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管理到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宏观政策的理性反思

2018-12-06 11:01刘改莲吉林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结构性要素供给

文/刘改莲,吉林大学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2015年11月10日)上习近平着重指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时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倾力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这是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指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

供给和需求,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即它们是市场经济内在联系的两个根本方面。

1.1 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分析

经济增长的需求侧要素主要包括:

1.1.1 消费,强调的是近期带来的满足程度,包含居民消费和政府采购两个方面,也就是国内消费。

1.1.2 投资,一方面表现为,厂商购买厂房、机器等设备用于赚钱;另一方面表现为,家庭购买房屋。

1.1.3 净出口,主指某一国在特定时段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国外消费。

需求侧管理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指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 理论。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产量,而产量则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下的市场需求。凯恩斯认为,引发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大心理规律:

1.1.3.1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生活的支出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占个人总收入的比例出现递减趋向。

1.1.3.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随着厂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每个单位的投资,能够为其带来的收益(利润),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

1.1.3.3 灵活偏好规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交易、谨慎心理以及投机动机的影响,拥有一种愿在手中保留一部分现金的习惯。

1.2 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析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顺应需求的转变,在生产这一方面实行的变革,核心是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最终目的是努力实现经济的健康稳步增长。

其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1.2.1 劳动要素改革。为努力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上扬等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劳动力供给,补充人口红利,如延长法定工作年龄、实施二胎政策;(2)通过户籍制度的完善,加速城镇化,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补足城市劳动力;(3)加大对劳动力教育的投入,提升劳动大众的专业素养和劳动技能。

1.2.2 资本要素改革。新的需求要求厂商更新机器设备,但风险过高,企业不愿冒险,政府应积极加以引导。一方面,通过减税、免税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用机器代替人,不仅利于管理,而且了弥补劳动力越来越贵的事实,利于提升效率。

1.2.3 技术要素改革。以技术这一范畴为核心基点,施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贡献;但技术创新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经济学中将其称为“干中学”。

1.2.4 管理要素改革。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感情、文化),以调和劳资关系,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二,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核心是优化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

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也就是如何利用资源的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由谁作出经济决策?对于以上四个基本问题,如果由政府作出回答就是政府来配置资源,即计划经济;若由市场机制来作出回答就是市场去配置资源,即市场经济。因此,要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视角去探求供给侧改革的落实方式。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头是供给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萨伊、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里根、撒切尔夫人等等。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萨伊最早看到了供给的重要性,于1803年提出了“萨伊定律”,指出经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等问题,原因在于供给会努力为自身创造新的需求。他认为经济发展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生产与消费不匹配,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应生产的却生产的太多。

这正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即我国不是需求匮乏,而是供给端这一方面面临严重的困境。因此,需加速供给侧变革,从根源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2.1 经济形势的变化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1)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调整存量,质优顺应增量并存,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经济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举措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战略选择。

2.2 供需关系问题

2.2.1 结构性产能过剩。粗放型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与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能严重不足形成鲜明对比。

2.2.2 需求结构变了。以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2年政府控制支出(受欧洲财政赤字的影响)为节点,政府与外国人减少了的需求转移给家庭与厂商,但原来面向政府与外国人的供给量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供给存在问题。

2.2.3 供需错位,即需求的不是生产的。出境购物、“海淘”购物案例比比皆是。事实上,我国目前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发生了变化,但供给却没有与之相对应发生改变,质量与服务等跟不上,自然就会导致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不断外流等现象。

2.3 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突出显现在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解决。

2.3.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是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所占比例偏高,而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比重虽有上升但相比其他国家比重却明显偏低。

2.3.2 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够科学。主要表现为对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的关注度及投入明显不足。

2.3.3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持续上升,劳动所得却有所降落,两级分化呈现出加大趋势。

3 实施供给侧改革应避免的误区

3.1 供给侧改革就是刺激供给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形下,仅仅依赖于商品数量和劳务供给量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发展,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实质是如何让供给更大程度地发挥效力,这在本质上与一般性的要素投入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供给侧改革的要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进而扩大有效或中高端供给,提升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全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立

一国经济政策的实行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这要依赖于该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侧重,单方面谈需求侧,或单方面谈供给侧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段。只有将供给和需求相结合才能稳固经济秩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例如,我国在中西部投资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建设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更具品质的消费需求等扩大总需求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总的来说,供给侧与需求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忽略二者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增长。

3.3 供给侧改革就是供给学派的翻版

西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确实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供给侧变革绝非只限于此。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滔滔不竭的内生动力。换句话说,这决不是简单的放宽民间准入原则就能搞定的。

因此,决不能把供给侧改革简简单单地视为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据此,我们要防止别有用心之人用他们的片面性阐释来鼓吹“新自由主义”。

总之,在新形势和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逐步形成了供给侧改革的共识。毫无疑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于需求侧管理的纠偏。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对应需求侧管理而提的经济治理新进路,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反思。

猜你喜欢
结构性要素供给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