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影迷心中永远的“小燕子”

2018-12-06 08:42申申
小演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燕子上海

申申

不久前,著名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九十四岁。王丹凤是1962年新中国首次推出的“二十二大影星”之一,代表作有《家》《海魂》《女理发师》《桃花扇》《护士日记》等,从影四十余年来奉献了五十多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并于2013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荣获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小燕子》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儿童歌曲,同时也是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王丹凤在影片中不仅担任主演,还演唱了这首插曲。这部影片由艾明之根据其创作的长篇小说《浮沉》改编而成,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积极为祖国建设服务、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女护士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青年人对生活应有的态度,片中的插曲则抒发了剧中人物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

王丹凤在片中的表演细腻真挚,成功诠释了主人公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她演唱的插曲《小燕子》也深受人们喜爱,之后足足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如今,这部电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插曲《小燕子》传唱至今,歌曲清新流畅、自然朴实,毫无斧凿之痕,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经典儿歌。

至于此曲何以能够经久不衰、传唱至今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早年间曲作者王云阶曾在接受我采访时透露:1955年,《小燕子》的词作者王路有感于湖北黄石秀美迷人的风光和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创作了歌词,并于1956年6月1日发表在《长江文艺》上,后经王路与上海电影乐团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合作,改编成了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王丹凤成就了《小燕子》这首歌曲。

因为同是上海的盟员,我得以时常在民盟会议上遇到王丹凤。后来,我了解到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她首登银幕是在吴茵主演的《灵与肉》中饰演少爷的表妹,虽然只是配角,但形象非常惹人喜爱。十六岁那年,王丹凤跟同学去合成影片公司摄影棚参观,无意中被导演朱石麟发现,朱石麟见她天真美丽、聪明伶俐,试镜后觉得她很有潜质,便动员她来拍戏,并赠了她一个“丹”字。进入公司后不久,王丹凤便主演了影片《新渔光曲》,片中她的表演质朴真实,不仅受到专家的赞赏,更得到观众的认可,从此影坛升起了一颗新星。

在上海沦为孤岛的五年间,王丹凤拍摄了二十五部影片,扮演的多是受侮辱和欺凌的妇女形象。1948年至1950年间,应香港长城影片公司的邀请,她又参与拍摄了《锦绣天堂》《瑶池鸳鸯》《琼楼恨》《海外寻夫》等七部影片。香港歌星罗文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说:“从前在广州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分成两派,一派迷王丹凤,另一派迷王晓棠。我是王丹凤迷,我的偶像就是王丹凤,凡是她演的电影上映一部看一部,《护士日记》我看了三遍,那首插曲至今还能从头到尾唱下来。”

2017年,在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九十三岁高龄的王丹凤荣获终身成就奖。在家人的陪同下,她坐着轮椅来到现场,面带微笑地说:“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给我的荣誉,祝愿它越办越好。”彼时,王丹凤的声音依旧清脆,主持人曹可凡感慨道:“您是永远的小燕子。”

不可否认,王丹凤的美影响了几代人。关于她的美,张爱玲有段文字足以验证:“宁波人漂亮的多,如王丹凤,我想是沿海史前人种学关系。”这是张爱玲旅居美国时写给友人夏志清信中的一句话,时隔多年,跨越半个地球,见惯了各式美人,张爱玲对上海滩上漂亮的王丹凤印象仍然那么深。

王丹凤的五官确实标致,以今天的审美看依然符合绝色美人的标准,做明星做演员应的是那句“祖师爷赏饭吃”。她并非出生在演艺世家,只是小时候爸爸喜欢看地方戏,常带她去看受到的艺术熏陶。在她的成长岁月里正赶上上海影坛星光熠熠,她在自己的闺房里贴满了从画报上剪下的周璇、袁美云、胡蝶、阮玲玉、陈云裳等人的剧照,天真地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变成她们。

后来,她的邻居、影星舒丽娟知道她喜欢电影,常带她去片场看拍戏,从此开启了她的银幕之路。有张在银幕上放光的脸,王丹凤很快做了主角,她拍片量大,一部接一部,但与当时沪上大部分女星不同的是,勤于工作的王丹凤身上并不盛产小报所追捧的花边新闻,这让她也赢得了媒体的尊重和影迷的喜爱。

1948年,王丹凤来到香港,演艺事业再上高峰,影迷遍布东南亚各国,影响力更是辐射到美国、加拿大的华人地区。她本可以在香港继续做风头正劲的女明星,但当得知新中国建立后,抱着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未婚夫柳和清的牵挂,她毅然放下香港的一切回到了上海。成为红旗下的演员,王丹凤焕发出另一种风采,1957年的《护士日记》、1962年的《女理发师》……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她的表演天真自然,为了演好那些和她生活相距很远的工农兵人物,她屡下基层体验,在电影圈传为佳话,并成功地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了观众心里。

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凤与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二十二人入选,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王丹凤一直工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正式息影,她的息影之作《玉色蝴蝶》從十六岁演到六十岁挑战了诸多不可能。息影后的王丹凤仍然活跃在社会这个大舞台,她曾远赴美国参加里根总统就职仪式,顺道还前往加拿大探望了民国影后胡蝶,后来又在香港开了家素菜馆。晚年的王丹凤又回到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家乡上海,因为这里有她的纯真童年,有她的青春风采,有她的艰苦年代,也成为了她的归宿。

影人忆影人

对王丹凤的印象始于1947年《青青河边草》中的蓝菁——善良多情、温润如玉、娇美如花,从此,她小家碧玉的婉约形象就根植于脑海,之后陆续看过她参演的《珠光宝气》《方帽子》《家》《海魂》《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成为她的拥趸。

承命运眷顾,1959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当年,虽是“海燕”、“天马”、“江南”三足鼎立,但演员同属一个大组,有重要会议时总会齐聚一堂,热闹非凡。作为影坛新人,我时常会对那些驰骋影坛的宿将们逐一端详,欣喜于如今竟成同事、师生……丹凤老师平素不善辞令,发言特别简短,印象中她总是提前抵达,安静斯文地端坐一隅。她崇尚美、追求美,即使是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每逢隆冬也会变换不同颜色的绒线假领,点缀非蓝即黑的沉闷冬装,令人眼前一亮。别看她光鲜亮丽,骨子里却很保守和传统,为人处事循规蹈矩,十分低调谦逊。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身为民盟中央委员的丹凤老师成为我入盟的介绍人,经她引荐认识了不少医务界、科技界、文化界的盟友精英,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丹凤老师自1980年拍完《玉色蝴蝶》后宣告息影,将更多精力投身于社会工作,她的亲和力及广阔的人脉关系,使她在参政议政方面干得有声有色,俨然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此外,她还致力于香港与内地的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2008年拙著《艺海拾贝》出版,书中收录了1985年我与她共同主持民盟联谊活动的照片,欲赠她留作纪念。不料那年她不慎摔了一跤,在家静养,我遂携书去探望她。许久不见,她消瘦了许多,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她只接受电话,谢绝拍照及摄影采访。对她的坚持,我是理解和尊重的,毕竟韶华已逝,给观众留下美好形象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也给喜爱她的影迷留下了绵长的牵挂。

众所周知,影坛伉俪能坚守六十年钻石婚的原本不多,王丹凤、柳和清可谓琴瑟和谐、相敬如宾,两人婚后皆与绯闻绝缘,无论顺境逆境,柳先生始终默默地做着她的坚实后盾,为她遮风挡雨,呵护有加。

犹记得2015年,还曾在克勒门文化沙龙活动中聆听这位昔日国泰影业公司少东家笑侃旧上海电影业界和影院,幽默诙谐,出口成章,我们互为邻座,相聚甚欢。不料2016年早春,柳先生却驾鹤西去,对丹凤老师不啻是沉重的打击。

2017年6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儿童节。那天我在好友的陪同下,在医院见到了素面朝天的丹凤老师,令人讶异的是,穿着病号服的她居然鹤发童颜、神清气爽,镜片后一双熟悉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当谈及昔日与她情同姐妹的陈云裳、李丽华、胡枫、夏梦皆先后辞世,惊愕之余,她悠悠然自我调侃道:“她们都走啦?就我赖着不走,赖着不走!”当我们赞叹“小燕子”不老时,她摇首自嘲道:“老燕子喽!”为了参加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她叫女儿全家从芝加哥飞过来,让孩子们回来感受一下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柳芯插话道:“孩子从小在美国受教育,所以这次要他们回来感受一下上海国际电影节,让孙辈了解一下外婆昔日的辉煌!”

去年恰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二十屆,在这双喜临门的喜庆时刻,又赶上她主演的影片《护士日记》首映六十周年,故此,当“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歌声再度响起,宛若时光倒流,令人无限感慨。

                        ——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

猜你喜欢
小燕子上海
小燕子
小燕子找春天
一只小燕子
小燕子
发现迁徙的秘密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