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民间音乐生存现状与传承创新

2018-12-03 02:04汪璇李金泽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传承创新

汪璇 李金泽

摘 要:皖北因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地域特征,在历史上形成了多种民间音乐形式。淮北大鼓、泗州戏、花鼓腔、二夹弦均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间音乐多陷于难以为继的生存状态。在文化自信的当今时期,发掘、传承地方民间音乐资源,丰富民间艺术,已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立足民间、校地合作,促进民间音乐改革创新,是有效保护传承皖北民间音乐资源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间音乐 皖北地区 传承创新

皖北属于平原地带,地域广阔,地势平坦,人口密度大,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域。考古界发现,蒙城尉迟寺遗址,证明4500年前,这里已经是牛耕时代,而且有陶器和酿酒技术,说明这里粮食丰足、农业文明悠久。在悠久的农业文明进程中,民间艺术也必将起源很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民间艺术形式。

皖北地区在悠久的农业文明进程中,流传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皖北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戏曲和以鼓乐为主的器乐,具有安徽民间音乐的共同点:“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同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在文化自信的当今,为丰富民间精神文化生活,发掘、传承并弘扬皖北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皖北民间音乐的主要体现形式

皖北民间音乐形式呈多样化、地域化和说唱合一的特点,流传形式以室外说唱和表演为主,这与皖北平原地形特点密切相关,长期流传于集市、村庄之中,形成独特的皖北民间形式。主要的音乐类别包括:淮北大鼓、泗州戏、花鼓腔和二夹弦等地方说唱和戏曲。

“淮北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皖北地区以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器具普通,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枣木为器材,上下蒙牛皮,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地方土树木做成,取材方便,更新容易,价格低廉,质朴苍劲,便于携带。

淮北大鼓集说唱于一体,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助,慷慨粗犷,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说唱结合,渲染气氛、启发感悟。说故事,说人物,说历史,也说生活,借古讽今,以史为鉴,风化世俗,教化百姓,以民间的话语宣教伦理道德,延续风俗人情,对维系社会秩序、家庭美德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也为生活贫困年代丰富民间文艺生活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唱腔豪放,粗犷有力,感染力很强,与北方广袤辽阔的地域特征相符,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的特质。

淮北大鼓的主题内容多来自唐宋传奇和宋元话本,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特征。诸如《罗通扫北》、《杨家将》系列、《岳飞传》系列等历史故事,书写家国情感,告诫百姓爱国守家,保卫本土,具有传统的正道教义。随着社会发展,也选用新的生活内容,呈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其中泗州戏就是皖北流传久远的戏曲种类,原名拉魂腔,广泛流传于安徽的淮河两岸,到目前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形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板腔体系音乐。唱腔灵活,演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及人物的感情变化,随心所欲的运用唱腔,创造出优美动人的旋律。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表演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等特点。

花鼓腔也是皖北的一种传统民间戏曲,集歌舞于一体,男演员敲小镗锣,女演员打小花鼓,边歌边舞,唱的都是民间小调,喜剧色彩浓郁,劳動之余嬉笑怒骂,富有情趣。但也有的内容述说农民的悲苦生活,感情悲伤。历史上凤阳地区多灾荒,百姓多流离失所,外出逃荒谋生,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名曲《凤阳歌》,述说旧社会百姓生活困难,别离乡土和亲人,奔波生计,悲哀慨叹之情洋溢于唱腔之中。“在中国大地传唱六百多年的凤阳花鼓表达了凤阳人民的情感,体现了凤阳人民的价值观,沉淀着深厚的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2}

二夹弦流传于皖北、鲁南等地,属北方民间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夹弦演出角色与京剧有相似之处,多数以农村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二夹弦戏剧以戏班演出为主要传承形式,亳州有二夹弦传承人。亳州二夹弦传承人付宏伟说:“其唱腔优美细腻、清新亮丽、委婉动听、通晓流畅,为当地的观众所熟悉而广泛传唱。该剧种流入安徽亳州后得以迅速发展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常演不衰,一度成为亳州地区最受观众欢迎的主要地方戏剧种。”{3}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记忆着皖北民间爱憎喜怒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皖北民间音乐的现代生存状态

随着物质现代化的发展,皖北农民大多因为人多地少而外出打工,生计为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群传承皖北地方民间音乐,致使皖北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与此同时,受现代艺术传媒形式的更新影响,传统的说唱形式也有自身难以跟随的弊端,带来的是传统的音乐文化日益被冷落甚至失传。以泗州戏为例,目前的状态是:观众少,戏剧门庭冷淡,演员与剧目断层。{4}

1.民间的冷落

现在的城镇生活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民俗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所以民间音乐文化也继而发生改变。付宏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的年轻人纷纷务工,没有人再愿意学唱戏曲,老的艺人们也先后去世;另一方面受港澳台以及海外多种艺术形式和新媒体的冲击,人们更多的接受的是现在的快餐文化,愿意听地方小戏的人也非常少了,二夹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耳膜,后继无人,濒临灭绝!”{5}

2.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冲击

农村居民越来越向城市流动,随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逐渐削减,对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日益排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追从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我国的民间音乐逐渐失去了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加之人口流动量大,民间音乐也无从生存,一部分老的民间艺人故去,既无人继承。

3.民间音乐自身内容与形式更新乏善

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是民间音乐的最常用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要保护和继承民间音乐,就要有更多的更新创作,内容和形式都要充分的丰富起来才行之有效。以淮北大鼓为例,许多传统习俗也有所改变,邀请艺人唱大鼓的少了,以此谋生的人更少,淮北大鼓目前已致后继乏人。

三、皖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路径

1.政企业合作成立民间乐班

学界普遍认同:传统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二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积极倡导和参与。{6}政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担负着主体责任,由政府搭台,企业资助和运作,成立民间音乐乐班,到社区、农村、学校演出,以便捷的方式“送戏上门”,让更多的群众轻松地欣赏并了解更多的民间音乐。

2.跟随时代脚步吸收新的精粹

在大众普遍追求感官享受的当下,大众喜爱的是一种消费文化,是一种娱乐享受。在这种强势的“压迫”下,民族民间音乐也应该适当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的娱乐性,吸引更多的听众想自己靠拢。民间音乐自身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的陈旧,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需要在保存自身精特色的前提下,从表现形式上吸收更多新的艺术营养,采集、编辑更多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内容。

3.校地合作传承创新皖北民间音乐

在省内高校开设民间音乐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是当务之急。“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普及戏曲进课堂,国家教育部也把戏曲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搬进了各中小学,提倡戏曲从娃娃抓起,在培养孩子们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戏曲,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7}系统的将民间音乐文化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来从事艺术文化工作,又能使我省宝贵的皖北民间音乐文化得以抢救和保护,进而发扬光大。

4.发掘民间艺人保护文化资源

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者是民间艺人,发现民间艺人,支持民间艺人的艺术传承活动,给予特殊资助和保护,是发展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民间艺术家们对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起着关键的作用。深入民间当中,对皖北民间音乐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这不仅是训练一支民间音乐传承创新队伍的必由之路,也是编纂本地民间音乐教材的必要准备。

政府可以立项支持民间艺人的保护和培养,给予重点资助,调到民间艺人在民间音乐传承创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媒体可以开辟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民间艺人、民间音乐展示节目,提供平台。学校可以聘请民间音乐家作专兼职教师,传授民间音乐艺术和文化。

在现代技术快速更新、大众音乐欣赏需求多元的今天,面对强势文化的剧烈冲击,作为人口密集、民间音乐基础好的皖北,在吸收现代音乐文化的当代,我们要始终正视民间音乐文化的稀有性、独创性以及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对其进行采集、发掘、保护及传承和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且迫在眉睫的重大工作,值得政府部门、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长久的重视。

注释:

{1}许朦胧.论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化传承[J].艺海,2012(10):83-84.

{2}苏兆龙.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3):121-124.

{3}{7}付宏伟.浅谈非遗亳州二夹弦剧种的艺术成就[J].大舞台,2010(6):79-80.

{4}钦媛,金玥.泗州戏的发展与传承之我见.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110-112.

{5}洪仁国,陈永红.如 何 拯 救“ 亳 州 二 夹 弦 ”[J].铜陵学院学报,2011(4):94-95.

{6}季中楊,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和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171-176.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校2016年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皖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研究”(编号:Sk2016zd39)。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传承创新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