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昆曲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18-12-02 22:30丁一枫杨帆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昆曲一带一路

丁一枫 杨帆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平台上,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有特色,通过深层次的文化共鸣,能让其产生共同心声、增强互信、广开合作之门。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代表着我国古典戏剧最高艺术成就,其外宣翻译对于昆曲文化的推广意义重大,是传播中国曲艺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昆曲作品的翻译现状,试对昆曲语言中的技巧和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一带一路;昆曲;外宣翻译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中昆曲艺术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通过一代又一代文人、艺术家的细心雕琢与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典范。近年来,随着搭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桥梁的戰略部署,昆曲成果大量输出海外。但由于中华文化自身的多样性与民族性,加之各地区文化差异,在昆曲作品的对外传播时其内容颇受争议。我们要真正发挥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为昆曲的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支持,积极推动我国昆曲的继承和发展,将昆曲中所要表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及精神展现给世界人民。

一、昆曲作品外宣翻译的目的

当前是经济文化互通的时代,在各国对外交流和联络不断增强的同时,外宣翻译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昆曲是中国最传统的剧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宝。在发展的过程中昆曲艺术已被传唱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层面。由于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为使其他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外宣翻译是唯一的途径,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好地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

昆曲是中国历史的“活化石”,通过昆曲表演,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的戏曲表演,更是通过戏曲中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能够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与魅力。昆曲语言外宣翻译的难点在于让世界友人在接受非母语抽象语言的基础上更好的体会戏曲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昆曲文化以及所蕴含的内涵,并且为其传播奠定基础。

二、翻译现状

(一)昆曲作品翻译质量有待提升

外宣翻译的工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大多为中文译为外文,借助于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交流会议,将其对外宣传。这一特色提示人们除通俗翻译要遵守的“信、达、雅”尺度之外,外宣翻译更必要译者应用“外宣三切近”,即“切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切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切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准则。昆曲的文本翻译也要遵循这一原则。然而如今却多受内宣范式的限制,即利用行政手段、物质鼓励或处罚等措施,短期内达到受众的需要和价值观与媒介的认同的目的,从而忽略对译本本身的重视,最终出现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不佳、国外传播效果一般的状况。例如《牡丹亭》名称的英译常见的有如下几种,The Peony Pavilion,Forever lover和Peony Paudio-videoi formatlion,笔者认为,《牡丹亭》名称的英译要充分揣摩目标语言的文化状况,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将戏曲主题清晰地表露出来。《牡丹亭》中汤显祖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爱情,且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美好生活的摧残。分析许渊冲和许明的译法“Dream in Peony Pavilion”营造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暗含饱含摧残之意。

(二)外宣作品局限性大,媒体融合传播不够

在昆曲的海外宣传与传播过程中,昆曲剧目在语种类型、戏曲曲目、媒体推广等方面有其局限性。其一,译入语语种比较单一,主要以英文的译本为主,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民众对其语言接受度不高,难以理解昆曲中的内涵,有碍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其二,译本戏曲选目大多为经典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等,限制了昆曲多样性的传译与发展;其三,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部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外宣翻译工作积极推进着,然而在媒介和传播方式上仍有不足。主流媒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在推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确实有一定成效。但外宣翻译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层面的对话,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紧密,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来说,由于针对性不够,目前多以纸质媒介进行线上报道和宣传限制了昆曲的对外翻译与宣传,应该侧重逐渐摆脱单一的媒体传播范式,把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起来,争取更多的海外受众群体。

三、外宣翻译策略

(一)注重地域性差异文化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措施致力于发展沿线国度的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列国多元、自立、均衡、可延续的成长,让我们的合作伙伴熟悉中国、领会中国为第一要义,大到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政策,小到人民的生活、文娱、风气风俗等。中国戏曲文化兼容并蓄,将曲词和曲调完美融合,表达其中的内涵意义。目前关于昆曲方面的译本不少,但缺乏语种的丰富性,大多局限于英文译本。所以目前要做的就是召集各语翻译人才对昆曲代表作品进行传译,除了世界通用语,还需要非通用语译版,让全世界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外宣译版了解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

(二)优化外宣翻译内容和翻译技巧

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要探讨原文本的传统文化因子及其传译过程和传译效果,总结昆曲语料作品翻译策略及技巧。第一步探讨译本短缺的方面;第二步细致化研讨造成英汉翻译作品难以兼容的因素;第三步综合预估难以兼容的因素诸如主观感情、专业术语等,基于丰富数据库,立足于言语和文化的关系层面,经由分析结合实践性的翻译应用,全面深入研究各种情感意义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随后对其传译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Awakened by the oriolessong from a dream quiet,

I find spring everywhere run riot.

I stand in the small secluded courtyard

In front of the painted hall.

这一句摘自《牡丹亭》。此间好几个很有象征的词语,如“梦回”、“莺啭”、“年光”、“人立”、“小庭”和“深院”,许渊冲的翻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各种风景表示的很是立体。“run riot”让春色满园的气象跃然纸上,“seluded”一词利用得也是恰如其分,将“深院”表达表现得极尽描摹。

(三)译后进行译本反思与揣摩

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坚持本我阅读和换位阅读原则,经由现实实际状况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构成本身对文本的解说。将其原文本与英译本进行对照,阐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反思翻译质量。具体了解以下几方面情况:

①译文句法、结构等基本要素有否出现问题

②专业术语是否准确翻译

③翻译时有否注重文本性和表演性的结合以及文意的连贯性

④译者主体性对原著传译的影响程度

务必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应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如直译与意译、同化与异化等,结合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传播现状及方法,将得出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昆曲语料中,进行英译本的文本修改。

四、结束语

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外宣资料的传播,外宣翻译工作者一言一行都要以沟通为目的,需要具备深厚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功底。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尤为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的曲艺文化,对曲艺进行外宣翻译,是将中国曲艺文化传播出去的重要方法。由此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为具体的文化作品提供翻译研究支持,推广地区文化精髓,将昆曲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展现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到世界各地,由此推动我国昆曲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峰.“一帶一路”背景下黄梅戏的外宣翻译及其媒体融合传播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高正.“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周莹.《牡丹亭》英译综述[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4]李怡凡.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从翻译美学的角度[D].河南大学,2013.

[5]蒙志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4.

猜你喜欢
昆曲一带一路
单雯 昆曲国家一级演员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