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三次“突围”

2018-12-05 04:45刘迪
新民周刊 2018年46期
关键词:突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刘迪

关于最近50年的中国外交或政治,西方教科书常谈三个节点:一是“一条线”战略,另一是“从革命到改革”,再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三个节点,都是当代中国面临重大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突围”。这三次“突围”,不但影响到20世纪中期后中国历史,而且影响到这一时期的世界史。

经常面对异国20岁的学子讲述上述历史,讨论中国、日本与世界。发自中国的上述政治决策,为何今天可以在西方课堂上不断被讨论,这是因为其政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一条线”战略、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均深刻影响到当今世界的结构及现实,是理解全球化的重要线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中国处于反美反苏两条战线作战压力。如何减轻巨大外压,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毛泽东及中国领导集体深入探讨全球格局,提出“一条线”战略。此后,毛泽东还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并以此构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个外交战略框架,中国沿用至80年代中后期,成为外交学的经典。

第二個节点是改革开放。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但如何改革困难重重。中国政治面临思想禁锢。邓小平深刻洞察彼时中国社会现实,领导全体人民展开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初期,中国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通过讨论,放弃了政治浪漫主义,依照理性凝聚了全民思想。这场改革运动,敞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

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则是最近50年中国政治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事件。为此中国修改了宪法,修改了各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政策、制度、法律。市场经济给中国现代社会注入活力,唤起了亿万中国民众创造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热情。

中国与西方的反苏统一战线,为此后中国拓展了生存空间,也让中国融入世界主流。正是上世纪70年代中美的政治共识,让中国打开了通往日本、西欧的通道,与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之下,中国才能引进技术、资金,修复了疲惫的经济体系,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国际经验。

真正让中国与世界全面接轨的事件,则是市场经济建设。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面临深刻的国际孤立。如何走出重围,不但关系到改革命运,甚至还关系到此后中国的国运。在举国沉闷压抑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毅然决然离京南行,发表加快改革,谁不改革谁下台的呼吁。他的呼吁,打破了万马齐喑局面,赢得全党全国民众的普遍响应。此后中国巨变,再次震撼世界。

半个世纪以来,每当中国内政外交面临重大危机,中国政治都会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也许可称为“中国方法”。一国政治面临烂牌,竟在巨人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提炼出如此高度智慧的战略。这种智慧,来自中国数千年间历史的积累。

这些方法,并非领导人拍拍脑袋随意决定,而是他们深刻洞察中国的历史现实,深刻理解中国民众的普遍要求。毛泽东关于中美苏大三角的论述,既源于他自青年时代对美国的关注与思考,也是他对辩证法的运用。邓小平在两次历史重要关头的决策,来自他对中国基层以及世界大势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至今仍可以感到他们这些政策背后,蕴藏汹涌澎拜的能量。

“三个世界”理论,让中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朋友,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让中国与世界接轨,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些决策思考,顺应世界大势,依照人心,因此获得重大成功。

这些战略决策,既是“中国方法”,也可称“中国经验”,同时也具有世界史意义。在外交学或比较政治学中,这些经验堪称“经典”。虽然这些决策产自中国,但其结果深刻影响到此后世界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突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堵车“突围”记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上微突围战
饿了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