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草原的风

2018-12-03 02:04肖婧
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肖婧

摘 要:蒙古族民歌曲调悠扬,内容深沉,极具民族神韵。在民族唱法中,蒙古族民歌,以及吸取蒙古族民歌特点创作的歌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演唱的音乐,都由少数民族特有乐器进行伴奏,因此,把蒙古族歌曲搬上舞台后以及运用在专业教学中,钢琴伴奏如何能表达出蒙古族音乐风格,是广大声乐艺术指导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节拍、器乐特色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钢琴伴奏如何选用伴奏织体,如何表现马头琴等民族器乐特点,如何加入民间舞蹈律动等问题,进而论述与歌唱如何一同表现民族气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关键词:蒙古族歌曲风格 钢琴伴奏编配 艺术指导教学

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屡屡出现在声乐比赛、民族唱法声乐作品音乐会中。其中广为大家熟悉的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等。许多民族声乐教材,也都会列入蒙古族风格作品或蒙古族民歌。如由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编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中,就收录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森吉德玛》、《草原牧歌》、《我的蒙古族姑娘》等几首民歌或蒙古族风格作品作为男生必唱曲目。

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通常由作曲家本人谱写,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能够反映作曲家个人的艺术审美与艺术特色。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地方民歌,通常是歌、乐、舞融为一体,并且由本民族特色乐器来为之伴奏,具有相当强的民族性。而在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以及专业声乐比赛中,仍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探讨如何编配钢琴伴奏,使之能够表现出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彰显民族器乐神韵,并在艺术指导课堂上指导学生演唱出蒙古族韵味,是非常重要的。

一、 蒙古族音乐风格

1. 长调与短调民歌特点

蒙古族民歌分为乌尔汀哆(长调)、宝格尼道(短调)、亚日亚道(叙事歌)、潮尔(多声部音乐,人声演唱潮尔又称呼麦)几大类。其中长调与短调流传最广。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形式。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字少腔长,曲调悠长,音域宽广,因流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总体来说,蒙古族长调歌曲以抒情为主,并辅助以 “嗒咿”、“咿哟”等衬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广为熟知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为基础所创作的。一些声乐作品,也会加入长调片段来突出蒙古族音乐风格。例如民歌《森吉德玛》,就先以长调衬词开始,然后转入短调风格的主歌部分。

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最早发展的音乐体裁,也是种类最多的一类民歌。相比长调,短调有明确的节拍与节奏,篇幅短小,曲调紧凑,音域较窄。例如著名的短调叙事歌《嘎达梅林》,表现爱情的《森吉德玛》,由短调民歌发展的《鸿雁》等等。

长调歌曲一般由蒙古语演唱,所以多流行于内蒙古等蒙古语族地区。真正让我们广为熟悉的,并且在民族声乐教学领域选用最多的,则是短调风格基础上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雕花的马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均脍炙人口,旋律抒情动听。而艺术性较强的蒙古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则会把这两种民歌形式加以揉和。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中段就揉入了“哎……哈嗬咿哎嘿嗬咿”的衬词。

2. 蒙古族民歌及蒙古族风格歌曲的旋律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五声音阶为主,羽调式和徵调式最为常见。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莫尼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等歌曲,均是以羽调式为主要调式,充满了柔和抒情、深深眷恋的情感。而《鸿雁》则是采用羽调式展现了悲壮凄凉的音乐形象。

旋律线条呈抛物线形是蒙古族歌曲的根本性特点之一,即乐曲或乐句的高点,往往在中间部分。旋律中大量使用装饰音与颤音。例如《森吉德玛》的前段长调部分,就用了倚音和颤音来装饰旋律。在蒙古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中,也会在抒情的长乐句部分用颤音来装饰旋律,如《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段高潮部分、《鸿雁》等歌曲的长音部分等。

音程跳度大,常见五度、六度、八度跳进,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在蒙古族民间的音乐中,一般在乐句、乐段开始的地方采用上行五度来表现振作、昂扬的性格。而在乐段的结尾常会采用下行的五度跳进,产生稳定沉静的效果。在乐句的倚音中,也常会用到五度跳进的倚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蒙古族风格作品中常见八度跳进,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进行。上行八度的跳进,使旋律开阔挺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结尾句“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歌中有我”这句使用了八度大跳,使得旋律更加激荡,之后又七度落回,与“母亲的河”这句形成音程上的鲜明对比,充满了张力,情感饱满又具有爆发力。这种大幅度的起伏,最能凸显蒙古族剽悍、强烈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歌曲的节奏并不复杂,在节拍上分为有板和散板两类。“由于蒙语单词的重音多半落在第一个音节上,所以在有固定节拍的作品中,强调前长后短,前松后紧的原则。节奏的划分也体现着这一原则,小节之内的节奏划分是细分弱拍或者在弱拍上加裝饰音”①。而在散板作品中,则强调前短后长的节奏型,突出长音,然后用一串比较紧凑的音符收住,之后再进入长音,从而呈现紧—松—紧的音乐状态。例如科尔沁地区的民歌《牧歌》就充分体现了前短后长这一抒情的慢速节奏。

二、 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风格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编配

1. 伴奏织体的运用

抒情性质的牧歌、赞歌、思乡曲等歌曲形式,旋律多为两小节一句,一段四句的方整性乐段。为抒情性乐曲编配钢琴伴奏时,一般会采用分解和弦式和半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织体。相较来说,在蒙古族风格歌曲中,应多采用五度与八度进行的分解音型模式,把音区拉宽,塑造舒展辽阔的音乐形象。乐曲开始部分的织体节奏不宜太密集,多采用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徐徐铺展开音乐画卷。

我们通常说的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实际就是指牧歌风格。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为了突出精彩的歌唱部分,伴奏部分就要平稳一些,每个段落最好以一种伴奏织体为主,和声节奏不需要进行太快。

在抒情歌曲的长调部分,节奏是自由的,伴奏不宜采用有稳定节拍的伴奏音型,而是多采用震音、长音和弦等音型来衬托。而在乐段中间的衬词句,则不宜完全用散板来演唱,而应该是节拍框架内的稍自由处理,伴奏部分的稳定节拍就尤为重要。

2.  加入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为民歌伴奏时,会加入三度、四度颤音来模仿演唱者的发音。这一点我们在编配钢琴伴奏的时候可以引入,在右手的长音弹奏中,加入三、四度颤音,以增加蒙古族韵味。

马头琴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低音区音色深情、忧郁、苍凉,高音区则明亮清脆,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其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我们在编配钢琴伴奏时,应在左手声部模仿马头琴的音色特点,选择大字组到小字組这一八度音区的音,作为左手伴奏根音。演奏时,要让低音音色更加厚重,非常歌唱性的演奏方法来处理音色。

笛子也是蒙古族常用乐器之一。其音色嘹亮,尤其适用在歌唱前的前奏部分,有天高云淡的开阔感。在歌曲的前奏部分乐句,常常可以选用钢琴较高的音区,来模仿笛子音色,之后左手的低音声部加入,产生两种乐器伴奏的立体感。

3. 借鉴民间舞蹈节奏特点

传统蒙古族民间歌舞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最早的猎歌就来源于原始狩猎场景,在节日、婚庆等聚会场合,都离不开载歌载舞的庆祝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安代舞和筷子舞等。此类歌舞音乐节奏性和律动性强,易于边唱边舞,通常都有慢—中—快的模式。在蒙古族风格作品创作歌曲中,也常有这样的影子。如歌曲《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就用了慢—快—慢—快的曲式结构。安代舞用“踏脚”、“跺步”等动作突出男子汉彪悍豪放的特点,筷子舞也是用筷子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达豁达开朗的性格,这就使这类歌舞音乐具有相同特点:节奏规律的律动和强拍位的突出。

在为欢快的歌曲或歌曲的快板乐段编配钢琴伴奏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配以左手八度低音与右手和弦交替的八分音符伴奏音型,并且突出左手的重音,制造类似“跺步”的音响效果。

4. 长音处的填白

蒙古族风格抒情歌曲常采用紧—松的音型组合方式,长音符在一首歌曲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可以说几乎每一句都由长音来收尾。在这里,钢琴伴奏必须对旋律进行补充,使音乐连绵不断向前流淌,这也正是优秀的艺术指导个人风格最好的展现之处。音乐内在的情绪流动,也是在这里靠伴奏来推动,由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常会采用旋律式的伴奏音型,并根据后面一句的情绪来安排旋律的走向与弹奏力度变化:开始乐段部分,可以采用模仿式、回音式等创作手法;进入高潮乐段前,则常用八度音节上行做渐强的艺术处理。

三、 艺术指导课堂教学重点

1. 长调性质乐句的演唱

最能体现蒙古族韵味的就是长调性质乐句的演唱,尤为重要的就是衬词与颤音的处理。在演唱颤音时,不一定严格按照乐谱来唱,也不一定演唱的那么均匀严格,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来增添美妙的色彩。如果高潮部分是衬词乐句,则可以在节拍框架内,做适当的自由处理。

2. 民族气质的体现

生与死是蒙古族民歌最深层的主题,随着由狩猎生活—游牧模式—农耕与牧业结合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与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变化。但是由于不断的迁徙,严酷的自然环境,过于辽阔宽广的生存地域,使离别与死亡深入骨髓,对长生天的依赖和对英雄的敬拜一直是蒙古族民歌的灵魂。因此,在演唱蒙古族风格的抒情作品时,要突出旋律的大跳,力度的强烈对比。抛物线式的旋律线条就意味渐强渐弱过程短暂,常呈现出一种突然增强与突然变弱的听觉效果,深刻体现出蒙古民族外刚内柔的矛盾民族心理。伴奏方面,可以在情绪激动处,用更低的音区和更强的力度,夸张的去表现,推动音乐情绪的流动。

蒙古族歌曲荡气回肠,艺术性很强。只要抓住以上几点,同样可以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表达出蒙古族风格歌曲的艺术神韵,并与歌唱者相辅相成,把来自草原的风吹向全国,走向世界。

注释:

①杜亚雄.摘自《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2014(1):115.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修订版)[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

[2] 珠兰其其柯.蒙古族长调歌曲研讨会论文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