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来自产学研的共同探讨

2018-12-03 02:34林楠
设计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式设计生活

林楠

不知何时,新中式这个词涌入了人们的生活。早年的样板间还都流行着欧陆风,如今全换成了新中式。这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风格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一方面汲取东方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又要融入当代国人的生活。它是文化之名,还是时代所需?

2015年荣麟家居创立了“新中式研究院”,在坚持自己原创设计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企业传承中国文化。新中式研究院致力于关注适合当下中国人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设计,寻找探索东方美学千年文化的源头。如今,新中式研究院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城市,举办了几十场沙龙,邀请了100多位设计师,联手十几所高校,从学术和实践中确立新中式定义,探讨未来新中式的发展趋势,为新中式设计的传承及发展输入新的动力。

作为新中式研究院的理论顾问,扈秀丽长期致力于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2016年她组织策划了《话锋一新中式的演进》一书,汇集了新中式研究院一年来的活动成果,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设计实践者的真实思考整理成文,从不同层面和范围对“新中式”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设计》扈秀丽

《设计》:能介绍下“新中式”一词的由来吗?

扈秀丽:“新中式”一词,对家居与设计行业来说,已经不是新鲜词,虽然大多数老百姓对这些接踵而至的新词汇还一知半解,但在选择购买时,有很多人偏向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中式。中式和新中式本来也是一场打不完的风格官司,中国人在安于一隅的古典时期,生活虽然也受外来影响,但很少称自己为“中式”。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胡风兴起时,盛唐万朝来拜的洋风弥漫时,在蒙元和满清外族统治时,汉文化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导作用是中流砥柱般坚实。近代,口岸开放,来自世界的影响从生产到生活都如洪流般迅猛,这才有了“中式”一词的自我强调。

“新中式”是这个世纪以来的说法,正式的文本并没有严格界定对它的释义,只是在衣食住行的生产与消费中,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对中式的热衷,又不能直接复制古代生活,出现了“新中式”消费的火爆现象。”新中式”最早的设计流行可能是从服装开始的。因为衣食住行中的潮流变化,服装行业是最敏感的。在民国时期服装就分中式和西式。但是加上这个“新”字的时候,服装行业里并没有出现这样一个概念。百度上最早能查到的文献是2003年西南林大的一篇学术会议文章,但不代表是最早的学术讨论。“新中式”一词先是口语化,再书面文本化,当在检索引擎上可以查到的时候,这个文本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化。设计界里很多词是对译词汇,包括Design也是翻译过来的。Design最开始叫实用美术,后来叫工艺美术,现在叫设计。翻译过程中就包涵这个词的成长过程、落地过程。

只有西式到中国来,我们才会提中式。提“中式”是在民国时期,提“新中式”应该在八、九十年代。那时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样式的改造。像明式家具、清式家具、民國时期的家具拿过来做产业改良,毕竟生产手段和以前不一样。整个产业改良了,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风格了,我们也就提出“新中式”。现在的新中式和十几年前的新中式相比,在内涵上又有变化。它的名词关系在不断在成长。现在,“新中式”的说法最多还是出现在家居里面。

《设计》:《话锋——新中式的演进》是新中式研究院推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扈秀丽:对于一个家具行业的风格界定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意义不是指导而是去记录。在信息时代,信息的选择很重要。希望我们可以起到一个帮助筛选的作用。这不是一个谈大师的时代,我们不能在等级上去划分。我们采访了很多室内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这些人和品牌都是偏向现代中式生活方式研究的。是对于中式设计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中式的识别特点,一个是研究性。不是单纯的为了市场效益去做。

《设计》:关于一个话题去成立研究院、研究所的现象很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扈秀丽:产学研的研是分高中低的,以前都是在研究前沿性的东西,但是研究还是需要打基石的,就是应用基础研究。如果在学校里面报课题,这种课题也不会被列入支持行列的。学术是很苛刻的,但是学术还是要做的。从现在的设计教育与理论发展来看,更多的学术与研究投入到未来与前沿发展里,基础应用的研究空白点很多,尤其是在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行业,从学科上看,对建筑设计学科的附属性很强,因此学术投入少,部分科研归属到材料研究中,很少有对应用的记录和指导。当然,从学术的良性发展角度来讲,单纯靠国家学术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一定需要市场支持。

现在做的事,是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件好事。由企业来做应用研究投入其实是未来趋势。在美国、日本,很多设计研究的课题经费都是由企业去支持的。荣麟恰恰做了一个行业的示范,给行业带来一些新气象,这个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我是企业的老板投资做一件事情的话,我希望它是有效益的,无论是美誉度还是知名度。这个效益和学术是不矛盾的。这件事既有市场效应,又有学术效果,其实是双赢的。

《设计》:怎样才是新中式的生活方式?

扈秀丽:生活方式里面包括行为方式、消费观、审美观等,综合在一起才是新中式的生活方式研究。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是官民分明、雅俗分明的。做官的和老百姓的生活差别很大,贵族的和平民的生活差别很大。有节气、有审美、有文化的文人和百姓贵族的生活也不同。是这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首先的改变是生活中习惯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传统生活中没有的生活动作。例如看电视,上网,还有茶室和书房在过去也不是普通人家有的。部分传统中国贵族生活习惯已经平民化,甚至有些皇家的生活习惯都被普通生活接受和推广了;第二个是生活方式多样化、时尚化,百姓希望生活是轻松快乐的,能够跟进这个时代的技术和审美。在家具设计里面出现快消品就能说明这个问题。第三个是生活智能化。智能化并不是说家家都有机器人,而是很多生活功能的满足完全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厨房里的计时器,天天手腕上带个计步器,都是对生活时间的规划,我认为这三个向度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人生活方式追求的节点或者叫基点。

《设计》:很多“新中式”停留在符号化的设计,如何去深挖精神内核?

扈秀丽:市场里低成本,高卖价的产品是容易赚钱的。原来的成本低,是因为走了一条非常畸形的路,抄了很多国外的东西过来。南方的有些家具厂依然在用无设计去赚钱,设计是无成本的,虽然是有品牌的,但其实只是个制造商,市场分层是很细的,设计真正服务到受众,也需要有良性的市场。其实对“新中式”或者泛化到“中式”设计中,符号本身的意义就很重大,符号本身就具备精神内核,例如榫卯,除了结构功能,也具备审美特点。您问题里面的“符号化”可能指形式样式,纹样图案,这些都是看起来很中国的,用起来不一定方便的。要说深挖,其实我们现在形式上已经很“深”了,佛系,道系,喝茶闻香,这都是以前很少人在做的事情,现在地铁上都能碰见年轻人穿着“汉服”飘来飘去的。关键“新中式”的深不在挖上,在“新”字。

《设计》:新中式会是中国设计的一张名片吗?

扈秀丽: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多数中国人能享受生活不过百年。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哪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家具风格?如今,我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空间,还可以选择这个空间如何去装饰。这个意义不在于拿中国设计去做名片,而在于我们内需服务质量的提高,我们当然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生活质量,但那只是一个名声。我们真实的精神层面的体验提高了,审美层面的体验提高了,这才是研究的意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国际设计身份识别。世界从来不期待你要出席,而是只要你一出现,就自带身份识别。最重要的是做设计应该做的事。设计应该服务于定位对象,新中式就是服务于新的中国人生活的。

《设计》:如何复兴、活化中国传统文化,用当代的方式演绎出来?

扈秀丽:传统文化复兴,现在偏重的意义是形而上的,是保护保留、传承的。其实复兴在设计史上都是偏重新创造,新古典,理念新,样式用来古典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应该是将全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中。我参与中央美院江黎老师主持的一个课题,“手工产业生态调研与地方政策建议”,田野调查的影像文本叫“活着的无名好设计”。关键是“活的”,这个意思是都在生产,应用,很多案例可以归类为“活化”案例。调研里面也有非遗大师,大师起到的并不是产业推进的作用,他仅仅是留住手工而已。所以他在艺术层面,不介入产业,它是纯精神的。北京有燕京八绝,也是手艺的保留,走艺术路线就是对的。手艺里面也是分层次的。技绝,手艺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层面,是要从孩童开始学起,到几十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艺绝,讲求艺术性,他的创造是带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是靠灵性和悟性。技艺相生才是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就是文艺复兴的现象,实际在人类造物史上,不存在真正复兴,只是借古说今罢了。

技艺相生需要干预,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是在干这样的事情,最终将设计带入产业。中国没有经过工艺美术运动,所以我们现在对手艺这么敏感,对要失传的技艺很忐忑。在传统造物中,玩高精绝的物品和老百姓生活之间从来没有融合过。将传统贵族生活平民化,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贵族的生活如何在老百姓的生活里面实现?贵族的方式是享受,席地喝茶闻香,这都是原来老百姓不做的事。这不是一个复制行为,虽然很多品牌在这么做。新中式探讨的主要还是以设计为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研究要量体裁衣。我们应该研究服务,质量细化,生活质量才会越高。工业已经步入4.0时代,服务也向定制化的方向发展了。

复兴或者说活化中国文化,不是形式上的,还记得“五讲四美”吗?虽然是口号,但细想起来起到很重要的精神作用。用当代的方式演绎传统精神秩序,推进现代化道德规范,将设计的本质做深刻理解,并在行业应用中起到作用,

《设计》:学校做了很多课题设计,年轻族群对新中式的理解是怎样的?

扈秀丽: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有三个层面。形式理解,就是看到图案样式,学生容易做成这样。方式理解,除了形式,还会有一些方式的理解。贵族生活方式、文人生活方式等,再转化为生活服务。最高层次的是精神理解,对中国人的精神要义,兼容并包的这种存在精神的理解。对这个层面有理解,创造就自如了,大部分初学者是达不到高层们的。但尝试一些形式是完全有必要的。如果连形式都没有尝试过,对方式和精神就不会有深刻理解。

《设计》:新中式研究院未來的规划是怎样的?

扈秀丽:作为理论顾问,我希望它的方向更平民化一些,不是停留在专家层面。现在都是找专家、找设计师,可以去找一些普通人,让他们去参与沙龙讨论。现代消费意识还是媒体导向的,现在的消费有明显的自主意识。关注公众需求是新中式研究院的根本。另外,除了沙龙活动和院校讲座,希望有更多活动形式,组织设计师和普通消费者的无缝沟通,对民、商、学都有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产品设计导向对本土生活方式的研究,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对中式探索的家具品牌,学术界也必然紧跟产业的步伐,将目光聚焦于此。如今的设计界,商业的探索已遥遥领先于学术。当企业将思考的焦点重返学术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真正需求。科研、教育、生产三方共同发力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个方向一定是正确的。根植于中国土壤的新中式,必然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中式设计生活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BUBA台灯设计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生活感悟
蒋海霞新中式家具设计作品
无厘头生活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The English Learne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