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竹海深处,茶香袅袅

2018-12-06 08:42越声
小演奏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吴昌硕白茶安吉

越声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和几位音乐家来到了中国安吉白茶第一村——溪龙乡。

安吉地处浙北山区,历史悠久,东汉末年设立县治,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安吉这一地名出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安吉自古就以竹乡闻名,白居易有诗云:“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如今,安吉人更是做足了竹文章,“中国竹乡”、“中国第一生态县”的美誉早已名扬中外。

采撷嫩叶,寻觅最初的味道

在安吉,到处都能看到一句广告语: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确如此,当地的许多农民因为茶叶迈入了小康生活。

安吉白茶口感甘甜,被誉为“茶中皇后”。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文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安吉白茶按照区域分为南面和北面,其等级是按照高山、低山、南面、北面的区域划分的。

位于安吉县东北部的溪龙乡物产丰富、钟灵毓秀,盛产白茶,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乡”,是安吉白茶的主产区。

我们到溪龙乡后,党委书记易国兵驱车带我们来到茶山,为我们现场解说安吉白茶的生长周期。

安吉白茶是一种珍稀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种,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温度低于23摄氏度时,枝头刚长出的嫩叶色白如玉,而当温度高于23摄氏度时,白叶就开始绿化,与普通绿茶无异。欲采白叶,时间和温度都要小心掌握。

安吉白茶的采摘期是20天,温度必须在10摄氏度以上。采摘白茶时不能用指甲掐,需要用手捏,采茶工从早上5点一直采到晚上,一天的采摘量不会太大,但一旦采摘期过了,就必须把这些茶树的茶顶剪掉,以便为下一年储蓄营养,所以安吉白茶尤为珍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者不过四五家,不过一二株。”可见白茶的珍贵,又道:“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安吉白茶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十分可人。冲泡饮毕,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朵朵可辨。安吉白茶还有一种异于其他绿茶的独特韵味,即含有一丝清冷如淡竹积雪的奇异之香。

回到山下,年轻的乡党委副书记陈瑜让我们品尝了安吉白茶的头春茶,这是地地道道的鲜茶,甘甜生津。

勤学修德,看一代宗师的君子之风

安吉还是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的故乡。

我们驾车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西行到泗安,转杭长高速至安吉出口而下,出了高速经良朋便到达了鄣吴镇。镇口立着一座石坊,坊额刻着“里仁为美”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意思是说居住的地方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算是明智之举呢?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块匾额讲述了两段历史:第一,鄣吴镇过去叫“鄣吴村”,还有个儒雅的名字叫“归仁里”;第二,这是吴氏先祖择地而居之处。吴昌硕先祖本是淮安望族,南宋名将吴璘、吴玠(镇守大散关抗击元军的将领)的弟弟吴瑾于建炎元年随宋高宗赵构南渡浙北,最后留在了安吉。

吴昌硕故居位于石坊西侧不远处,走近看,一座青砖砌成的古院落坐北朝南立于路边。正面开有两个大门,西边一座砖雕门头上刻有“奕世流芳”四个楷字,大门却关着。门前有座带栏杆的石桥,桥下是个半月形水池,桥面比路面略低。有介绍说,此为明代状元桥,是故居大院前的门庭建筑,系三拱石桥,横跨半月形莲池上,砌筑精致美观。明嘉靖年间,吴氏父子、兄弟四人相继进士及第,故名“状元桥”。可惜的是,此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填埋,1997年考古发掘时才被修复。

东边一座院门的门楣上刻着“其乐融融”四个字,墙上挂着一块“昌硕画苑”的小牌子,落款为“吴长邺”(吴昌硕嫡孙)。走进院门便会看到狭长的天井,天井后面是前厅,墙上挂着《吴昌硕年谱》,厅堂正中是少年吴昌硕的雕像,只见其一手持刻刀,一手持磨平的砖块,正在聚精会神地篆刻,雕像的基座上刻着两行字:“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这是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的一段文字。雕像背景是用安吉特产毛竹制作的一道屏风,展现出吴昌硕青年时代生活的清贫与简朴。

走出前厅来到大院,迎面是一道青砖影壁。此为明代影壁,影壁俗称“照壁”,古称“萧墙”,此壁是大院中仅存的明代地面建筑,上面以仿木砖斗拱盖顶,中间以水磨方砖铺壁,四周饰以石雕,端庄秀美。仔细看,整个大院虽然空空荡荡,但墙基和排水沟都是用巨大的条石或青砖砌筑的,有棱有角,做得非常精致。

大院内建有一条碑廊,走近看,廊壁镶有十几块吴昌硕书画作品的石雕。碑廊建于2004年,为双回廊仿古建筑,撷取吴昌硕吟颂家乡的书画作品十一幅,以碑刻形式展示了大师的艺术成就,体现其桑梓情怀。

大院北侧有三间坐东朝西的老屋,门头挂着“吴昌硕故居”的匾额,细看落款是吴昌硕嫡孙、当代书画家吴长邺所题。门前写有简介:此为吴昌硕出生老屋,房屋占地232平方米,为清代前期砖木结构建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吴昌硕诞生于此,并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老屋前后两进,前进为附房,设有厨房、餐厅和火塘,西厢放置生产、生活用具,后进为主楼,中间为客厅,西间为吴昌硕父母卧室,东间为兄弟生活的房间,楼上为书斋和其未婚妻章氏的临时卧室。1865年吴昌硕随父迁居县城(今安城古城)后,故居一直由其族人居住,1987年收归国有。

王季平先生在《吴昌硕和他的故里》一书中写道:吴辛甲不仅性喜吟咏,而且还嗜好金石之学,特别是后者,这对吴昌硕的一生影响极大。吴昌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印坛盟主,与他很小就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接触金石学有关。

当地百姓传说,吴昌硕因家贫无钱购买刻刀、印石,便以铁钉为刀,古砖为石,偶得一石便如获至宝,刻了又磨,磨了又刻。他经常独处一隅,就着窗前光线刻印,终日不倦,因而小伙伴们给他起了一个有趣的绰号——乡阿姐,晚年的吴昌硕还曾刻过一枚“乡阿姐”的印章怀旧自娱。据说,吴昌硕小时候刻印时不小心将左手无名指凿伤,因乡间缺医少药而烂掉一截,对此他始终念念不忘,经常以断指示人。

客厅旁边是一间金石馆,馆内有一尊吴昌硕石像,还陈列了其数十件篆刻作品。2009年是吴昌硕诞辰165周年,当地政府特邀全国当代篆刻家,以鄣吴地理风貌、历史人文为主题进行篆刻创作,征集到的八十九位篆刻家的力作也一并陈列于此。

我踏着咯吱响的木楼梯登上了二楼,楼上原是吴家的书斋,现如今屋内的杉木板壁上挂满了吴昌硕的字画作品,另有一幅人物画像,画的是三个身穿清代朝服的人,画得非常精致,栩栩如生。

王季平先生在书中对吴昌硕祖辈有过介绍:“明朝中叶以来,吴氏族人重教之风日盛,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最著名的当推明嘉靖年间的‘吴氏父子四进士吴麟、吴龙、吴维岳、吴维京以及清乾隆年间的进士、藏书家吴五凤等,他们都先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其熠熠的光芒闪耀于历史的星空中。”

史料记载,吴昌硕一生漂泊,饱经沧桑,晚年居住在上海,并以逸民自居,以卖画自食其力。在上海期间,他以随和宽容的心态,克服重听、病臂、蹇足、肝病、目疾等疾病的困扰,在新时代标立了传统文人的风范,他诗、书、画、印四艺兼备,风格高古雅逸,为人谦和宽厚,在乱世中仍保持着谦谦君子之风,并热衷于灾区赈济活动,被公认为海派艺术的领袖。

走出吴昌硕纪念馆时,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事业出于勤奋,伟大出于平凡。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吴昌硕的艺术对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实现了让绘画体现野逸与高古之气,还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钱瘦铁、潘天寿、诸乐三等,都曾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其不愧为一代宗师!

猜你喜欢
吴昌硕白茶安吉
绘本
“防疫指南”
小丑拉绳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看到了什么
世界最美婚礼
世界最美婚礼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