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管理浅析

2018-12-06 02:13赵孝臣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主体评估

赵孝臣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201620)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1.欠缺规范管理标准。我国传统金融发展进程中,出台了《银行法》《证券法》以及《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同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监督主体,对市场、交易、保险等领域形成了有效管理。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崛起,真正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与区域界限,利用网络技术为大众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业务范畴不断拓宽。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交互性、普及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同于传统风险,因而使得监督管理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央行意识到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大量的存量资金却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因而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等一系列制度,旨在使行业进一步规范。然而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涉猎广泛,功能早已突破了中介平台定位,延伸出理财、借贷、保险等领域,而对于这些服务,我国仍旧欠缺清晰的管理标准。

2.职责归属较难界定。传统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明确了职责归属,对资本市场可做合理的引导。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属性、职能较为复杂,无法合理区分。即互联网金融包含保险、理财、基金以及信息安全等众多层面,管理主体更加丰富、层叠化的事务势必导致各单位无法清晰定位工作职能,使得行业欠缺一致化的监督管理主体。再者,网贷平台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该行业监督管理难度大大提升。这是由于网贷平台并不是正规单位,仅需要向相关单位报备,获取经营许可便可进行运营,因而该类网络金融服务不可加入到传统监督管理系统之中。同时,该运营模式处在合法以及非法的边缘位置,类似于民间借贷,对流动资金较难进行清晰的属性判定,因而无法找到合适的管理制度并明确监督主体。

3.监督管理方式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服务,即依托于大数据、信息共享以及云计算发挥功能,由于网络的自由共享属性导致其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由某种层面上讲,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持续发展不但与监督管理制度密切相关,更取决于行业自身风险防控效能水平。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运行需要与外网连接,大量的共享资源导致交易平台时常发生病毒、黑客攻击问题,影响了交易活动的时效性,最终令投资人蒙受损失。再者,互联网金融形成的大量交易信息均以电子方式进行存储,这为没有权限应用数据的非法分子提供了篡改信息、窃取数据的机会,继而影响了信息真实与完整性,使平台运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问题。大量虚拟化交易则对互联网金融管理提出了高标准要求,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管理方式以满足新形势下金融系统的管理需要。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1.细化风险管理标准。基于当前金融行业法律规范制度下,应针对互联网金融现状,查找漏洞,特别是新兴业务,如众筹、网贷,需要出台管理标准,并为相关单位提供执行参考依据。再者,立法阶段中,应衡量互联网金融特征,预防标准过于严格或偏于保守影响其创新发展活力。同时,应尤其重视空白区域,对复合业务、交叉环节制定清晰的管理准则,合理预防金融风险。

2.明确管理主体与权责。对于确定主体难度大的问题,应借鉴传统管理格局,在法律制度下清晰各方主体权责,预防重复管理、责任不明的现象。例如,可通过中行统一管理的方法,在旗下组成银行司或是管理司、条法司,通过各负其责、逐级报告、等级评估等流程,在互相配合、协同管理的模式下合理应对管理难点问题。为预防互相踢皮球的问题,还应创建各方协作管理机制,清晰划定互联网金融不同的业务范畴,由制度层面形成管理细则,通过互相协调与积极合作,提升管理绩效。

3.基于大数据创建风险预警体系。对于监管方式单一、落后的现象,应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形成风险预警系统。在此过程中,可发挥物联网、人机交互技术优势,符合对大规模数据分析、研究、应用的需要。当然,此过程中应采用统一数据格式,进行一体化汇总,形成动态化数据库,并通过大数据评估中心的分析研究模型、风险预警模块、识别系统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各类数据做实时测控,形成评估报告。有关责任主体可利用该体系的预警分析书明确当前行业发展的风险等级,并为今后找准管理重点,加强风险防控明确布局方向。

4.引入差异化评估系统。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行业,较多监督管理制度尚未完善,面对鱼龙混杂的行业现状,应基于完善征信以及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各类经营平台管理风险做系统的评级,判定常见的风险类型以及发生的频度,做好机率的统计与研究。例如,通过云计算创建征信系统,借助大数据做风险评估,构成统一、一体化、完善、全面的评价、分析与排查机制。同时,应有效突破政府主导以及民间征信两者不平衡的格局,力争两方的协调化、合理化发展。另外,针对第三方平台、网贷、理财、保险等业务可实施差异化评估管理,真正从客观的角度明确当前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问题,通过差异化评估与分析,找到风险点,把握问题环节进行有效整改,全面弥补政策以及管理措施存在的漏洞,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监督实力水平。

三、结语

总之,伴随互联网金融的高速扩充发展,其显现出较多风险隐患问题。为此,应针对行业发展现状,积极制定整改对策。通过细化风险管理标准,引入差异化评估系统,基于大数据创建风险预警体系,明确管理主体与权责,进而真正找准风险防控点,抓住潜在的隐患问题,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向着更高、更强、更健康、持续的方向进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李然.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纳税信用货款[J].财会通讯,2015,(2).

[2]钟成林.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6,(3).

[3]黄文妍,段文奇.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5,(8).

[4]苗文龙.互联网支付:金融风险与监管设计[J].当代财经,2015,(9).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主体评估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论碳审计主体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何谓“主体间性”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