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乱,夜未央,梦醉长安城

2018-12-06 08:42越声
小演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球城墙佛教

越声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时,向师生们介绍:“要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五百年的中国去北京,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但是每一座城市哪怕是千年的、百年的、几十年的,都有现代的一面,你们会在中国看到一个绚丽多彩的社会图景,希望你们多去看一看。”

陕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西安更是一座如同活史书的城市。怎样才能快捷地去了解一座城市呢?答案就是逛博物馆。“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每每走出各地博物馆时,我的心头便会涌现这首诗,顿觉心中一片空灵。

巍峨壮观的古城墙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标志性建筑是周长13.7千米的城墙。令人欣慰的是,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气息并没有淹没在炮火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每隔120米修有一座敌台,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此这里是守城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西安古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又分别有闸楼、箭楼、正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面,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面,古西安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建有11处马道。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为了保持唐代皇城转角原状外,其他角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樓,显示出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城墙保存到今天,同样经历了“生死劫”。

1935年,为了修建陇海铁路,曾拆去北城墙530米;1958年,为响应“大战钢铜铁”的号召,又拆去东城墙500多米;上世纪70年代初,西安房地局提出拆城墙盖房,幸好当时的西安建设处处长张景沸顶着巨大的压力保住了城墙。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城墙,整理护城河”的理念终于变成了行动,西安市市委书记亲自到百姓中动员,回收被拆去的城砖。如今的西安古城墙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而且以古城墙为主体,辅以环城林带、护城河、环城路,构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体公园,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使这座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举世无双的秦始皇陵

很多人到秦始皇陵都会问:当年修建它用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自即位就下令在骊山修造陵墓,统一六国后更是征集了70万人为自己修陵墓。在挖掘这座陵墓地基的时候,曾挖穿三条地下河,为了防止地下水渗透,又用溶化的铜水浇灌成地基。

修完陵墓的外部,在陵墓内部又修建了整整一百座宫殿,并且收集了无数奇珍异宝摆在这些宫殿里。为了防止有人盗墓,秦始皇还命令工匠制作了“机弩矢”这种保护装置,一旦有人擅闯秦始皇陵墓,便会被这种暗藏的弓箭射死。

秦始皇陵的地宫内部用了大量的水银做成湖泊、江河、大海,并且用机械装置让它们流动不息,地宫的上方还用无数颗宝石镶嵌成天上的日月星辰,地面则用宝石绘制了一幅大秦地图。这么多的财宝,难道没有人惦记吗?当然有,第一个惦记的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派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墓集团”共30万精兵,但他挖了半个月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就在这时,军中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者告诉项羽:“秦始皇是如何灭亡的,您心知肚明,动用这么多劳役来挖坟,您是想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吗?”项羽是个明白人,他想了想,认为老人说得有道理,遂命令士兵停止挖掘。秦始皇陵至今还留有两条巨大的沟,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霸王沟”。

直到今天,秦始皇依旧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而那些出土的兵马俑依旧忠实地守护着自己的君王。

古色古香的碑林博物馆

路过书院门,我看到一幅幅丹青、干净的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心也跟着宁静了许多,不由得放慢脚步,享受着这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的时光。

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从正门进去,它的前半部分由孔庙改建而成,有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乾门等。再往里走,中央道路旁有许多石柱,高两米左右,石柱上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这就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外,还具有镇邪和装饰意义。

博物馆内的道路正中矗立着一座四角双层飞檐的亭子,偶见几位外籍友人在此驻足屏息、拍照留念。亭子里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座石碑立于唐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书法丰腴爽利,颇有盛唐气概。

漫步青石小道,碑林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碑林所藏的《开成石经》分布于七个展室中,颜体、柳体、欧体等古代书法石刻真迹汇集于此,清新飘逸、苍劲有力、秀丽颀长、牵丝劲挺,让人大饱眼福,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展室东侧可见一间石刻艺术馆——长安佛韵,馆内灯光柔和唯美,独具特色的150余尊古代佛教造像造型精美,雕凿细致,美轮美奂。令笔者啧啧称奇的是其中一尊交脚弥勒像还清晰可见鲜绿色,不禁让人遐想这尊佛像曾是怎样的精美绝伦,经过尘世的辗转珍藏于此,免于漂泊,才使得世人有幸感受这清雅脱俗的佛教艺术。

博物馆院内西侧是建于1963年的石刻艺术室,收藏了从汉到唐陕西各地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以及汉代画像石100多件,昭陵六骏、李小孩石棺、李寿石椁、四神墓门等国宝级文物就珍藏在这里。

结束此次碑林之行,这些冰冷的石头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美,历经沧桑的斑驳石刻仿佛静止了时光,沉默地等待着、见证着、散播着。不管世人是否在它面前停留或者只是匆匆一瞥,都无法阻挡它们奔向一个又一个千秋历程。

灿若星河的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西北侧,1973年,周恩来总理到陕西视察时有感于当时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特批示扩建了这座博物馆,现有馆藏38万余件(组)文物,许多珍贵文物反映了历史上中外交流的盛况,尤其是中外交流频繁的唐代。

绘制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西壁的两幅《客使图》,生动地反映了唐朝官员接待各国使者的情景。据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通往来。唐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约与70多个国家通使,因此当时的唐都长安出现了万邦来朝的场面,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胡人俑正反映了各国其他阶层和身份的人来到長安的景象。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唐长安西市作为主要的国际贸易场所,在当时流通着世界各地的珍奇异宝,使得唐代物质文明分外璀璨夺目。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集中展现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成果,这些器物撷取东西方器物的造型、材质、纹饰之精粹,融入唐代贵族的审美理念,经能工巧匠之手制成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西亚晚期的萨珊玻璃和早期的伊斯兰玻璃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唐朝,这些贵重的外来物质文明器物首先用于寺院佛教供养器,如法门寺等寺院的舍利供养用具。

绘制于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的《马球图》,生动地反映了唐朝贵族打马球的情景。唐代自开国皇帝提倡马球运动后,马球运动久盛不衰,这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生动的创作题材,吟咏马球运动的诗词比比皆是,另外在陶俑、铜镜、画像砖等文物中也有表现马球运动的作品,而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马球图》以其场面宏伟、构图绝妙被定为国宝级壁画。

从宗教方面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初传中国和初步发展的阶段,陕西历史博物所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像和鎏金铜佛像正反映了该时期佛教艺术的风貌,佛像造型瘦骨清秀,衣褶繁复,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审美理念。

隋唐时期完成了佛教及佛教艺术的第二次中国化,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隋唐时期佛教艺术品便反映了中国古典佛教的艺术风格。其中,圆雕作品在现实主义风格基础上注重优美典雅的审美规范,反映了隋唐时期佛教艺术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结合和超越性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种古典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佛教的古典风格。而我们常见的小型造像碑则真切地反映了各阶层造像者虔诚的祈愿,表明佛教已经融入人们的心灵和社会伦理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使用了数字技术,在开启馆区WI-FI和手机APP导览的同时,还启动了二维码等创意活动项目,让原本冷冰冰的文物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马球城墙佛教
佛教艺术
城墙边做游戏
知否,知否,马球运动的前世今生
城墙外边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新疆发现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王室成员掀起马球热潮
马球热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