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倒计时中的英国

2018-12-04 08:55陶短房
同舟共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脱欧特蕾欧派

陶短房

转眼间,两年多过去了。2016年6月23日,踌躇满志的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不顾异议,执意提前举行“脱欧”公投,结果“脱欧派”出人意料地获胜。这一结果导致作茧自缚的卡梅伦引咎辞职,特蕾莎·梅继任首相,并随即和欧盟方面启动了马拉松式的“脱欧”谈判。按照既定时间表,英国“脱欧”程序应在2019年3月全部完成,如今时间只剩下不到半年,处于“脱欧”倒计时中的英国,是怎样的状况?

还想“反悔”?

推动“脱欧”公投时,英国议会三大主流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的主流派均不支持“脱欧”,因此公投结果出台后“留欧派”情绪激愤,“这次不算,再来一次公投”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两年后的今天,这种反悔声浪已渐趋低落,甚至许多最坚定的“留欧派”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表示“大势已去”。

9月2日,因“脱欧”谈判陷入僵局而备受质疑的特蕾莎·梅在《星期日电讯报》发表专栏文章,再一次驳斥了“反悔”的要求,并明确指出“推翻既定公投结果是对民主的严重背叛”。

特蕾莎·梅本人在“脱欧”问题上的观点和前任卡梅伦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她属于传统的“要留在欧盟当特殊成员”派,公投结果并非她所乐见,但她和卡梅伦权衡利害后都很清楚,“认赌服输”是号称“全球最古老代议制”的英国政治游戏规则的底线,一旦跨越这一底线,后果不堪设想。两害相权取其轻,事到如今,即便“脱欧”是一杯苦酒,保守党也只能硬着头皮把它吞下去——要知道,“反脱欧”喊得比保守党更凶的两大反对党,一旦碰上内阁和执政党推动重新公投却遭遇民间强烈反弹的事,会毫不犹豫地转头抨击特蕾莎·梅和保守党“藐视公投、反对民主”,因为执政和拍板的横竖都是执政党及内阁。

无法“反悔”的另一原因,是欧盟其它成员国的态度。

长期以来,布鲁塞尔和27个欧盟的欧陆成员国,就对英国一直以“欧盟特殊成员”自居啧有烦言,他们指出,英国不但谋求在欧盟内多占便宜、少担义务,而且每每在重大事务商讨中“吃里扒外”,扮演“美国内应”的角色,对此,欧盟和欧陆国家早就不耐烦,因此“脱欧”公投结果刚刚揭晓,英国国内“反脱欧派”还在不依不饶争取翻盘之际,欧陆国家便纷纷摆出一副“好走不送”的姿态,并催促英国“认真参与‘脱欧谈判”。对英国方面找出种种口实不断拖延“脱欧”进程,他们也一再表示“很不耐烦”。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英国公投反悔,欧盟也几乎不可能配合,倘若如此,一向好面子到家的“约翰牛”情何以堪,又将如何收場?

9月20日,英国内阁办公室大臣李登顿(DavidRoyLidington)表示,英国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的谈判“已走完85%以上的进程”,在确定“脱欧”协议文本方面的共识超过85%~90%,因此“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我对在10月或11月最后期限前达成协议表示乐观”。

对此表示认同的是欧盟方面,尽管他们的“乐观”出发点并不相同。欧盟首席发言人斯奇纳斯(MargaritisSchinas)甚至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多次表示,不管和英国之间的“脱欧”谈判进程及进展如何,都不应妨碍英国在2019年3月前完成“脱欧”的一切手续。简单说,谈成就“好合好散”,谈不成就“一拍两散”,结果乃至时间表都是不容更改的。

但特蕾莎·梅的口径却与李登顿有微妙差异。特蕾莎·梅在前述9月2日的专栏文章中一方面承认“‘脱欧进程无可逆转”,另一方面却表示,自己和英国将“坚守底线”,不会轻易在本方要价上让步,英国要自主掌握‘脱欧节奏,而不能任由欧盟方面摆布”。

人们普遍认为,时至今日,“脱欧”谈判最后的两大症结,一是爱尔兰边界问题,二是特蕾莎·梅“软脱欧”的要价。而一度并称“三大定时炸弹”的欧盟公民在英及英国公民在欧居住及自由流动问题,目前看来,杀伤效应已渐趋减弱。

“爱尔兰问题”是问题吗

9月19日,正在萨尔茨堡出席欧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特蕾莎·梅呼吁“不要在爱尔兰问题上让英国分裂”。

所谓“爱尔兰问题”即“硬边界”问题。“硬边界”其实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设有边界警戒线和检查站,出入受到人或设备监控的普通边界。爱尔兰在英控时代有32个郡,南部26郡独立后,北部6郡成为英国领土——北爱尔兰,这条岛上的“硬边界”因北爱尔兰主权归属争端,一度成为西欧“最硬的边界”。随着英、爱关系缓和,“最硬的边界”逐渐软化,而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则让“硬边界”彻底变软。尽管英国始终不在申根区和欧元区内,是被欧盟许多成员国诟病的“特殊欧盟成员”,但再特殊的成员毕竟也还是成员,欧盟“大气候”和英、爱关系“小阳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一度淡忘了爱尔兰岛上的这条“最硬的边界”。

2018年2月28日,欧盟方面公布了《英国“脱欧”协议》法律草案,草案中以颇为生硬的口气强调,若找不到好的替代方案,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就将“不得不遵循欧盟单一市场规则”,即在地面上恢复设置“硬边界”及其附属设施。

对此,特蕾莎·梅迅疾做出强烈反应,称此方案“威胁英国宪法完整性,任何英国首相都不可能接受”。这在法律层面上并非一句假话:1998年,英国暨北爱尔兰地方政府和爱尔兰共和国签署《贝尔法斯特协议》,该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英属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间的“软边界”状态,并借此实际上确定了爱尔兰将不再谋求与北爱尔兰统一,作为回报,英国则确保爱尔兰—北爱尔兰之间的“无障碍状态”。这一协议对英国、对爱尔兰、对持续数个世纪的英、爱争端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欧盟“‘脱欧法律草案”借英国“脱欧”之机重提“英、爱硬边界”,无疑对《贝尔法斯特协议》构成挑战,进而威胁到英、爱和解和爱尔兰—北爱尔兰局势的稳定。

实际上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爱尔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在长达120页的法律草案文件中,欧盟委员会提到了至少三种避免爱尔兰岛重现“硬边界”的选择,欧盟负责英国“脱欧”事务的首席谈判代表巴尼耶(MichelBarnier)则表示“无意借此激怒英国”,并呼吁英方“如果不满意请拿出自己的方案”。

所谓“避免重返‘硬边界的选择”,不外乎让英国选择“‘脱欧但不脱离关税联盟”、“‘脱欧、脱离关税联盟但协商一个衔接过渡方案”,或“不列颠岛‘全脱而北爱尔兰‘半脱”。这三种选择实际上都无从可选:英国早就表示“不接受任何恢复‘硬边界的条款”,这个立场很难轻易改变,因为这不仅关乎英国的面子,也关乎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爱尔兰岛老大难问题。从“脱欧”谈判中不难看出,欧盟各国也不希望选择这种“拖泥带水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硬边界”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初的“硬脱欧”:原本旨在走过场的“脱欧”公投弄假成真,英、欧双方为了脸面和利益最大化,在谈判中撕破了不少脸皮,各种善后始终疙疙瘩瘩,爱尔兰问题恰是相互故意给双小鞋的典型做法。

从目前情况看,欧盟并不想在爱尔兰问题上和英国多做纠缠,已经流露出只要英国按时“脱欧”就谢天谢地的明显态度,爱尔兰问题实际上已不再是实质性障碍。

“软脱欧”的实质

“软脱欧”是指7月6日英国内阁拿出的、同样长达120页的“‘脱欧白皮书”中所阐述的英方“脱欧”要求总纲领。这份白皮书涵盖了近期以来英国“软脱欧派”的几乎所有基本主张,包括协调统一本国对欧盟谈判的立场,将精力集中在与欧盟协商达成一系列关于工业品和农产品贸易、税则、海关则例等的共同规则,以期在英国和欧盟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或称“共同市场”),同时相互间实行“便利海关安排”,以避免英国“脱欧”后丧失税务优惠和人员、货物过境便利。

说到底,“欧盟特殊成员派”和“软脱欧派”是如假包换的一回事,其核心诉求是希望英国既享受“非欧盟成员”的无拘无束,又获得欧盟成员的诸多方便和优惠待遇,只不过在“脱欧”进程启动前,他们追求的是做欧盟内的“超级成員”,进程启动后则无可奈何地转而追求做“欧盟外的欧盟成员”,如此而已。这不仅是保守党,也是英国政坛最大的三个党中主流派的共同愿望,尽管细节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显然,“软脱欧”是英国政府、特蕾莎·梅乃至英国主流政坛的核心意见,是英国在欧洲问题上长期坚持的根本纲领,甚至不妨说,这种和欧陆若即若离、“便宜多占义务少担”的行为模式,是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一以贯之的“国策”,不会轻易退让。

问题是,欧盟在这方面恐怕不会那么好商量。“‘脱欧白皮书”发表至今已数月,欧盟官方对“自由贸易区”等关键诉求顾左右而言他,不以为然。虽然嘴上没说,但欧盟方面颇有“送客”之意:按照既定时间表,英国“脱欧”程序应在2019年3月全部完成,只剩下区区9个月,英方又拿出这一整套“‘脱欧白皮书”来,“你们还打算到点走人么”?正如一些欧陆评论家所言,甩掉英国这个习惯搞特殊的“超级成员”殊为不易,走就走了,无需再藕断丝连地继续供着一个“无义务、有权利的编外‘准成员”。

种种迹象表明,“软脱欧”才是最大的分歧和问题所在,因为英国很难退让,而欧盟非但不好商量,甚至压根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跟英国商量。

节点复节点

萨尔茨堡非正式峰会上,英国并未如一些人所期待的,就“脱欧”问题和欧盟达成共识。对此巴尼耶表示,10月18日布鲁塞尔的正式峰会才是“节点和关键时刻”。

这句话当然只能姑妄听之,双方在“软脱欧”问题上恐怕会一直纠缠到2019年3月的最后一个节点——“脱欧”倒计时结束的一刻。

冗长混乱的“脱欧”进程已造成英国经济前景和投资环境的更多不确定性,瑞银、劳埃德、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许多外国机构都正在或考虑将总部从伦敦迁到欧洲其它地方。毕马威基于100个英国本土CEO的调查显示,76%会考虑将总部完全或某种程度上地迁出英国,调查显示这些CEO中,72%投票反对“脱欧”,如今出现出逃情绪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观点指出,英国金融中心和创新产业基地的地位是传统和现实多种因素所形成的,“脱欧”可能造成一些影响,但不会伤筋动骨,且在许多层面,福兮祸兮,尚难断定。银行家、企业家和跨国投资者们回避和恐惧的与其说是“脱欧”,毋宁说是“脱欧”进程一步三回头所造成的不确定性。

无论如何,2019年3月将是最后的节点,届时所有围绕“脱欧”的不确定性都将烟消云散,一切都将回摆——尽管这个尚未到来的节点未必会讨每个人的喜欢。

猜你喜欢
脱欧特蕾欧派
欧派家居
凌波微步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