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特征与文学传承研究

2018-12-02 22:30王妍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特征

王妍

摘要:东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各民族群落的民俗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渗透,多元共生。东北少数民族风俗载体与文学的嬗变与创新反映着民族历史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并反过来推动了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特征;文学传承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中,民俗作为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经验传承的文化样态,其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如何在新时代中,打破以往停留在“探寻生活变迁的轨迹,理清民族文化”的民俗研究,强化民族民俗的使命担当与自我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对民俗进行更为精准地学术研究,许多民俗学家都因为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对民俗的范围与种类进行过归纳或类分。本论文对民俗所做的分类,主要依据法国山狄夫《民俗学概论》中的: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的三分法。为了更具体地讨论问题,我们再将这三类民俗细分出下一级次的类目,即将物质生活民俗细化为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将社会生活民俗细化为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将精神生活民俗细分为游艺民俗和观念性民俗。

事实上,民俗总是通过一定的盛载物或承载形式而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载体。内容不一的民俗,分别被不同的民俗载体所盛载,民俗载体于是也多姿多彩。本文所讨论的东北少数民族,其中,东北主要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计划中的东北地区,即东北三省、蒙东五市(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的地理区域;东北民族,即今东北境内的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回族、赫哲族、俄罗斯族等。东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与中华民族其他民族民俗载体相似,即他们生活民俗的盛载物或承载形式也主要是饮食、服饰和居住房舍;社会组织民俗载体主要是礼仪和节庆日;游艺民俗被具体的游戏、竞技形式所盛载;观念性民俗被放进传说、故事、谚语载体中。因为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多年以来独特的游牧、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表现出独特风貌和风格。

物质文化民俗载体方面,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生活经济活动的差异,使得东北少数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如建筑习俗上,早期的满族建筑依山傍水,“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满族的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民俗对于东北寒冷的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蒙古族传统的毡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易于拆装,便于游牧;东北狩猎民族鄂伦春、鄂温克所居住的“撮罗子”,由三至五根碗口粗细并有枝杈的木杆相互交合搭成圆锥形,根据不同的季节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覆盖在外面,样式很原始,其使用风俗也带有原始禁忌的色彩;朝鲜族草房子一般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屋身平矮,门窗比例窄长,跟南方风凉、防潮的苗族吊脚楼、壮族竹楼风格迥异,与注重通风散热的南方建筑相比,东北少数民族的建筑更注重是防风保暖。从服饰习俗看:鄂伦春、鄂温克依靠原始特色的狩猎生产,衣着面料以狍子皮为主,并用兽筋缝制衣服,服饰多骠悍宽绰;蒙古族经营畜牧业,穿戴多取牲畜皮毛;朝鲜族等农耕民族的服饰则以棉麻丝为原料,与其民族能歌善舞相应衣服显得落落翩翩……。东北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服饰文化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及多元的审美价值观,比如鄂伦春萨满神裙上就绣有动物、树木、人,再现了萨满跳神的情景;而蒙古族服饰28个部落各不相同,如科尔沁部落因居住地与满族毗邻,其部落衣饰风格深受满文化影响,袍服制作亦吸收满式风格,注重绣花、贴花、盘花等工艺运用。再从饮食方面看:东北许多民族都食猪肉,而回族却禁食猪肉;朝鲜族喜食狗肉,而满族则禁食狗肉;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冬天狩獵时,会当场生吃刚杀死的热狍子肝;蒙古族、达斡尔族则喜食白食(主要指奶制品),是其传统食品的一个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民族群落的民俗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吸纳、借鉴发展的关系。以物质民俗载体为例,东北少数民族对色彩的偏爱以及其背后诱发的心理效应、精神风貌也各不相同。汉族喜爱红色,象征喜庆、吉祥,而东北民族群落中的大部分民族喜爱白色。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他们崇尚白色、天蓝色这些纯净、明快的色彩,“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满族人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象征着吉祥如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也喜爱白色,白色象征着纯洁、高尚、神圣。虽然,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也是东北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但是东北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祭敖包;满族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丰衣足食的“添仓节”,六月六“虫王节”;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鄂伦春族的篝火节;赫哲族乌日贡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和西迁节等,这些都说明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的兼收并容与多元共生。

此外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还有传统变异的特点。一般少数民族风俗载体都是垂直传承、代代沿袭,凭借着一些民俗载体,可以看到这些民族遗留其上的原始文化风貌。但在考察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民俗载体由于时间久远、范围广泛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随时间及历史发展变化而变异的情况。如蒙古族马鞭,鄂伦春族马背摇篮,以及鄂温克族的“索杆”、赫哲族的“乌末日沉”都从劳动工具变异为艺术展演品;而达斡尔族民间婚后不孕妇女有向“柳树神”行三叩的传统礼俗,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该民俗的礼仪载体产生了变异,变成了喜绿裁柳的劳动仪式;再如产生于明末清初库伦旗祛魔消灾、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经过时代的变迁,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安代舞”。

然而,民族风俗载体作为一个民族历史与物质、文化的渗透的再现,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必然会带来民族风俗载体的嬗变与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也能反过来推动了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部分蒙古族一下由原始社会越入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崭新的民俗载体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涌现:民俗村、民俗博物馆、民俗博展园、民族节庆活动、大型民族展演剧目等。比如,满族的颁金节、锡伯族的“大西迁纪念日”;黑龙江省“漠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节”、呼玛县两年一度的“呼玛之夏”艺术节;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的春季大祭,大型马文化演出“千古马颂”、鄂温克旗的“敖鲁古雅”大型民族剧、科尔沁的818草原赛马节;吉林省长白山冰雪旅游节等。上述民俗除了具有特殊的载体外,像成吉思汗陵的春季大祭、“敖鲁古雅”等大都在传承民族文化、谱写民族故事、展示民族历史等方面都起到了宣扬及传承的作用。另外,如乌热尔图(鄂温克族)、叶广岑(满族)、郭雪波(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用自己的声音积极书写、还原、记录民族民俗、及民族历史文化,因为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国家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扶植之下,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的创新与文学传承必将进入一个崭新而光辉的发展时期,这也为我们深入研究东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猜你喜欢
特征
具有两个P’维非线性不可约特征标的非可解群
月震特征及与地震的对比
如何表达“特征”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詈语的文化蕴含与现代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21株快速生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特征
基于特征筛选的模型选择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