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8-12-06 08:15周伟
当代医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凝凝血酶外周血

周伟

(上饶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上饶 334000)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妊娠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孕龄妇女连续2次及2次以上12周妊娠以内自然流产的情况,发生率约为1%,占所有妊娠丢失的15%~20%[1]。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染色体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炎症因素及病因不明因素,临床上将这部分病因不明的RSA称为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2]。有研究表明,高凝状态可能是RSA发病的原因之一[3]。经文献检索,国内外目前关于URSA与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关系的报道较少。本课题拟对此进行探究,旨在探讨URSA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的水平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53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健康早孕女性作为早孕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科查体至少有一次活产史的非妊娠健康女性作为正常未孕组。试验组53例,其中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为(28.52±5.14)岁,孕周6~12周,自然流产次数≥2次;早孕组50例,其中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为(27.28±4.72)岁,孕周<12周;正常未孕组50例,其中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为(28.16±5.21)岁,有2次或2次以上妊娠史(至少有1次正常妊娠史)。3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后禁食禁水12 h后,于次日凌晨在本院检验科抽取肘部浅静脉血5 ml。将抽取的静脉血置于无菌含3.8%枸橼酸钠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的离心速度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80℃冰箱冷冻保存,待测。

1.2.2 检验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凝血相关因子水平,通过发色底物法检测患者AT-Ⅲ水平。检测仪器是由奥地利公司提供的型号为ANTHOSHT11的全自动酶标仪,试剂盒均由武汉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AT-Ⅲ发色底物法测定试剂盒由天津市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3组受试者外周血凝血酶片段(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及抗凝血酶(AntithrombinⅢ,AT-Ⅲ)的水平,同时比较3组受试者F1+2、TAT、PAI-1及AT-Ⅲ水平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外周血F1+2、TAT、PAI-1水平均高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AT-Ⅲ水平低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反复自然流产是指孕龄妇女连续2次及2次以上12周妊娠以内自然流产的情况。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自然流产易反复发生于同一个体,RSA患者流产次数越多,复发率也会随之升高[4]。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血液高凝状态与原因不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系已引起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部分URSA患者存在单纯的高凝状态,排除遗传性及获得性血栓倾向,没有凝血因子及相关凝血酶和蛋白的缺乏或变异[5-6]。

表1 3组受试者外周血F1+2、TAT、PAI-1及AT-Ⅲ水平的比较情况(±s)

表1 3组受试者外周血F1+2、TAT、PAI-1及AT-Ⅲ水平的比较情况(±s)

注:与试验组比较,aP<0.05

组别试验组早孕组正常未孕组F值P值AT-Ⅲ(ng/ml)255.74±51.61 315.43±41.53a 287.52±48.86a 20.280 0.000例数53 50 50 F1+2(mg/L)142.16±8.07 40.22±5.19a 38.71±4.93a 15.711 0.000 TAT(ng/ml)4.47±0.55 2.50±0.41a 2.41±0.36a 9.749 0.008 PAI-1(mg/L)9.74±0.84 5.83±0.41a 5.77±0.45a 32.570 0.000

高凝状态是指由于人体内血中促聚集和促凝因子均增加,而凝血-纤溶系统平衡机制受损的临床和病理状态。RSA患者的高凝状态可通过相关标志物进行检测判断,其中F1+2就是这种检测标志物[7]。F1+2是一种由因子Xa复合物水解凝血原后所生成的凝血酶原片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特异性分子标志物[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外周血F1+2水平均高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从结果可以看出,外周血F1+2水平的升高会造成凝血酶的过度激活及凝血功能的过度增强,使URSA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增加流产的概率。

AT-Ⅲ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肝脏、巨噬细胞合成的重要抗凝物质,可以抑制活化的蛋白酶,包括FIXa、FXa和凝血酶。有研究表示,AT-Ⅲ的活性在妊娠期间没有明显变化,但AT-Ⅲ缺乏妊娠妇女出现早中期流产的风险是正常妊娠妇女的2倍,发生死产的风险增加了5倍左右[9]。TAT是凝血酶形成后与AT-Ⅲ以1:1比例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是反映凝血酶已形成的敏感指标。当机体内TAT水平出现增加时,此时机体凝血系统处于被激活状态[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外周血TAT水平高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外周血AT-Ⅲ水平低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URSA孕妇处于高凝状态时,凝血酶水平会随之增高,而外周血AT-Ⅲ会被大量消耗生成TAT,增加TAT水平。

PAI-1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是纤溶酶激活物主要的生理抑制因子。正常情况下,妊娠期母-胎界面血管网络的双向物质交换的血流灌注依赖于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滋养细胞通过表达和产生一些重要物质来维持这种平衡,PAI-1就位于滋养细胞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则可导致胎盘床血流不畅,发生血栓栓塞,出现胎儿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引发流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外周血PAI-1水平均高于早孕组与正常未孕组,提示当URSA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被打破后,胎盘床局部的PAI-1水平会呈现增高状态,直接导致胎盘组织发生血栓。

综上所述,不明原因RSA患者外周血F1+2、TAT、PAI-1、AT-Ⅲ水平处于异常状态,说明URSA患者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妊娠后胎盘床微血管易发生血栓,导致流产。

猜你喜欢
高凝凝血酶外周血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