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梅山图》《梅山经》的多重文化价值

2018-12-06 07:34覃德清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

【摘 要】源于梅山教的《梅山图》以具体生动可感的神灵画像为主,《梅山经》是举行还愿仪式以及其他法事时吟诵的文本,两者原本由瑶族师公保存,密不示人。现在,《梅山图注》《瑶族梅山经校注》公开出版发行,揭开了蒙在《梅山图》《梅山经》上的神秘面纱,展示了瑶族博大精深而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梅山图》《梅山经》作为瑶族历史记忆、宗教传统、信仰习俗、审美艺术等诸多文化意涵融汇的文化序列,深蕴着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的多重文化价值,值得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给予多方位的阐发。

【关键词】瑶族文化;《梅山图》;《梅山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

【作 者】覃德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53-007

宗教文化是由经文、神祇、科仪以及相关图像构成的复合性整体。经文中涉及的各方神祇通常通过图像方式呈现,让信众感知具体而生动的神灵的存在。经文的吟诵是听觉的刺激,科仪的举行给人以意觉的想象,而图像给人以视觉的感知,由多种感知的共同作用,让信众获得整体性的宗教意识,构建完整的宗教文化序列,获得多样性的宗教文化体验。源于梅山教的《梅山图》《梅山经》正是图文互相印证的宗教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瑶族师公在举行特定的神圣性仪式时,通常在仪式空间悬挂《梅山图》,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吟诵《梅山经》。《梅山图》以具体生动可感的神灵画像为主,《梅山经》是举行还愿仪式以及其他法事时吟诵的文本,《梅山图》和《梅山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凝聚着瑶族信仰世界的文化精髓。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学会会长莫纪德先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梅山图》以来,一直关注《梅山圖》“梅山教神系”“梅山教科仪”以及相关文化习俗的调查和研究,由他撰述的《梅山图注》及其与莫晓娴合著的《瑶族梅山经校注》的出版,作为瑶族信仰文化之姊妹篇章,为世人了解瑶族文化提供了新的文本。其需要借助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美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视野,将之同瑶族的信仰传统相结合,方可理解《梅山图》和《梅山经》的多重文化价值及其内在的文化意涵。

一、历史记忆的珍稀史料

胡克森先生认为:梅山教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形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传入梅山文化地区,道教的神祇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1 ]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梅山图》依梅山教而生,《梅山图》中的宗教神祇何时形成?最早的《梅山图》出现在哪个年代?尚难以考证。目前,只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周行易先生于2006年在新化县收藏家袁建和家里看到一幅制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梅山图》,该图长约3米,宽约15米,画有鸟形人、倒立人、三角形帽、车字双人头图形、蝴蝶太阳五方图形、双龙头图形以及双翅雷神、女性五昌神等图像。[2 ]1984年7月,恭城县民族调查组赴观音乡水滨村调查,在该乡莲花村周安富家里发现了数卷神奇的画卷,经瑶学专家鉴定后命名为“梅山图”。《梅山图》的发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瑶族文化的瑰宝”。1993年5月,时任恭城瑶族自治县档案局局长俸斌、副局长欧阳发来到周安富家中,将《梅山图》转至恭城瑶族自治县档案局保管、修复、复制,于2003年2月恭城“桃花节”之际,展出复制品,并将之放入周渭祠中供游人观赏。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水滨村发现的《梅山图》,包含《俸姓梅山图》和《盘姓梅山图》两大部分,前者原本于乾隆九年(1744)绘制,1745年绘成并开光的神箓。该图的绘制,经由俸姓叔侄商议,推举俸礼譁、俸礼识、俸常旺为头首,向族人募集资金,共获得23户人家赞助,聘请俸奇润作为画彩人,周德耀、周大成参与书写。《盘姓梅山图》由该族7户人家,于乾隆六十年(1795)捐资3774文,聘请盘增美、潘増政父子4人绘制而成。两幅神箓皆是族人神圣意志的表达,也是瑶族同胞神灵世界的生动显现。

恭城《梅山图》总长为108.98米,总宽为1.95米,女性人物像229个,男性人物像530个,画像共计759个,其中除了梅山教的神祇之外,还有250多幅祖先像、40多幅师公像,此外,还有一些吹笙、挞鼓、姿态、端酒、狩猎的图像,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瑶族的信仰习俗和生活图景。莫纪德先生撰写的《梅山图注》对《俸姓梅山图》上的517位神祇和《盘姓梅山图》上的257位神祇予以身份和神格的确认,并将平地瑶梅山教的《梅山歌章》附在相关神祇的注释中,附篇探讨了“《梅山图》发现地的社会历史”“梅山教的神系及其渊源”“梅山教的科仪及其内涵”“梅山歌章”“吹笙挞鼓”和“平川瑶风俗”。莫先生认为,理解《梅山图》,离不开《梅山经》,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瑶族文化熠熠生辉的双璧。

恭城发现的《梅山图》缘于明代万历年间留下的彩画神箓,因年久而腐烂,不堪张挂,故须重绘,得以流传至今。由此可推知,至少在明代,瑶族师公已经将梅山教神祇绘在土布之上,用《梅山图》承载系统的神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梅山图》的重要历史学价值还体现在它是基于本民族历史记忆的“我者叙事”。因为瑶族历史上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族历史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散见于汉文文献中关于瑶族的史料大多由汉族文人书写,汉文文献中关于瑶族的“他者叙事”,难免包含许多想象的成分。而由瑶族长老、瑶族师公记忆、讲述、传授的关于梅山教的神祇及其图像,是一种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主位视野”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厚的源自瑶族文化传承主体的文化认知,是瑶族历史观、天人观、神灵观的集中体现,显得更为真实可信而弥足珍贵。

《梅山图》虽然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场合,是瑶族多神崇拜的宗教观的直观显现,但是,《梅山图》中的诸多神祇揭示了瑶族的祖居地和迁徙过程,体现了瑶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汇融。在新史学和历史人类学的视野中,《梅山图》和《梅山经》与瑶族人的宗教生活融为一体,是瑶族神圣情感的凝聚体,超越了宏观的“他者想象”,是源远流长的梅山教信仰的图像化呈现。

二、心灵皈依的神圣依托

梅山教在西南壮、瑶、毛南等民族中长期传播,形成了以南岭走廊为中心的梅山教文化圈。梅山教发源地在古梅山文化区,亦即现今湖南省境内的邵阳、益阳、娄底、新化、安化、怀化等地,而湘沅流域的新化、安化一带是瑶族先民“梅山蛮”的聚居地,也是瑶族师公仙逝后,魂灵皈依的地方,是“瑶人生命的最后归宿”[3 ]。瑶族与壮、汉、仫佬、毛南等华南诸族之梅山教信仰“在崇拜对象、仪式活动、经文法具、傳承方式等方面有共同特征,表明它们有着某种共同的渊源”[4 ]。梅山教历史上深受道教传播的影响,也兼容当地相关民族的神灵,这种多元信仰是梅山教信众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皈依。

作为梅山教重要的物化圣物,瑶族《梅山图》因其富有神圣性而由族中长老或者师公慎重保管,秘不示人。《梅山图》平时密封在箱子中,不能随便开启,唯有逢五年一次的还洪门愿或者师公葬礼两种仪式场合才启用。启用前需要问卦,选择一位师公来开箱子,开箱子后,拿尺子引导图卷,小心翼翼地将《梅山图》悬挂起来。仪式结束后还要举行法事,将《梅山图》放回箱子中,用封皮封住,并将箱子置于祠堂的阁楼上面。《梅山图注》和《瑶族梅山经校注》的公开出版,让世人亲睹梅山神祇的真容,了解梅山教的科仪,有助于理解“还盘王愿”的来龙去脉。

《梅山图》的宗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尤为重要的是它具体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瑶族多元化的信仰世界,让梅山教的神祇谱系跃然图中,给人以真切的感知。《梅山图》神灵谱系大体上包括:作为人类始祖神的盘王、女娲、伏羲,作为自然神的雷公、风伯、雨师,作为祖先神的历代祖师,作为保护神的社神、土地公,作为民族神的白马将军,以及源自道教和佛教的诸多神灵。

《梅山图》和《梅山经》本是宗教文书,两者的绘制、保存、展示皆离不开瑶族的宗教意旨和宗教文化语境。《梅山图》中的神祇纷繁复杂,涉及道教、佛教与瑶族原生宗教信仰等诸多信仰体系,是外来宗教与瑶族本土信仰相交融的产物。《梅山图》和《梅山经》在洪门良愿祭典和师公丧葬礼的场合中张挂、演述,是瑶族师公举办宗教祭祀仪式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莫纪德先生概括的梅山教神系主要包括:梅山神系、平川庙神、前朝楼坛三大系统,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5 ]170-177形成这些特征的历史根源在于瑶族文化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处在一种互动、交流、相互采借的过程当中。瑶族先民一方面创造并传承自成一体的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借鉴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构成瑶族神祇谱系的总体结构。《梅山图》中呈现的400多位神祇,如同各路神仙齐聚一堂的“群英会”。譬如,源自梅山教的梅山祖师、梅山法王、梅山女神、梅山垌主、家堂神灵;源于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真武大帝”“社神”“灶神”,还有由“天官”“地官”“水官”构成的“三官大帝”,等等,由此体现了梅山教与道教的同源性,比较了两者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则“显示出梅山教的独立性和独特性”。[5 ]179

瑶族信仰的独立性还体现在瑶族师公并不是专职神职人员,不隶属于政府部门认可的道教协会以及相关宗教组织,而具有自成一体的梅山教师公传承机制和宗教科仪。梅山教通常在同一姓氏的宗族内部代际传承。年长的师公将具有宗教天赋的族中弟子培养、超度成师公。譬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梅山教传人周明统先生,于1947年参与周氏家族的最后一次“五冬洪门良愿”,而后入教为徒。1949年以后,历任观音乡水滨大队民兵营长、党支部书记,于1991年退休之后,致力于研习梅山教科仪,主持还愿仪式,作为宗教仪式主持人的身份复活并日渐强化。

同时,《梅山图》和《梅山经》让人们意识到瑶族宗教构拟的神灵世界还具有多元性的特征。除了本土的神祇,道教和佛教的神祇在瑶人的信仰世界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道教对梅山教的深刻影响是深远而显而易见的,而救命观音、南海菩萨、哪吒等作为佛教的神,经过历史的变化过程,也成为瑶族同胞信仰的对象。恭城瑶族自治县水滨村的瑶族将哪吒称作令公,将之纳入神谱系统中,与道教的三元、四值功曹、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青龙、白虎、太上老君、五岳大帝等神灵并置,共同构成了梅山图的神灵世界。

三、民间礼俗的真切显现

从民俗学角度审视,《梅山图》《梅山经》折射出的以信仰礼俗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是一个多元交融的文化体系,瑶族宗教民俗既有来自道教、佛教的圣灵,也有以盘王为主体的民族始祖崇拜。《评皇劵牒》记载的盘瓠与三公主的后代“六男六女”之“十二姓”,是盘瑶各支系共同认可的先祖,通过向先祖祈愿,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生活和美;通过还愿,酬谢圣灵的护佑。在还愿仪式上悬挂《梅山图》,犹如各路神仙亲临其境,神祇的音容相貌跃然其上,以供族人瞻仰,真切表达虔敬与感恩之情。而在师公去世的葬礼上悬挂梅山图,犹如让亡者的魂灵与先祖相会,协同返回梅山故地,真切体现了瑶族人对族源地的深刻记忆以及依恋之情,也唤起后人不停地追忆梅山。

瑶族故去先辈的画像也被描摹在梅山图中,这些祖先神祇,与其他众神共同接受朝拜和供奉,体现了源远流长的祖先崇拜在瑶族的信仰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梅山图》《梅山经》不只是瑶族信仰民俗的集中体现,还是瑶族节庆习俗、人生礼仪、婚姻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艺术表演程式的重要载体,值得从民俗学的角度阐释相关图案以及唱词的深层文化意蕴。譬如,《俸姓梅山图》既有神灵、师公的图像,也有普通信士图像,这些图像包括97位男性、85位女性,还有 24对信士夫妻,从中可以考究隐含的婚姻习俗:瑶族不避同姓结婚,75位祖婆中有同姓婚30例,占37%,有娶亲婚和入赘婚两种形式,通婚范围多为相近村落,也有兄弟共妻、重婚、再婚等特殊案例。[5 ]55

《梅山图》卷七《李王图》中,上部为“三头六臂”的“李王三相令公”哪吒像,下部为打糍粑的场景,有三位男士在舂糍粑,一位女士在案台上搓糍粑,一位小孩在旁边观看,有一位小孩因为偷吃糍粑被大人追赶,实为瑶族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由此可知瑶族舂糍粑的习俗至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糍粑作为酬还“五冬洪门良愿”的专供祭品,成为平地瑶的传统习俗,称为“恩粑”“愿粑”。[5 ]84直至当今,每到农历十月,平地瑶家家户户做糍粑,外嫁女子习惯于十月十五日送糍粑回娘家。进入腊月后,各家各户再做一次糍粑,以备春节打油茶以及拜年赠礼之用。“江华殿前”图80之“唐十仙娘”的记述表明:唐十仙娘年十七八岁之时,有秀才及舅父前来提亲,唐十仙娘亲自打油茶招待客人。《梅山经》有诗云:“茶锅煎出乌鸦眼,槌头点出牡丹花;十指琉璃托茶盏,盏盏托出待仙家”,记述了打油茶的具体方式方法,也说明瑶族打油茶历史之久遠。

瑶族《梅山经》在宗教仪式过程中吟诵,瑶族师公在主持各种宗教仪式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掌控相应的宗教科仪,另一方面还要熟记唱词,能够讲述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渊源神话和传说,譬如,瑶族盘王神话、千家洞传说等,将经诗的吟诵和故事的讲述交互演述,由此强化族群记忆,追溯民族的文化根源。由此可见,以《梅山图》《梅山经》为主轴,构成了一条瑶族“民俗链”(Folklore chain),这一民俗链“把若干民俗素联结并排列起来,构成一连串的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6 ]19。具体而言,《梅山图》《梅山经》包括以下层面的民俗组合关系:

一是历时性的民俗文化链。在遗存恭城的《梅山图》序文中,说明由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神箓已损坏,故须重新绘制一幅新的神箓。由此可以确定至少在明代,瑶族已形成完整的梅山教神祇谱系,形成系列性的祭祀礼俗,目的是让圣灵护佑瑶族子孙兴旺、世代荣昌。“文革”期间,大量的宗教类文书被销毁,传统的祭祀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禁止,师公被迫歇业甚至受到迫害,《梅山图》收藏在水滨村莲花屯周氏祠堂中,1952年土地改革,雇农出身的周安富分得该祠堂作为住所居住,原本并不知道《梅山图》的存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一天,偶然上楼捡拾东西,方才发现画卷的存在。《梅山图》逃过“文革”浩劫,实为瑶族文化之幸。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梅山图》被当作珍贵的“文化瑰宝”,庆祝盘王节以及还盘王愿活动连年举办,焕发了新生。而面向未来的相关活动如何延续?新的梅山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谱系如何建构?这些问题也值得人们深思。

二是空间性的民俗文化链。瑶族是历经迁徙的民族,盘瓠神话以及相关民俗也随着族群栖居空间的移动而寄寓在不同的文化空间。梅山教源自湘沅流域的梅山故地,历经周转而传播到南岭走廊。据《恭城县志》以及相关史籍记载,观音乡的瑶族大致在明朝洪武年间,为镇压雷虎子起事而从湖南被招募而来,战乱平息之后在平川源定居而繁衍至今。梅山教从湘中向西南地区辐射并传承至今,说明梅山教适应南岭走廊的文化生态。梅山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长期传播,形成了以梅山教信仰为特征的“梅山文化圈”。[7 ]

三是祭祀礼仪的民俗链。在洪门良愿仪式和师公丧葬仪式中,由师公张挂梅山图,请出梅山图中的各路神祇,建立起“阳界”与“阴界”“此岸”与“彼岸”的神灵感应,由“春许冬酬”构成“许愿”和“还愿”的民俗链。瑶族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者三月初三在祠堂举行简单的许愿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安康,许诺该年冬月举行还愿仪式;七月七日向神灵申愿,重新申述还愿的承诺;九月九日举行“暖愿”仪式,至十月十五、十六日举行更大规模的正式的还愿仪式,构成前后相互关联的民俗序列。

四、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

格尔茨认为:“宗教象征符号合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ethos)——生活的格调(tone)、特征(character)和品质(quality),即道德与审美的风格(style)及情绪(mood)——和世界观(world view)——即他们所认为的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图景,亦即他们最全面的(comprehensive)秩序观念。”[8 ]103可以说,《梅山图》和《梅山经》是瑶族文化符号最为集中的展示,也是理解瑶族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审美传统的至关重要的文本和有效的路径。透过《梅山图》中令人顿生敬畏之情的各路神祇和目不暇接的各种图案,让人感觉到这是瑶族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大量的文化符号隐含着意蕴深厚的象征、隐喻和情感寄托,确实是瑶族宇宙观、天人观、人神观、家国观、民族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文化结晶。

在《梅山图》《梅山经》中,人们可以感悟出瑶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知瑶族人对圣灵虔诚的敬畏之心与深切的感恩之情。瑶族传统宗教观念认为,如果不敬奉神灵,就会“天星不顺,日月不明,君臣无义,夫妇无情”。

在瑶族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中,天上、人间、神界和俗世凡尘间存在紧密的关联,相互间沟通的中介是神职人员,核心的理念是“灵魂不灭”“神灵永在”。人们念念不忘源于道教、佛教、本民族宗教的神祇以及各宗族祖先,确信在另一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神灵关注、护佑子子孙孙的生活,给世人带来福泽恩惠。世人就需要通过举办“还洪门良愿”的祭典,表达对神祇的感激之情。传统习俗中也形成这样的文化认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人丁不安、禾苗不好、六畜不旺等天灾人祸,皆源于没有好好供奉神灵的缘故。因而,在瑶族人心目中,人们崇拜盘王以及其他神灵,本源是祈请并感恩各方神祇的护佑,将各路神祇当作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也表达了瑶族人内心对平安、康乐、幸福生活的渴望。

《梅山图》《梅山经》深含着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的多重研究价值。传统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婚姻家庭、宗族制度、亲属制度、族群关系、文化融合、性别研究、空间想象等诸多专题,都可以从中发现弥足珍贵的材料。

在传统社会,许多瑶族民众没有读书写字的机会,无法书写本家族、本民族的历史,瑶族的许多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为数不多的经文和民间典籍主要通过识字的师公来传承,这就决定了师公在家族中占有特殊地位。师公是与《梅山图》有关的《下马科》《清筵歌章》《浊筵歌章》《请圣本》《表阳烛歌》等经书的拥有者以及相关科仪的践行者,但不一定是书写者,用汉字写在棉纸或者土布上的经书,有些由师公自己抄写,也可雇请别人抄写,许多经书后面会附上抄写人的姓名以及抄写的年月。

《梅山经》记述着各方神仙的名号与神功,譬如,以“太上老君”为题的经文唱到:“太上老君大法主,黄龙吐水会中心;黄龙口中吐法术,常将法水救凡间。”[9 ]32“玄天上帝”的唱词是:“玄天上帝为上帝,正是统兵押马人;统了千兵屯万马,统了五岳一殿兵。”[9 ]32在经书中,同时记载了还洪门良愿时的各种法事的顺序和步骤,为梅山教科仪传承提供参照,也为刚受戒的师公学习梅山教祭祀程序提供指导。《梅山经》中的经文多采用七言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内容涉及民族的起源、远古社会生活、瑶族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还包括天上、水府、地祇、佛道诸神四百多位神祇,这些神祇和《梅山图》中所列神祇大多相同,唱词和图像相对应,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作用,便于形成深刻的文化记忆。

五、审美传统的多元表征

如果说《梅山图》是瑶族民间绘画艺术的杰作,《梅山经》是瑶族宗教文学之经典,那么《梅山图》《梅山经》将成为人们认知瑶族审美传统的珍稀文献。

虽然在其他宗教科仪中也张挂神像图,但是《梅山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连续性图像,每位神祇都呈现不同的动作神态,有些神像可以参照原有的图形描摹,有些却要由画师想象完成。《梅山图》不只是简单的神像绘制,还包括大量的仪式场景,展示了异彩纷呈的天上、人间、地狱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画面,展示了完整的天上、人世间和地下等不同空间的文化想象。

《俸姓梅山图》的517位神像和《盘姓梅山图》的257位神像神态各异、面部表情不同、手势、步态、头部装饰、身体姿态更是千姿百态,全身的色彩运用异彩纷呈,无一雷同。譬如,《俸姓梅山图》图1至图4的各界功曹,或骑白鹤,以通天堂;或骑黄龙,以通水界;或骑白马,以入梅山;或骑赤马,以下阴界。“三司殿前”的“请客使君”“迎客使君”“领茶使君”“领花使君”的服饰、手势皆不相同,或双手捧着“请榜”“迎榜”,或手捧茶壶,或手捧花束,恭迎神兵的降临。《梅山图》的文化多元性包含着宗教神祇、想象空间、审美表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梅山图》以男性神为主,也不乏女性神祇。譬如,“江华殿前”描绘了“东海梳妆仙娘”“南海梳妆仙娘”“东海采花一娘”“东海采桑仙娘”等11位女性神祇的图像,还有以“道州”“郴州”等地名命名的仙娘,说明湖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是梅山教信仰的重要区域。

在《梅山图》中,有些图像体现了神祇与动物的密切关联,在“罗家殿前”,有6幅图像与人们熟悉的“伏羲女蜗人首蛇身像”相反,头部是“鸡”“鸭”“虎”“象”“牛”“马”的图案,头部以下的躯体是人身。这些神祇被称为“鸡头山肖”“鸭头山肖”“虎头山肖”“象头山肖”“牛头山肖”“马头山肖”。这些图像令人感觉到人类、神祇和动物,本是相互感应并交融的统一体。

《梅山经》以及科仪本用于“敬神”“娱神”,而师公在主持仪式的过程中,在吟诵《梅山经》,跳长鼓舞,表演吹笙挞鼓之时,同样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审美的角度审视,《梅山图》中的大量图案是美术设计精品;《梅山经》中的许多神话、传说、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佳作;科仪中的音乐、舞蹈,更是給人以听觉、视觉的审美体验,为瑶族艺术创作提供难得的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民间艺术大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是民众心灵体验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民众喜怒哀乐的自发表达。《梅山图》《梅山经》公之于世,让世人更为认同“真美在民间”的理念,让人们感受到瑶族淳厚朴实、真切清新的艺术风格,领略到朴拙动人的艺术魅力。梅山文化传承人创制并传承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以独特的方式和途径构筑美的图画,营建美的场域,烘托美的境界。

从严格意义上说,《梅山图》《梅山经》并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隐含其中的绘画艺术、神话、古歌谣等文化元素大多与宗教活动融为一体,举办还愿和祭祀仪式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娱神。自古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往往与宗教体验相辅相成,呈现扑朔迷离、人神互渗的特点。《梅山图》《梅山经》以及相关祭典中的审美文化传统常常是俗中见雅,灵活多变,叙事与抒情先结合,情感质朴而诚挚,含蓄而韵致绵长,令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六、结 论

梅山教的传承历经沧桑,瑶族人在颠沛流离中坚守自身的文化传统。在梅山教大量的经书以及宗教文物被损毁的情境下,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的《梅山图》显示出弥足珍贵的多学科价值。随着《梅山图》《梅山经》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将改变人们对瑶族宗教文化史的传统认知,也为世人了解瑶族绘画史、民歌艺术史,提供新的参照,为瑶族乃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的撰写,提供新的文献。

总之,《梅山图》《梅山经》凝聚着瑶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习俗和多元文化传统,让世人切实了解到瑶族精神世界的真实样态,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提供难得的研究题材,并将随着多学科的介入而解开其中的谜团,对瑶族历史传统的认知以及文化艺术的表征系统也可能由此而重新建构。

参考文献:

[1] 胡克森.试论梅山教的形成及其与道教的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 周行易.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6).

[3] 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4] 张有隽.瑶族与华南诸族梅山教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5] 莫纪德.梅山图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7] 张泽洪.梅山教文化圈与南岭走廊多元宗教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6(3).

[8]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莫纪德,莫晓娴.瑶族梅山经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