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须走特色经济之路

2018-12-06 07:34朱玉福伍淑花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朱玉福 伍淑花

【摘 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实践表明,精准扶贫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帮扶下,西藏自治区的门巴族、珞巴族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发展特色经济助力精准扶贫之路,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样本。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禀赋各异,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走好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就能迈上成功之路。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珞巴族;精准扶贫;特色經济

【作 者】朱玉福,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国家民委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伍淑花,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咸阳,712082。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12-007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在国家和上级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帮扶下,西藏自治区(下文简称西藏)的人口较少民族门巴族、珞巴族依托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精准脱贫之路,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脱贫。门巴族、珞巴族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在于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2020年我国所有地方、所有人口要实现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些人口较少民族离这一总体目标尚有一定差距。那么,具有自身特殊性和资源禀赋条件的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何以走上特色经济之路?本文以门巴族、珞巴族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精准扶贫的情况,探索人口较少民族依托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为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走上特色经济之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门巴族、珞巴族分布状况及特色资源分析

(一)门巴族、珞巴族分布状况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中,门巴族、珞巴族是西藏特有的两个民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将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10万以下的门巴、珞巴等22个民族确定为人口较少民族,给予专门扶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总人口在10~30万的景颇、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仫佬、土等6个民族纳入人口较少民族范畴,人口较少民族数量达到28个;《“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对28个人口较少民族继续予以专门扶持。因近代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和非法策划的“麦克马洪线”,门巴族、珞巴族分别居住在中国和印度的实际控制区内(下文简称印控区),成为跨境民族,约有5万门巴族和20万珞巴族生活在印控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时,我国实际控制线内的门巴族10561人、珞巴族3682人,主要分布在林芝市的巴宜区、米林、墨脱、察隅和山南市的隆子、错那等10县(区)38个乡(镇)的151个行政村,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其中山南市错那县的麻玛门巴族乡、贡日门巴族乡、基巴门巴族乡、勒门巴族乡和林芝市的巴宜区(原林芝县)更章门巴族乡、墨脱县达木珞巴族乡、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以及山南市的隆子县斗玉珞巴族乡最为集中。[1 ]6

(二)门巴族、珞巴族特色资源分析

特色资源即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资源取决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条件。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特色资源,也就决定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确定某个地方、某个民族的特色经济,必须建立在对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分析之上。[2 ]门巴族、珞巴族的特色资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本文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泛指能用于经济发展的一切自然、生态环境、矿藏、动植物、农林牧等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如前所述,门巴族、珞巴族所处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其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其中的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南迦巴瓦峰、南伊沟、勒布沟、松茸、墨脱石锅等享誉国内外。

(1)我国门巴族人口最多的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东与察隅县相连,西与米林县和巴宜区相接,北与波密县相邻,南接中印传统习惯线与印度毗邻,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墨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地形北高南低,雅鲁藏布江贯穿全境,全县平均海拔1100米,县内海拔最高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海拔最低的区域仅500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生态资源保存完好,资源禀赋独特,有“五最一秘”之称,即最优越的气候条件、最充沛的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林业资源、最原始美丽的旅游资源、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以及神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全县辖7乡1镇、46个行政村,主要居民为门巴族和珞巴族,其中门巴族7983人,是我国门巴族人口最多的县域,约占我国实际控制线门巴族人口的70%以上。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全国媒体发起组织的“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墨脱获得了中国最美名山、中国最美峡谷、中国最美瀑布三个第一名。

(2)我国境内最大的珞巴族聚居区南伊珞巴民族乡:被誉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藏地药王谷”。南伊乡辖南伊村、琼林村、才召村三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24户541人,其中珞巴族98户42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8.60%。南伊乡地处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南伊”藏语为“圣地”之意,被誉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藏地药王谷”等美誉的南伊沟位于南伊乡境内,南伊沟是喜马拉雅山脉美丽的沟谷之一,其中位于南伊沟腹地的琼林村与印控区接壤。南伊乡平均海拔2500米,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有保持完整的天然原始森林、植被、河流和湿地,既有高大的针润叶动植物资源富集混交林,又有牧草丰盛的草甸,还有种类繁多的药用植物。南伊乡是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发祥地,珞巴族传统文化保留完好,传统文化特色浓郁;传说藏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曾在南伊沟炼丹并行医授徒,是神秘的藏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南伊乡既是生态旅游区,又是民俗旅游点。

(3)勒布沟4个门巴族乡:门巴族世居地、西藏秘境、仓央嘉措故里。勒布沟位于山南市错那县南部,是我国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勒布沟有麻玛、贡日、吉巴、勒4个门巴族民族乡。“勒布”藏语意为“好的地方”,平均海拔2400米,西临不丹,南段是被印度非法占领的门隅地区(藏南地区),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之一。课题组从勒布办事处了解到,2016年底勒布4乡共有7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685人,其中门巴族586人,占总人口的86%。勒布沟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常年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物種丰富、山川秀美、鸟语花香,四季常青,堪称青藏高原一绝。令人称奇的是勒布沟的自然生态呈立体式分布:雪山、草甸、花海、原始森林、怪石、飞瀑、溪流、珍稀动植物、圣洁的娘姆江。进入勒布沟必经之地的波拉山顶白雪皑皑;山腰以下森林茂密,娇翠欲滴,云烟袅袅,在古木与竹林相间的神秘的原始森林中沿公路穿行,随处可见峭壁悬崖、嬉闹的猴群和飞鸟;山下溪流蜿蜒,瀑布飞流;沟底的娘姆江清澈圣洁。原生态的勒布沟,还是天然的药材宝库和野生动物的乐园。

2.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门巴族、珞巴族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千百年来,门巴族、珞巴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被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门巴族、珞巴族非遗资源丰富。虽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凭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门巴族、珞巴族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独特民族文化,既有生活资料、民居建筑、文化景观等物质文化,又有生产方式、服饰歌舞、民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游艺习俗等非遗文化。截至2017年,门巴族、珞巴族各有2项国家级非遗,即门巴戏、门巴拔羌姆、珞巴服饰、珞巴始祖传说;门巴族、珞巴族各有6项、8项遗产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2)门巴族、珞巴族民俗文化资源。第一,民间节日。门巴族、珞巴族的民间节日活动繁多,可分为宗教节日和民俗节日,由此演变为宗教节日和民俗节日文化。其中门巴族地区的“洛萨”(藏历新年)、“纠尼巴洛萨”(十二月新年)岁时年节等民俗节日和“萨嘎达瓦”“达旺大法会”“主巴大法会”等宗教节日久负盛名。珞巴族的岁时年节主要有“旭独龙”节、“洞更谷乳木”节和“梭龙社”节等。第二,民歌。门巴族酒歌与古典情歌尤为出名,较为出名的萨玛酒歌有《白鹤歌》《达旺酒歌》《牧人歌》《劝酒歌》等,[3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则是门巴族古典情歌中的代表。第三,舞蹈。门巴族舞蹈主要有“门巴拔羌姆”为代表的宗教舞蹈和盖新房时跳的“颇章拉堆巴”“牦牛舞”等习俗舞蹈;珞巴族的舞蹈主要有巫舞、祭祀舞、图腾舞、生殖舞、抢婚舞等。第四,叙事史诗。门巴族最有名的是反映门巴族牧业时代的英雄史诗《太波嘎列》。珞巴族的史诗篇幅庞大、别具一格,主要有《阿巴达尼》《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金岗岗日》等,其中《阿巴达尼》是祖先史诗,讲述珞巴族祖先阿巴达尼诞生、迁徙、繁衍成为十三个部落的艰苦历程。第五,传统戏剧。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门巴阿吉拉姆”(门巴戏)是门巴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3)服饰文化。门珞服饰取法于大自然的色彩、线条和律动,以色彩鲜艳、线条飘逸、形制优美为特征,显现出民族的活力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是门珞人民精神风采的形象表现。[4 ]55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服饰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男子服饰大多用狩猎得来的动物皮毛制成,并装配有藏式氆氇坎肩,珞巴男人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以黑色为主色调,以骨片、兽牙、宝石或金属做装饰,一般腰跨长刀,体现了男子的力量与勇敢,其中最著名的熊皮盔帽,用熊的皮毛制成的圆形皮头盔,在头盔四周装饰有带熊毛的熊皮,熊毛伸展开来,显得格外蓬松,使头部显得非常硕大,英气逼人,有一种雄壮之美。[5 ]415

(4)传统手工艺。门珞人民有制作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传统,其中木器、竹器、藤编、石器等实用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深受大众欢迎。门珞地区森林、竹子、藤条资源丰富,有楠木、红豆杉、乌木、铁杉等名贵树木,竹藤类植物则更多。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木头制作各类木碗等木器,用竹子制作竹器,用藤条编制藤编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具。心灵手巧的门珞人民,将这些日常所用之物制作成实用、精美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其中,石锅制作、门巴族编织、木碗制作、珞巴织布制作、竹编制作技艺均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门巴族、珞巴族依托特色经济促进精准扶贫的实践分析

门巴族、珞巴族结合实际,因地因族制宜,依托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精准脱贫之路,效果显著。下面,我们以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例,分析门珞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精准脱贫的实践情况。

(一)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

门珞地区立足生态资源,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如前所述,门珞地区的高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南伊乡为例,南伊沟旅游风景区、琼林村珞巴特色旅游商品售卖、南伊村藏药种植和食用菌培育种植加工、才召村珞巴织布和服饰制作等特色产业产生了显著的外溢效应,贫困群众依靠发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实现精准脱贫。据南伊沟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旺季时每天会有一两千游客到景区参观,日门票收入为30万元左右,通过门票收入分成,开设家庭旅馆、农家乐,在景区打工,在景区售卖农特产品等,琼林村、南伊村、才召村的贫困户从中获益,仅安排建档立卡户就业一项,就招收8名贫困户到景区工作,每人每月实现工资收入3500元。凭借地处南伊沟旅游风景区腹地的优势,琼林村于2014年组织了四个珞巴特色旅游商品售卖小组,通过向游客售卖珞巴特色食品、土特产等,仅2015年集体增收40余万元,每户增收近万元,部分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林芝市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门巴族、珞巴族地区以及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的门巴族地区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高原特色生态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对门巴族、珞巴族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二)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产业

门巴族、珞巴族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比如,南伊乡贫困群众依托浓郁的珞巴族传统文化实现精准脱贫。其中,才召村依托珞巴客栈和珞巴织布、珞巴服饰、竹编等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才召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珞巴客栈等村办集体经济,村办集体经济为5户因家中有老人、小孩和病患而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可实现每人每月工资收入2500元。珞巴客栈将每年收入的60%用于帮扶贫困户家庭,其余4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再生产。在自治区级非遗珞巴织布传承人亚依的带领下,才召村的亚达儿、亚觉、次仁卓玛等贫困户通过参与珞巴织布和服饰制作,实现脱贫,目前才召村有20余名妇女能够独立完成珞巴织布工作,村里成立了珞巴织布技艺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这些妇女可以不脱离日常生活,工作时间弹性大、自主性强,她们制作的坎肩、披肩、围巾、背包、钱包等不仅成为当地珞巴人和游客青睐的特色产品,而且远销内地和海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贫困群众有效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

勒布沟的门巴族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独特,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作为“十二五”时期西藏重点打造的旅游胜地之一,当地政府利用国家级非遗门巴戏、门巴拔羌姆和自治区级非遗门巴阿吉拉姆、门巴萨玛酒歌等民族文化,打造仓央嘉措情歌旅游文化节,门巴戏、门巴拔羌姆、门巴阿吉拉姆、门巴萨玛酒歌演出,门巴木碗竹编等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木碗、竹藤编织手工业为例,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勒布沟成为游客青睐的边地之一,到勒布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作为旅游产品,门巴木碗、竹藤编销路越来越好,其中麻玛乡常年靠制作门巴木碗赚钱谋生的大约有16人左右,部分贫困户也通过制作木碗、竹藤编脱贫。从事木碗制作的嘎玛次仁告诉笔者:“在制作木碗之前,我家主要靠干农活、养牲畜,兼顾上山采药和外出打工养家过日子,一年下来收入很少,收入仅够糊口,根本剩不下钱。现在我每年靠卖木碗能赚4、5万块钱,不仅脱贫了,而且还富裕了。”男人制作木碗,妇女编织竹编、藤编,是勒布沟门巴族传统手工艺的传统分工。门巴族妇女心灵手巧,尤其善于编织竹编和藤编,她们利用勒布沟竹藤资源丰富这一优势,用竹篾和藤条能够编织各式各样的竹器和藤器。除用于自家的生产生活外,还用竹藤器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也靠卖竹藤制品增加现金收入,贴补家用,许多当地门巴族妇女通过发展这一民间工艺实现脱贫致富。

(三)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门巴族、珞巴族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特色鲜明。农作物主要有稻米、玉米、鸡爪谷、荞麦、小麦、青稞、粟米、薯类、土豆等,鸡爪谷酒、青稞酒、玉米酒、苦荞酒等酒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门珞地区的油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以及核桃、竹笋、花椒、香蕉、柑桔、柠檬等经济林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藏药材、食用菌种植势头良好。犏牛、藏香猪、藏鸡等特色养殖业也非常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藏藥材、食用菌种植等特色经济发展良好,贫困户受益颇多。其中南伊村藏药材种植依托米林县农技推广站,指导、培训农牧民群众种植、驯化藏药材和野生药材,种植面积达120亩,目前已种植黄牡丹、藏木香、黄茂、藏丹参等11种药材。为了更好地发展藏药材种植,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南伊村的能人桑加曲培于2013年成立米林县扎贡沟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成功推动周边群众种植藏药材180亩,培训农牧民2000余人次,吸收了南伊村全村38户农牧民入股,每年根据公司收入状况给村民分红。南伊沟食用菌培育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菌包厂通过发展食用菌,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种植,2015年营业额达12万元,带动8户贫困户30人受益,可实现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门巴族、珞巴族地区适合发展犏牛、藏香猪、藏鸡等特色养殖业,藏香猪、藏鸡尤为知名,经济价值极高。比如,林芝市更章门巴族乡更章村贫困户通过饲养藏鸡实现脱贫致富,投资62.19万元的更章村扶贫项目养鸡场于2016年投入运行,养鸡场占地240亩,投入运行以来效果初显,藏鸡蛋供不应求,仅一年多时间,养鸡场通过销售藏鸡蛋实现收入13万元,为贫困户实现户均分红10500元。

三、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须走特色经济之路

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问题是我国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立足各地各族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的根基和依托。课题组认为,与门巴族、珞巴族一样,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依托各自的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出路所在。

(一)发展特色经济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

当前,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6 ]45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7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在四川大凉山考察调研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8 ]。由于受发展基础和自然现实因素等制约,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9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10 ]。回顾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情况,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根本动力。比如,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恩和、室韦地区的俄罗斯族通过发展俄罗斯民俗家庭游、乡村游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广西东兴市“京族三岛”的京族靠发展海洋捕捞、养殖、海产品加工和边贸以及金滩、民俗旅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靠发展橡胶、普洱茶和砂仁等绿色经济产业,成功脱贫发家致富,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发展最快的民族之一。[11 ]这些民族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特色经济是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

(二)选择特色产业要精准考量各方面的因素

如何选准产业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色经济拔穷根的重点和难点。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精准扶贫的实践,以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选择特色产业突破口的情况表明,选择特色产业必须精准考量资源禀赋条件的方方面面。比如,恩和、室韦地区的俄罗斯族发展民俗家庭特色旅游业,是考虑了自然资源(神秘的额尔古纳河、大森林大湿地、蓝天白云)、文化资源(俄罗斯民俗风情、异国风情、俄式木刻楞民居和饮食)、区位条件(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内生动力 (俄罗斯族、华俄后裔人口和大量的农牧场、林场下岗职工要求发展的愿望迫切)、政策因素(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人口较少民族虽然各自具备资源禀赋条件,但必须充分考量当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区位条件、内生动力、政策等因素,而不能单纯只考虑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三)选准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

特色产业就是以“特”致胜的产业,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中的京族、俄罗斯族、基诺族不仅实现脱贫,而且过上了富裕生活,就是因为京族找到了以海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和边境贸易,以及金滩海水浴场和民俗旅游为突破口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俄罗斯族找到了以家庭民俗游、乡村游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基诺族找到了以橡胶、普洱茶、经济林果等绿色经济产业以及民俗旅游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选准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人口较少民族精准扶贫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要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9 ]选对发展突破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地方虽然经过多年实践,终究没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方向。人口较少民族虽然有着禀赋各异的特色资源,但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考虑发展方向的基础现实条件,又要科学研判发展前景,只有科学、合理评估前提下综合做出的选择,才能成为精准指导人口较少民族走上发展特色经济之路的突破口。

(四)创新特色产业的经营方式和产销对接机制

人口较少民族的农林牧渔业占比很高,而工业化程度则很低,尽管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生产经营规模小、销售渠道单一的传统生产经营、销售方式,成为制约人口较少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规模小且分散、经济规模小且结构单一,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即使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商品,由于销售方式单一且不畅,会导致产品积压,效益低下。要有效解决此问题,必须创新特色产业的经营方式,建立健全产销对接机制。中央提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9 ]对此,要进一步完善交通、電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解决基础设施滞后问题;重视扶智扶志,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创新“致富带头人或能人+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党员+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解决特产变成商品的问题;发展“互联网+贫困户”“电商+贫困户+服务商”等销售方式,解决销售不畅、销售难的问题。

(五)健全特色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要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充分调动人口较少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要让人口较少民族成为特色经济的参与主体,而且要使其成为特色经济成果的享用者。对此,需要健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财政扶贫资金主要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也指出,“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9 ]。如果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贫困户就无法成为特色经济利益链上的一环。因此,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尤为重要,比如合作社或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使村民尤其是贫困户与合作社或公司成为命运共同体,确保贫困人口从特色经济产业中精准受益。

(六)创新特色产业综合融资方式

资金不足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色产业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但资金来源仍然单一,主要靠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发展特色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对于地方财政严重短缺、内生发展能力羸弱的人口较少民族,仅靠政府扶贫资金难于支持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9 ]。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拓展、创新投融资方式,形成政府扶持、金融扶持、社会融资等多元融资渠道和方式,方能有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色经济资金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2] 朱玉福.人口较少民族特色经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2).

[3] 西藏民族学院门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组,于乃昌.门巴族民间文学资料(内部资料)[Z].1979.

[4] 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5] 马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

[7] 孙文振.脱贫攻坚,为了不在小康路上掉队[N].中国民族报,2015-12-25.

[8]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18-02-14.

[9]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

[10] 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N].人民日报.2011-12-02.

[11] 朱玉福,伍淑花.找准路子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关键——以内蒙古边境小镇恩和俄罗斯族民俗家庭游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