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碎片化”

2018-12-03 03:05张淑萍
回族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

张淑萍

“碎片化”——时下的流行用语,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似乎有遍及所有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常见到与“碎片化”连接的词语有: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写作碎片化,新闻碎片化,媒介碎片化,传播碎片化,消费碎片化,品牌碎片化等等。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两天,为了促进全民阅读,为读书代言,推介好书,书香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由新疆文学艺术界二十余人组成的顾问团,并且在公众号上陆续推出了对顾问们的“微采访”,其中就包含有对阅读器的看法,对碎片化的理解。顾问们在总体上呈一分为二。行家们的真知灼见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像接续的水波涟漪,又像往四处滚开的雪球,一时点击率骤然攀升,留言精彩感人,其热度、参与性和产生的良好影响,是寻常传播速度的几何级数增长。现在这个队伍不断有新人加入,说几位大咖的名字以飨读者:赵光鸣,程万里,北野,申国祥,卢一萍,矫健,李维青……这些作家的访谈和讲座,一经互联网大数据传播,微信、微博全民化的直通车、空间辐射的非线性信息结构,所能引起的阅读量飙升,产生的能量效应,一定是海量、拥趸。

即便如此,微信传播也是碎片化传播,在这过程中难免伴生着阅读及思考方式的简单化、表面化、浅层化,可谁能小视其在提升全民阅读数量方面所做的贡献呢?再者,阅读的质量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些选择性强、理性主导的读者,自有穿织和连缀阅读内容、使它演化成思考和研究方向下的线性、发展性阅读的功夫,而且比通常来得快、省事、省时、增值。

盲目的、庸俗化的、落入感官陷阱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存在,那是硬币的另一面,恰如新生儿泡在血污的羊水里,无法分割,不能倾倒。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和化解。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碎片化阅读的负面效应上。

在转型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普遍感受到生活变化节奏快、压力大,难解的疑团多,时间不够分配,体力精力透支。碎片化阅读恰好见缝插针地挤进来了,填充了分分秒秒的闲暇空间。手机低头族们总有机会看到一些有分量、有价值、有趣味的信息或文章,过目有益。在无目的、信马由缰的浏览中,偶尔也收获了合目的的颖悟与开解,不亦乐乎?有些信息来路宽广,水平不俗,会被人捕捉,产生效益。我就是这种信息的受益者,时常抄录一些备用,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估摸着像我如此这般的人员不在少数。哪天手懒了,迟疑了,“金鱼”就溜了,转瞬即逝,懊悔得不得了。

事实上我们读到的经典,例如诸子百家,早在他们出现的年代,原本就是碎片化传播的内容。《论语》最明显,它是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论集。《老子·道德经》相对系统完善,独树一帜,眼下正在产生着空前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影响,然而正讲《道德经》的学者黄明哲却说,《道德经》是碎片化传播的东西,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箴言集。其中的道理颇令人玩味。为什么那个年代会产生碎片化学说的传播?那要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看待。黄明哲说,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用现今流行语说,就是社会转型的时代,就是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时代,也是思想大解放、大争鸣、大发展的时代。先哲们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放眼天下风云,突破民族国别地域限制,具有了超越性的“世界”意识,学派林立,逐步积累完善,形成了百家争鸣、个性迥异、光照千古的文化瑰宝。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也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传统向现代过渡;重组、改制、创新;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裂化为小众化,整体思维被追求实效和更新屡屡打破。这一切都给碎片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理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全人類共同体的理念又使人们的眼光越过了一个个国家的界限,有了真正世界意义上的国际主义视域。春秋时代的转型产生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学问家,我们难道没有理由寄希望于当今转型的时代,在振兴中华、强盛起来的同时,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一批文化伟人吗?

碎片化阅读代替不了系统性、有目的性的阅读,更代替不了经典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纸媒和经典永远占有首席。聚焦能量,凝结精力,在墨香、书香、沉浸在其中的心香中发力,收获美感,收获自由,汲取人类文化精华,始终是主导面;辅之以选择性的碎片化阅读,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为我所用;主动屏蔽和删除垃圾垃圾碎片,不受干扰和荼毒,不浪费时间和生命。这就是我的观念和对策。

猜你喜欢
碎片化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知识碎片化背景下增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的对策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多屏时代图像的碎片化阅读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在航海专业学生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