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竹笛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

2018-12-03 02:04孔繁方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竹笛高校改革

孔繁方

摘 要: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从古至今可以说是广为流传。竹笛与其他传统乐器不同点在于,竹笛取材于天然的竹林,制作工艺简单易懂,而且小巧精致便于携带,不同的地域特色造就了不同种类的竹笛,包括曲笛、七孔笛和顺笛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赋予竹笛演奏更多可能性,既可以驾驭传统民族音乐,也可以演奏流行音乐,甚至是国外不同种类的音乐,可以说,竹笛已经成为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吹奏乐器。本文通过对竹笛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提升竹笛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校 竹笛 教学模式 改革

古文有云:“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就是在描述中国竹笛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渲染力。从最早的“口笛”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已经演变成为今天的竹笛,竹笛是由一根完整的竹管制作而成,将内部挖空加以打磨,形成圆润通透的内膛,根据气息与不同管孔的配合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作为我国传统的吹奏乐器,竹笛本身带有悠扬之感,尤其适合演奏古典民族特色音乐类型,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壮大,竹笛已逐渐被运用到西方音乐中,通过演奏家灵活的指法与高超的气息变化,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体验。现竹笛已经成为音乐高校中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从而将竹笛艺术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一、高校竹笛教学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文化建设,要求尤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发扬,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精髓之一的竹笛已经逐渐走入高校课堂,在音乐专业院校已经开设了竹笛专业,已经成为传承和普及民族乐器的一项重要内容。竹笛演奏课程的开设意味着竹笛这项传统艺术已经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认可,同时对高校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各大高校在竹笛教學上还存着不均衡的问题,虽然高校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专业的教学设施,但是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急需解决和完善,具体包括:

1. 教学缺乏系统化。竹笛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掌握竹笛演奏技巧并不够,若想演奏出优秀的竹笛作品,就需要学生对竹笛来源、历史、特点等进行深入学习,只有从文化特色、演绎技巧等多方面知识点进行整合,才能系统的学习竹笛的精髓所在,才能更能驾驭好竹笛的演奏特色。

2. 教学缺乏针对性。每个学生在正式接受竹笛课程之前或多或少都对竹笛有所接触,但是每个人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需要教师第一时间要掌握学生对竹笛学习的基础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学。

3. 教学缺乏专业性。竹笛专业演奏家在我国还属于人才紧缺型,尤其是善于教学的竹笛专业人才更是趋之若鹜,如果高校缺乏专业的竹笛老师进行授课,那么自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教学缺乏统筹性。竹笛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在培养学生学习一门技艺,更是在陶冶学生内在的艺术情操和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对竹笛课程进行整体统筹,将大纲中要求的内容与本校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二、高校竹笛教学改革途径

高校竹笛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气息以及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竹笛教学中还存在着基础水平不等、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只有对当前的竹笛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进一步促进竹笛艺术文化的普及,培养更多的竹笛演奏人才。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而言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可以说教学目标是贯穿竹笛教学的指导方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的设计,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从而促进竹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兼具理论素养和演奏技能,但是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音乐的要求,应该对竹笛教学目标进行改善,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和演奏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特色的个人演奏风格,这样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才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国家对整体的竹笛教学设定了统一的目标和大纲,在以此为中心的前提下,各大高校要结合本校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基础情况设定高校自身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差异化的竹笛演奏人才,不断丰富和延伸我国竹笛演奏事业。不断细化教学目标,结合高校自身情况设计教学体系,如对于师范类的竹笛专业而言,教学目标不仅是需要学生掌握竹笛的演奏技能,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竹笛教学培养出优秀的师资人才;对于艺术类竹笛研究生专业则应该更加注重和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竹笛综合素养的专业性与创新性,成为助推竹笛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竹笛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授课效果,同时更是直接影响竹笛专业学生的艺术成长空间,各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设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断细化和丰富教学目标,为培养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人才奠定基础。

2.合理规划课程

每个学生在进行竹笛专业学习时肯定是抱有极高的热情与积极性,但是由于基础地基的不同,在课堂上的接收和吸收效果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规划。首先,对于课程规划要具有针对性。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同学,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并进行科学分析,将每个学生在竹笛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标注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弥补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迅速掌握要点的目的。其次,对于课程规划要具有特色性。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老师应该根据个人教学风格与学生群体特点进行特色教学,比如在教授竹笛基础理论课程时,如果老师只是照着大纲进行书本授课,那么枯燥的理论内容自然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出现学习上的抵触情绪。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观看视频资料、知识点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反而更加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第三,对于课程规划要具有普及性。竹笛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而各大高校也肩负着普及和推广的重大使命,不仅要设置竹笛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更是应该设置竹笛选修课与公共课,适时邀请专家开展竹笛讲座,为对竹笛有兴趣却没有基础的同学降低学习门槛,重点在于普及和推广竹笛知识。同时,也可以拓展竹笛推广平台,通过在校开办竹笛爱好社团与竹笛学生演奏会等方式,不断吸引更多学生感受竹笛的艺术魅力。

3.完善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课堂内容的有效载体,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教材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有的教材过于偏重于理论方面,有的教材又过于偏重演奏技巧方面,想要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竹笛演奏家就需要更为综合性的教材作为学习支撑,对此,教师应该多举措拓展教材内容。首先,将基础教材掌握透彻。大纲提供的基础教材是教学依据,教师必须要把大纲教材掌握透彻,这样才能找到当前我国竹笛教学的理论重点,才能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该拓展教材渠道。在以大纲教学为基础的前提下,对竹笛教学书籍进行综合分析,为学生筛选出有用的书籍目录,提供“菜单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或理论或技巧方便的不足选择针对性的书籍,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效果。最后,要进行系统梳理。对于竹笛教学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应该进行系统梳理,比如对竹笛历史进行学习时,教师应该根据时间顺序整理出竹笛历史方面的书籍以供学生参考。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进阶水平,对教材进行入门、中等、高等的分类,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有用的教材。

4.培养实践能力

对于音乐乐器教学而言,都必要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尤其是对于竹笛专业而言掌握理论素养等都是为了能为观众带来更加优秀的演奏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应该着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增添互动式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演奏小组,由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帮助水平第一点的学生,也可以由理论素养高的学生与演奏技巧高的学生进行组合,通过这样互动式教学与模拟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同时,高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竹笛演奏是一门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学生不断地在舞台上磨合和进步,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也是为了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去修正自身的演奏问题,可以说,这是提高高校竹笛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5.提升教师素养

在竹笛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决定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性。竹笛的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演示,尤其是在教授指法、气息运用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竹笛演奏功底,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和引导学生。同时,拥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总结,为学生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不仅竹笛演奏技巧高超,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拓展自身专业化程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

结语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这对高校的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竹笛教學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增添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形式,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了解竹笛文化的途径,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学生,使我国的竹笛艺术深入人心,得以普及。

参考文献:

[1]高纯华.一曲成名大器晚成——马迪笛艺初探[J].音乐时空,2016.

[2]赵大禹.高校竹笛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7.

猜你喜欢
竹笛高校改革
My Mother
我的坚守
改革之路
竹笛
改革备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