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2018-12-06 03:43朱莉萍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肠炎

朱莉萍

(内蒙古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病,为临床常见的两种肠道疾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诱因不同,且治疗方法不同。但发病后,两类疾病患者均可见腹痛、腹泻以及便血症状。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是提高治疗方案针对性的关键。本文于本院收治的肠道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方法,并观察了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肠道疾病患者60例作为样本。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本院肠道疾病患者,分为炎症性肠病组与缺血性肠炎组2组。炎症性肠病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2~77岁。缺血性肠炎组患者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98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依照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内镜检查时,标本均需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染色方法以HE染色为主。

1.2.2 病理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方法相同:(1)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当病理检查结果提示病损不规律、裂隙溃疡、结节样肉芽时,考虑克罗恩病。当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隐窝脓肿、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时,考虑溃疡性结肠炎。(2)缺血性肠炎:当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黏膜下出血、水肿。且合并坏死、溃疡时,考虑缺血性肠炎。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2)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症状差异,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腹痛、腹泻、便血症状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

炎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检出率 [n(%)]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居民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类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作为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发病原因尚未明确[1]。

明确鉴别两种疾病,是制定疾病治疗方案、促进病情康复的基础。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为肠道疾病两种常见的诊断方法。本文研究发现,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诊断鉴别炎症性肠病与缺血性肠炎,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短时间内,仍需将病理诊断作为疾病的主要确诊方式,提高疾病检出率。但考虑到病理诊断创伤较大,部分高龄以及合并基础疾病者耐受度较差。如何通过临床诊断方法确诊,一直以来均为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男70%、患者年龄(31.52±3.06)岁、腹痛者73.33%、腹泻者70%、便血者93.33%。与缺血性肠炎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对于临床诊断而言,病理诊断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准确率更高。为提高疾病检出率,临床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鉴别疾病,以防误诊或漏诊。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肠炎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