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书院木铎声

2018-12-04 10:24摩罗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木铎养气石山

摩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唯有卫国南部一个边疆小吏(仪封人),堪称知音。仪封人拜会孔子之后,出门就对仲尼弟子说:“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要以夫子作木铎来宣示大道。”(“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见《论语·八佾第三》)夏商周以金铎号令三军,以木铎宣告文政教化。两千多年来,这种木铎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的张岊(jié),即是一例。

张岊是南齐朝廷司空,堪称重臣。齐明帝驾崩之后,东昏侯萧宝卷登基为帝。萧宝卷荒淫无道,害民误国,听不进贤臣片言只语。张岊心知回天乏力,不想坐待亡国,乃挂冠封印,归隐林泉。当他来到罗霄山中段光石山(今湖南攸县境内),见松萝葱郁,云岫千里,是修身养气佳妙处,乃定居下来。乡民渐知其博学宏达,乃将少年秀杰,送来求学问道。日深月久,聚徒渐多,堪称昌盛一时。后人将其讲学处,命名为石山书院。

书院乃民间教育机构,本是伴随隋唐时期科举制而兴起的。中国官学(庠序之谓也)传统源远流长,民间教育庶几相当。孔子是第一个深刻影响历史的民间教育家,在他之前之后,广招徒众者为数甚多。世人皆以师门称之,诸如孔门、孟门、荀门,而无公认类称。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子谋官取爵大开门户。士民子弟,无缘跻身太学、国子监,只能就学于民间。服务于科举考试的书院教育,应运而生于闾巷山林。坊间认为,唐玄宗时代中书省建立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最早使用“书院”命名。那些民间学堂,于是攀鸾附凤,亦纷纷自名为某某书院。书院之名,渐次蓬勃于天下。

张岊离京两年,南齐灭国(502年)。石山书院初兴于此际,繁荣于南梁时期。当时应无书院之名,后人回溯张门学堂,实际上乃一书院,于是追认其为光石山书院(简称石山书院)。湖南当地学者认为,石山书院早于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二百年,可谓书院滥觞,或系中国第一座书院。不管此说是否准确,可备专家参考。

据说,张岊在光石山以养气修道为主,最后乘云登仙。他把亡国之痛、治乱之道、担当天下社稷的浩然之气,都留给了光石山子弟。聚首共学的弟子,或许有那么二三十人,平时多坐在泉边石头上,或倚在奇松古檀边,吟诵儒经道典。

有人诵《论语》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人诵《庄子》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有人诵《礼记》曰:“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有人诵《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有人诵《墨子》曰:“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琅琅书声,随泉鸣鸟唱一起飘扬。

到了讲授或讨论时,张岊随手摇动木铎。木铎声穿过树叶和草丛,压倒一切天籁,直入徒众心中。大家于是带着草木的芬芳,三五成群地来到讲堂,列队待命。张岊突然猛摇一下木铎,双目炯炯看着徒众,大声诵曰“大道之行也”,徒众齐声诵曰“天下为公”。张岊又轻轻摇动木铎,徒众伴随悠扬木铎声高声诵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诵毕,张岊猛摇一下木铎作结,徒众乃面向师尊依次就席,等待新的训示。

张岊未必直接讲征兵收税、治水沃田,但所论凌云大道,句句都指向修身养气、六亲五伦、理政治国、经世致用。唯其如此,才有一代代学子慕名而来,拜倒门下。来时迷惘者,去时已明白。来时懦弱者,去时已刚强。来时暗昧者,去时已光明。来时狭隘者,去时已旷达。来时囿于一室者,去时已胸怀天下。一届届学子次第出山,那时尚无科举,有缘混上功名利禄者未必很多。但是,既经圣学洗礼,他们无论有无官爵,无论布衣绫罗,都是支撑家室闾巷、人间烟火的天柱,是宣说太平理想、大同憧憬的木铎。

石山书院的房舍,早就消失在藤萝荆棘之中。作为文化符号的书院,却被一代代描述、传颂。从唐至清,记载石山书院的典籍代代相传。当今研究石山书院的学者和文章,更是遍地开花。前些年,攸县人民政府,不惜巨资,在县城攸州公园内,重建石山书院,乘云远去的张岊,终于捧着木铎重回人间。

今日贤达,犹若当年仪封人,感奋于木铎者,何止万千。圣人木铎,不唯可震云破雾,尤可穿越时间,直抵心灵,成为华夏命脉。

美术插图:张友宪

猜你喜欢
木铎养气石山
北师大:木铎金声,巍巍师大
一尊木铎三地复刻
恋上云石山
我家就在云石山
爬三分石山
石山界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我是木铎,over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元旦书红 万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