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被”字句的语义色彩

2018-12-04 10:07王碧琪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王碧琪

摘 要: 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本文以“被”字句为例,研究“被”字句的语义色彩。调查发现,现代汉语中中性色彩“被”字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贬性色彩“被”字句,褒性色彩“被”字句位居末位。本文将调查结果与目前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被”字句语义色彩观点进行比较,尝试从谓语动词角度分析“被”字句语义色彩产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被”字句 语义色彩 现代汉语语料库 谓语动词

一、引言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被动式的发展”这一章中提到,“被”字句基本用来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被”字句除了表示被动之外,还有一层不幸的感情色彩。五四之后,“被”字句的语义色彩范围有所扩大,并不限定于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多了中义和褒义色彩,至于三者在“被”字句上如何分布还没有定论。然而,根据日常使用经验,“被”字句的用法与王力先生的上述观点似乎不符,当代社会为了适应发展和交流的需求,表示褒义色彩的动词和中性色彩的动词大量涌入。“被”动句的语义色彩发生了变化。就学术界相关研究而言,学者们要么沿袭王力先生的观点,要么根据个人语感泛泛而论。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相关语料,对“被”字句进行抽样分析,总结分析结果,并且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对比,从谓语动词角度分析出“被”字句语义色彩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及特色

笔者借助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调查,语料库是经过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它存放的都是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有上下文,能够克服语境不足的阻碍。并且它是动态的,语料库的语料不断更新,可以反映语言当下的真实使用。由此可见,用语料库调查“被”字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本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使用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关键字“被”进行检索,统计语料,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语料进行选取。第二,逐一分析所选语料“被”字句的语义色彩,并且将分析结果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比较。第三,结合相关理论从谓语动词方面找出“被”字句语义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第四,总结调查结果。

三、“被”字句的语义色彩调查

笔者通过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被”字句进行检索,随机抽样选取出1000例“被”字句(皆是有效语料)进行研究。

(一)调查结果

1.表示中性色彩的“被”字句一共707例,占比70.7%。例如:

卢徳铭被认为暴动的总指挥,余洒度又从团长升为秋收暴动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

这个村去年被县评为首批文明村之一。

2.表示贬性色彩的“被”字句一共239例,占比23.9%。例如: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虽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勤奋写作,但毕竟已被折磨得身心交瘁,奄奄一息,没有多久,便遗憾地离开了人间。

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加选择地从五米高的小丘上直跳下去。

3.表示褒性色彩“被”字句一共54例,占比5.4%。例如:

他被净化,在同情和温暖当中。

他被这种爱情所感动。

数据表明,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中性“被”字句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贬性“被”字句,褒性“被”字句位居末位,这个发现与王力先生关于“被”字句基本上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观点存在一些不同,这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探讨的空间(见表一)。

(二)“被”字句语义色彩变化探讨

李润桃先生认为,为了适应表达的需要,汉语“被”字句的语义色彩才如此多姿多彩,这就说明现代汉语中表贬义的“被”字句已经不能满足交际需要,因此中性“被”字句变得越来越丰富。马纯武在《也谈被字句的语义问题》中明确说明,“被”字句从古到今都不能仅用“表示贬义”这一点概括其语义,“被”字句继续保持多种语义色彩,根本原因是带有褒义色彩的动词和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动词大量进入“被”字句。邢福义先生在研究被字句时提出了“承赐义”这一概念,他认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提拔”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这一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李宗江先生在《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中从“强损害动词”、“弱损害动词”两个方面分析被动句的语义特征,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王力先生关于“被”字句基本上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事情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本文综合李宗江先生和邢福义先生的观点从强损害动词、弱损害动词和承赐义动词三个方面阐释中性“被”字句占据主要地位的原因。

1.从强损害动词方面研究

李宗江先生认为强损害词指的是动作的受事是人,对人充当的受事有伤害或者对与受事者有相关联系的人有不好的影响。例如:①②③中都是受事者直接受到不好的影响。④是与受事者有相关联系的人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①罪犯刘金明共倒卖4套公房使用权,投机倒把经营额达到47.4万元,非法获利3.9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②组队时,我和另外两个姑娘几次向领导报告,要求参加第一组,但都被拒绝了。

③這样,美国许多选民-特别是工人,贫困的劳动人民,就被剥夺了选举权利。

④水闸一破,五户人家全要遭殃,老娘也要被杀,直急得他红了眼。

强损害词主要出现在贬性“被”字句中,在239条贬义“被”字句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强损害动词有:剥夺、打、消灭、批评、逮捕、出卖、破坏、折磨、侵蚀、监禁、诬陷、偷、打扰、袭击、攻击、包围、批判、牺牲、拒绝、罚、批斗、取消、拉断、掠夺、屈服、激怒、出卖、踩碎、操纵、申斥、划破、侵略、打倒、刺破、驱逐、砸坏、扰乱(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序)。其中出现次数排名前三的是剥夺、打、消灭这三个词,出现次数分别是9、5、4,在贬性“被”字句中分别占3.77%、2.09%、1.67%(见表二)。

2.从弱损害动词方面研究

李宗江先生认为弱损害词是相对于强损害词的,用认知语言学知识来讲,弱损害词指的是非瞬时性,动作性不强,对受事不造成影响或者消极影响不大的。我们可以认为如果受事是物,就不谈及损害,只是事物状态的改变。例如:⑤中表示弱损害动词的是“吸收”,受事者是“方言词”,方言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被吸收了之后对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影响。⑥中弱损害动词是“翻过”,受事者是“土”,虽然土被翻过,但对自身而言没有太大的消极影响。⑦中弱损害动词是“冲散”,受事者“沙”,“沙”在水的作用下,变成水和沙的混合物,沙的状态发生了改变。⑧⑨受事都是人,但弱损害动词“遮”“认出”分别对受事者“宋凯的面孔”“他”并没有产生消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弱损害词是对受事者不产生影响或者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

⑤方言词在还没有经过提炼加工,被吸收到普通话词汇里来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⑥谁知我们去的那片地,早被人翻过不止一次了。

⑦沙被冲散了,海浪不停地向海边涌来。

⑧宋凯用两手支住了头,面孔被遮在手后面。

⑨他戴上一副黑宽边的大眼镜,不愿被熟人认出。

弱损害词主要出现在中性“被”字句中,通过统计,在707条中性“被”字句中,出现次数较多(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的弱损害动词有:看见、发现、推开、查、分配、否定、吸收、架空、编入、取消、传送、效仿、冲散、挤到、安排、说服、遮盖、招进、承认、引用、侵蚀、划为、调到、吸引、注意、代替、判断、调制、排除、控制、接管、发觉、考虑、赶走(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序)。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前三个词分别是:看见、发现、推开。这三个词在中性“被”字句中的出现次数分别是8、6、5,分别占比1.13%、0.85%、0.71%(见表三)。

3.从承赐义动词方面研究

承赐义词是中性“被”字句中的一个亮点,王力先生认为这是损害义的一个例外,例如,“拔擢”是皇上对在职者的一种“恩宠”,像《世说新语》的“被遇”“被举”“被徽”“被知遇”“被礼遇”又像“被召”“被宠”。承赐义词在杜甫的诗句中也有体现,如:“端午被恩荣。”因为上者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下位者只能接受“恩宠”,在职者只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从某个集体到另外一个集体,这可以看作一种“离开”,因此我们可以把承赐义词看作弱损害词中的一类。

王力先生认为,“评为”“称为”“认为”这些承赐义动词是属于贬义“被”字句的,然而,邢福义认为,承赐义动词主要是表称心的积极意义的褒性“被”字句,如“被授予先进称号”“被评为先进教师”。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承赐义”动词越来越偏向中性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性“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占的比率越来越大。以“认为”为例,随机找出10例证明“承赐义”动词逐渐偏向中性化。

①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②这种干涉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较严重的不平等现象,限制被认为过分的财富集中,从而扩大那些处境较差的人的自由。

③中国封建主义有它的被认为是不可移易的社会政治组织原则,是为礼教。

④以太被认为是使光和电磁得以传播的介质,其实,是没有的。

⑤至于对民族传统习惯,就更加不敢触动,连宗教迷信造成的落户习惯也被认为不可侵犯。

⑥陈燮阳则是众多青年指挥家中最受瞩目的一个,也是被认为基础比较扎实,有自己的性格,对艺术要求比较有深度的一个。

⑦如果妹妹有难,哥哥不去相救,将被认为是不仁不义。

⑧他要求演员体验角色的情感,进而在舞台上化身为角色,人们通常称这种演员创造角色的路径是“由内而外”,斯氏表演体系被认为是“体验派”的代表。

⑨把阳台搞得杂乱无章,是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会被笑话的。

⑩他十二岁时,已经被认为是十分成熟的天才钢琴家了。

在这10例中,其中⑥表示积极意义,其他例子态度不明,趋于中性,可以看出承赐义动词在现代汉语语料库“被”字句中是向中性化方向发展的,所以承赐义动词在中性“被”字句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有一定的合理性。

承赐义主要分布在中性“被”字句,在707条中性“被”字句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出现次数2次或者2次以上)承赐义动词有:评为、称为、认为、誉为、视为、委为、授予、赋予、提拔、尊为、奉为、选为、捧为、亲点、任命、唤作(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序)。其中出现次数排名前三的是评为、称为、认为,出现次数分别是20、17、14,占比分别是2.83%、2.40%、1.98%(见表四)。

通过对这三类谓语动词的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在总数和种类方面,弱损害动词占据优势,在平均使用频率方面,承赐义动词占据优势,两者从不同方面促进中性“被”字句在整个“被”字句中占主体地位。

可以总结出: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中性色彩“被”字句>贬义色彩“被”字句>褒义色彩“被”字句。“被”字句的中性色彩在增加,并且逐渐占主体地位,贬性色彩在弱化,“被”字句中弱损害动词和承赐义动词范围不断扩大,这两类动词的加入促进中性“被”字句不断丰富。

四、结语

通过调查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被”字句语义色彩分的布情况,并与王力先生认为的“被”字句以消极语义色彩为主导的观点相比,可以发现“被”字句中中性色彩义(70.7%)占据主导,贬性色彩义(23.9%)趋势相对较低,褒性色彩义(5.4%)位居末位,这个发现有力地补正了王力先生的觀点。笔者尝试从谓语动词方面分析中性“被”字句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弱损害动词和承赐义动词不断增多,两者促进了中性色彩在“被”字句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这正好呼应了上文李润桃、马纯武先生等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432-436.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邢福义.承赐型“被”字句[J].语言研究,2004(1):1-11.

[5]马纯武.也谈被字句的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1981(12).

[6]李宗江.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及其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