]综上所述,何梦瑶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自然平淡却又含蓄蕴藉,清新典雅兼具诙谐探趣,善用典事彰显才学等。

何梦瑶诗歌的艺术特色,除了杭、罗、苏三人提到的之外,从其诗歌创作实际来看,还呈现出一个较为鲜明的特色,即深得宋诗的滋养,如在取材方面,何梦瑶的诗歌多倾向于日常生活、琐事细物,较多表现私人交往与自身见闻感受;就内容而言,多为对生活的真实记录,艺术手法倾向于写实;就语言运用而言,精练晓畅又善用典事,使得其诗歌颇具才学韵味。然而“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选材的角度趋向于世俗化”、“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见长”等无不是宋诗的总体性风格特征。

三、何梦瑶诗歌的地位及影响

何梦瑶的诗歌在当时及之后,已被诗家文人所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记载和评论何梦瑶诗歌的地方文献与著作到晚清已不下十余种,除却何梦瑶的好友与其歌诗唱和、对其评论外,张应昌的《国朝诗铎》、彭端淑的《雪夜诗谈》、张维屏的《国朝诗人征略》、邱炜萲的《五百石洞天挥塵》、杨锺羲的《雪桥诗话三集》、钱林德《文献征存录》、王昶的《国朝词综》、黄培芳的《香石诗话》、温汝能纂辑的《粤东诗海》以及《辽阳县志》、《思恩县志》、《番禺县志》、《广东通志》、《岑溪县志》等均不同程度地收载或评论了何梦瑶的诗歌。谭莹在《乐志堂诗集》中有詩直论何梦瑶:“耆旧凋零得报之,菊芳园集有填词。移橙闲话人收取,说紫棉楼乐府谁。”[3]清代诗人袁枚也曾注意到何梦瑶其人、其诗,并将之载入《随园诗话》:“苏州惠天牧先生,督学广东,训士子以实学;一时英俊,多在门墙。去后,人立生祠,如潮州之奉韩愈也。先生以《珠江竹枝词》试士。何梦瑶赋云:‘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见卖花人过河。公喜,延入幕中。此雍正年间事。后吾乡杭堇浦太史掌教粤东,与何唱和。《嘲杭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咏史》云:‘赵宋若生燕太子,肯将金币事仇人?余慕何君之名,到南海访之,则已逝矣。”[4]

中山大学杨权教授和陈丕武博士,在《诗派标准与“岭南诗派”》中曾对岭南诗坛的历史状况做过分析,他们认为严格意义的岭南诗歌史,始于曲江张九龄,其后,随着当地经济的逐渐发展以及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密繁,岭南诗歌创作出现了新气象,经过数百年的培育酝酿,到元末明初已自觉发展成一股有影响的力量,并以群体的形式崛起于诗坛,自“南园五子”跃出后,继之而起的不凡诗家先有陈献章、丘濬和黄佐,继而有湛若水、“南园后五子”、区大相、黎遂球、陈邦彦、邝露、张家玉等。在上述代表性诗家的引领下,岭南地区的诗歌创作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5]

清初,屈大均、陈恭尹与梁佩兰的出现,将岭南诗歌创作水平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岭南诗坛赢得了崇高声誉。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说:“清代是广东诗歌的高峰期。但在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世称‘岭南三大家为标志的清初那个诗群活动之后,是沉寂了的。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惠士奇任广东学政,三年间颇为扶持风雅,于是有‘惠门八子出。“八子”者即:何梦瑶、劳孝舆、吴世忠、罗天尺、苏珥、陈世和、陈海六、吴秋一等八人。惠士奇是经学家,然其‘红豆家风,不废吟咏。只是‘八子中真有点影响的也只能算何梦瑶一人而已。”[6]他对“惠门八子”中“真有点影响的也只能算何梦瑶一人而已”的论断虽然有失偏颇,但却指出了从“岭南三家”到康熙末期,广东诗坛寥寥的史实。岭南诗坛的这一沉寂现象直至乾嘉时期,随着冯敏昌、黎简、宋湘、张锦芳、胡亦常、黄丹书、吕坚等名家的出现才被打破,并再次进入高潮。因此,“惠门八子”中的何梦瑶可以说是清代岭南诗坛两次诗歌繁盛阶段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仅继承了岭南诗人结社的传统,而且以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为岭南诗坛的再次繁荣传承薪火。虽然后人对何梦瑶诗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不可否认何梦瑶诗歌在清代岭南诗坛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其绝大部分诗歌的自然率真、清新雅致、含蓄蕴藉。

参考文献:

[1][清]何梦瑶.匊芳园诗钞[M].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2][清]劳孝舆.春秋诗话[M].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3][清]谭莹.乐志堂诗集[M].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4][清]袁枚.随园诗话全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

[5]杨权,陈丕武.诗派标准与“岭南诗派”[J].学术研究,2012 (03):114-123.

[6]严迪昌.清诗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12.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曹操诗歌的内容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