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降温妙招

2018-12-06 08:42悠悠
小演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冷饮扇子降温

悠悠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现代人有空调可以降温,还有各种降温神器傍身,可是在生产条件低下的古代,古人会想出什么样的妙招清凉度夏呢?

花式冷饮消暑热

都说“民以食为天”,每到天气炎热之时,很多人的胃口都会变差,但这时若是送上一杯冷饮,恐怕没有人会拒绝。其实,冷饮的出现远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商贾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代设有专掌冰权的人员,名为“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专门负责冷饮的制作,这足以说明当时冷饮之珍贵。春秋末期,诸侯们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就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称赞冰镇过的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代甚至还有冰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了越王勾践出游时食宿于冰厨的文字。

到了唐代,冰商开始出现,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他们冬天藏冰,入夏便拿出来贩卖。据《唐摭言》中记载,有人盛夏在街头卖冰,过路者酷暑难耐,都想一食为快,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路人气愤之下纷纷走开。

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受元世祖赏赐,有幸品尝到用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的皇家冷饮冰酪,后来马可·波罗还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了意大利。这样看来,如今西方的花式冰激凌原来最早起源于我国。

夏装远比想象中开放

现代人大概以为即便是在夏天,古人繁复的服饰礼仪必然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但其实当时的夏装并非包裹严实,相反某些朝代穿着比现在更开放。

魏晋之前,男子喜欢在夏天打赤膊,女子则多穿开裆裤。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内里多穿胫衣,胫衣是一种没有裆的裤子,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不过,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必要,古人很少提起下裳。

在唐代,女子着装推崇薄、透、露,多穿着半臂装和袒胸装。据称,唐高宗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但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禁露令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唐代传世绘画《簪花仕女图》描绘的就是晚唐、五代贵族女子身着这种消夏装扮的动人风姿。

不过,穿得薄透并非古代夏装的唯一标准,更何况袒露肌肤的穿衣之道并非适用于我国的各个朝代,所以衣料清凉才是夏季穿衣的首选。

软罗、轻纱这一类是常见于古文献中的夏季衣料,多为高级的轻薄丝织品,而真正男女通用、贵贱不分的还是棉麻类织物。后来更受欢迎的是苎麻,考古学家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一书中介绍了这种被欧洲人称为“中国草”的植物,它是我国特产的一种优良纺织原料,“织物洁白清爽,清凉离汗”。苎麻布别称“夏布”,纺织有粗有精,精细的夏布柔软轻盈,据称最细柔者可媲美丝绸轻纱,是专供皇家的高级衣料,而粗制的夏布则粗硬扎人,多供穷人穿用,这其中粗和细之间的差别就是手工的纺织加工技艺,这也是夏布制作技艺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古代冰箱现雏形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已无从考证,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颜六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还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部的缘故。后来的扇子多为竹编,古人称之为“摇风”。古代文人墨客还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不过这样一来,主人自然是凉爽惬意,仆人却是汗流浃背。

除了最常见的扇子,每当寒冬季节,专职官吏便会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之中,待盛夏时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民间也陆续开始大量藏冰,清末时期,普通百姓家中出现了功能类似于现代冰箱的冰桶,这种冰桶内多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以延长冰块的使用时间。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于1978年曾出土过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除了上述方法,古人还有其他度夏高招。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夏天枕于其上睡觉自然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古代夏天同样有蚊虫,但那时蚊香并不普及,更没有电蚊香片之类的用具,所以古人一般都躲在蚊帐里睡觉,人们还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蘭等香花,夜晚睡于帐中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巧手的妇女还会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或是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助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唐代已有“空调”房

我们的祖先除了用扇子这种传统消暑工具,之后又不断研发出新的降温设施。汉代时,能工巧匠就研制出一种名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降温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通过这段简短的文字,可以想象其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只需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便会飞速旋转,空气随之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

到了唐代,长安等地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内。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中曰:“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但诗名“宫中乐”可见凉屋与普通百姓无缘。

宋代开封出现的凉殿比唐代的凉屋更豪华,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降温效果之好犹如入冬。当然,这种凉殿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但也有一些地方权贵纷纷仿效,建起了私家凉殿或在宅院中造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即使在酷暑时节也能倍感凉爽。

科学不断进步,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的纳凉场所有过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方式又更进了一步,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又不乏科学道理。想来,古代的凉屋、凉殿和霍都别墅比起如今密不透风的空调房来说,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呢。

猜你喜欢
冷饮扇子降温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喝冷饮
降温的办法
花了多少钱?
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冷饮为什么不能多喝
小老鼠降温
扇子
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