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剧剧目教学中的合唱训练

2018-12-03 02:04肖晓阳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唱训练演唱技巧音乐剧

肖晓阳

摘 要:音乐剧集音乐、舞蹈及戏剧于一身,以前卫的表演方式获得大众的普遍好评。随着音乐剧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相继设立了音乐剧专业,诸多艺术大家也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然而,因起步比较晚,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如何提高音乐剧剧目的合唱水平,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人才是当务之急。本文将简述音乐剧的概念及特征,对合唱训练方法进行重点探析。

关键词:音乐剧 演唱技巧 合唱训练

一、概述

音乐剧将戏剧、音乐、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作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屋顶上的提琴手》以表演为主,《巴黎圣母院》以演唱著称。但是,不论如何,音乐所占的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有人认为,音乐才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可能这也是其被称作音乐剧的缘由。

对于一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来讲,其舞蹈以及表演水平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但是唱功却是必须扎实的。否则,多么绚丽的舞台,感人的剧情都无法真正展现音乐剧的内涵。因此,演唱技巧是音乐剧演员的必备素养。

二、合唱训练方法

1.气息支持点的训练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重要影响因素,呼吸正确与否与演唱效果有直接的关系。与常规呼吸不同,歌唱呼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可以自由调控。

(1)歌唱的吸气

吸气要自然、平稳,不要有过重的声音,不要有压迫感,不要过满也不要过浅。正所謂气沉丹田,就是要保证气息从口、鼻、喉三腔自然吸入之后,可以下沉通贯。可以采用假想闻花香的方式,体验吸气时两肋以及横膈膜的感受。

(2)歌唱的呼气

歌唱的呼气与气息持久性以及耐用性有紧密联系。要树立正确的呼气理念,巧用气息,找到支撑点,充分挖掘气息的价值。呼气时,要放松吸气收缩的肌肉,使胸腔保持饱满,下腹有向上收缩之感。同时,要使胸骨以及颈部肌肉维持自然状态,避免气息过于僵硬。可以采用吹纸片的方式,进行吸气方面的训练。纸片在空中的时间越长,训练效果越好。

(3)呼吸的综合训练

熟练掌握歌唱的呼气以及吸气的方法后,合唱队员则需要进行呼吸综合性训练。歌唱与发声训练是歌唱呼吸训练的主要途径。歌唱时,首先要利用口腔、鼻腔吸气,维持肋肌扩张,进而为呼气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保障气息均匀、平稳。实践应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表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感。通过呼吸综合训练,提高呼吸技能的实用性,强化对于呼吸的掌控能力,训练气息与发声的平衡性。

2.发声统一训练

合唱讲究发声和谐、统一,因此对众人进行发声技巧训练十分必要。与独唱发声相比,合唱发声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合唱毕竟是多声部参与,因而不可控因素过多。比如说,人的发声体以及共鸣腔体不可能完全相同,声音也就各具特色。为了提高合唱声部的统一性,进行发声统一训练非常重要。

(1)直声训练

直声训练就是要保持发声状态,避免声音出现波动。合唱强调各声部统一,而只有剔除掉个体的不规范波频,合唱才能保持高度和谐。直声训练可使声音更加纯净、动人。实践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合唱队员直声轻唱,并让其仔细聆听音响效果,进而与和弦融合进行多声部训练。

(2)轻声训练

轻声歌唱是指在气息的支持下,所维持的比较积极、兴奋的一种歌唱状态。轻声在合唱表演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以发声角度来看:发声声音越大,声带振动的面积也就越大,声带边缘极容易疲劳;相反,发声声音越小,声带抗疲劳时间越长。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合唱队员进行轻声发音训练。

(3)合唱共鸣训练

合唱声部经由共鸣训练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洪亮、圆润。一般来讲,人的共鸣腔主要有头腔、鼻腔、胸腔、喉腔等等,正确训练共鸣腔,可以使其得以综合利用。按照声音高低区分,共鸣腔可以形成低音、中音以及高音三个区域。其中,低音区属于胸声共鸣,中声区属于混声共鸣,高音区属于头声共鸣。中声区又被叫做半声唱法,所谓混声就是胸声以及头声的有效融合,其流畅性以及统一性更佳。训练时,要按照先中声,再低声、高声的顺序,循序渐渐,切勿高声喊唱,待到低音部分时,要调整气息,寻找胸腔共鸣。对于找不到高声头声的问题,可以采用半打哈欠的方式,将喉咙打开,用轻声带动假声,寻找头声,实现共鸣。合唱共鸣训练可以将共鸣腔体的作用最大化,让声音更加圆润、动听。

3.咬字吐字训练

合唱不仅要求唱功完美,同时对于咬字吐字上也具有一定要求。音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是音乐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合唱过程中,发声训练与语言训练同等重要。语言训练即咬字吐字的节奏,也就是字头、字腹、字尾之间的转换。咬准字头即声母的发音,要清楚“喉、舌、齿、牙、唇”这5音的着力点,发音要灵活、精准、平稳;吐字就是要把握好韵母的发音,合唱时要根据韵母的不同音素,及时变换口腔形态。训练过程中,要保持喉结稳定,调整咽部,吐字时要保证咽腔一直处于打开状态,使字腹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提高发声的统一性、圆润性。字尾属于收声部分,要到精准、简洁、灵活,要等到歌唱音符达到最后才可收声。

4.多声部重叠训练

合唱是多声部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的一门艺术。进行音乐剧合唱训练时,音高和音高之间是横向关系,这是合唱的声部;而声部与声部之间又存在纵向关联,也就是和声。合唱,顾名思义,“合”是十分关键的。除了要保障合唱队员要具有高超的齐唱技艺之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节奏感,拥有协调、均衡处理各声部关系,使其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1)音量平衡训练

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正相关,振动幅度变大,音量增强;振动幅度变弱,音量减小。音乐剧中的合唱音量平衡,就是指在合唱中的各个声部能够在音量以及音色上互相协调,从而增强音乐剧的震撼效果,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日常训练中,经常会出现音量不平衡的现象,声音时大时小,规范性差强人意,以致于直接影响音乐剧的效果。形象点说,合唱音量如同开车速度一般,匀速、匀加速、匀减速行驶就不会给人特别突兀的感觉。想要实现平稳的音量转换,就要进行力度平衡控制训练,使合唱队员形成渐强渐弱的发声意识。

(2)合唱音色训练

多声部合唱将和谐、统一作为基调,主要表现为多音色、立体感强。想要实现动人的合唱效果,音乐剧必须对合唱音色给予高度重视。

音色也被叫做音质或者音品。不同乐器、不同的人声器官所表现出来的音色也各不相同。因剧情需要,音乐剧往往要求合唱音色多元化,进而达到使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合唱艺术要求多声部组合能够高度统一,但是实际训练过程中,由于男女性别差异、高低声声部差异等原因,合唱整体性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准确定位歌唱位置,对共鸣腔进行调整;调节气息支撑点,确保音色遵循情感波动而改变。通过合唱音色训练,可以去除合唱中不规范的音质,使合唱音色更为纯美、统一。

(3)多声部叠置训练

虽然合唱具有多声部的共性属性,需要保持高度统一,但是这并不代表要完全忽略独立性。对音乐剧艺术来说,多声部合唱也需要不同的节奏以及音色来表达情感波动。然而,假如合唱声部个性化过于突出,则难免会本末倒置,影响音乐剧的整体表演效果。因此,在进行多声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声部的职责,在不破坏整体艺术效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培养特色。对于主旋律声部来讲,它是整个合唱的核心所在,进行这部分训练时,要在主旋律的基调上,对情感进行透彻解析,提高音色以及音量的穿透性;对于副旋律声部,即辅旋律声部来讲,其主要意义在于对主旋律的烘托、辅助作用,应在不违背主旋律的基础上,与主旋律共起伏或反方向并进;对于和声声部而言,其音色以及音量都应与主旋律声部大致相同。比如说,主旋律处于高声生区时,和声则也需要处于类似的音色区间,以实现良好的统一性。而当和声声部在主旋律之上时,一定做好和声声部的处理,避免和声音量覆盖主旋律的现象发生;对于节奏性声部而言,其主要承担伴唱的角色,起到点缀、补充主旋律的作用。与和声声部相比较,节奏性声部的音色以及音量要略微明显一些。进行声部叠加训练时,要按照从少到多、从慢到快的原则,在完全掌握音乐剧的合唱节奏之后,再逐渐添加高音部分,从而将合唱多声部叠置的效果达到最佳。

三、合唱训练在音乐剧剧目中的教学应用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音乐剧的台词、舞蹈、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节奏,乐感欠佳,那么将很难呈现较好的舞台效果。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在训练发声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识谱、和声能力的提升给予高度重视,要引导学生对音乐剧剧目进行综合性训练。其次,在经过轻声训练、咬文吐字的训练之后,教师还要指引学生深入了解剧目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将表演与合唱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要注意将合唱引入剧情。可以采用引入舞蹈的方式,进行分组互换练习,从而保障演唱、剧情、舞蹈三者之间得以高度契合,通过师生之间、合唱之间的互动,提高音乐剧剧目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剧将戏剧、音乐、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于一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来讲,其舞蹈以及表演水平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但是唱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多么绚丽的舞台,感人的剧情都无法真正展现音乐剧的魅力。音乐无国界,是人们交流情感的最佳选择。而合唱又是音乐中最广泛、最抒情的表达方式。合唱不仅可以引起共鸣、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凝聚力,强化音乐剧的表演效果。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对音乐剧剧目教学中的合唱训练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气息支持点训练、发声统一训练、吐字咬字训练、多声部重叠训练,在保证合唱声部统一的基礎上,突出个人特色,强化音乐剧的合唱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高师声乐基础教程,声乐基础教程[M].人民文艺出版社,2013.

[2] 余翌子. “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

[3] 华山.大众的高雅和多元的发展——从第十四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看中国合唱之发展[J].音乐创作,2010(5).

[4] 郭宇.音乐剧演唱方法及其表现力——音乐剧唱法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单洁.真挚统一和谐——论群众性合唱艺术的三大要素[J].大舞台,2010(1).

[6]张耀.探求与发展——世界合唱前沿分析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4(2).

猜你喜欢
合唱训练演唱技巧音乐剧
职高合唱训练中跑调问题的解决措施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合唱有益于农村学生行为习惯之养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论群体心理对合唱训练的影响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