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都督府职能比较研究

2018-12-07 12:08龚延明
文史哲 2018年6期
关键词:宋史都督

龚延明

宋代之府,除京府、陪京府之外,为都督府、次府、余府。《宋史·地理志二》:“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元丰为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①脱脱等撰:《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河东路·太原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31页。《宋史·徽宗纪》:“(大观元年闰十月乙巳)升太原府、郓州并为大都督府。”②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徽宗纪二》,第379页。这两条记载表明,次府、州升为大都督府,一直至徽宗朝尚在进行。北宋府有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五等之分;州有都督州、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六等之区别,都督州是州格中最高一等,如广州、扬州、福州大都督是都督州。都督府位于京府之下、次府之上。作为州、府等级的划分等级标准,这是都督的第一重功能。其次,大都督为亲王、宰执遥领之虚衔,无实职。这是都督的第二重功能。第三,至南宋,都督又增加了战时区域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都督诸路兵马府的设置,贯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战必设,成为常态。这是宋代都督的第三重职能。可见,自汉魏以来至唐五代,都督制并没有在宋代消亡或衰落,而是在变革中顽强地延续着古代职官的生命力。本文兹就两宋都督府之不同,试作一较全面的探讨,期有助于宋代军事史研究的深入,并盼得到同行学者的批评。

一、北宋之都督府

北宋都督府,为虚衔,不开府。南宋,因临战之需,以宰执官兼都督诸路军马,开府,属实体,是二种不同体制的都督府。北宋都督府之职能有二:

其一,为州格之等。分为大、中、小都督府三等,源自唐制。唐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此后,以州格分等,都督州之格,为最高一等,实本为州。如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此大都督府是表明灵州为都督州,并非行政区划之“府”[注]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59、961、972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六月二十八日,“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注]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八《都督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11、1413页。。分大、中、下都督府三等,以所辖州数划定,有纠察官吏职事。既而,以其权重不便,罢之。

玄宗天宝后,府兵制坏,因节度使势力膨胀,都督府名存实亡,“大都督、都督仅为亲王、大臣一种虚衔,世人遂不甚重视之焉”[注]聂崇岐:《宋代州府军监之分析》第四节(一)《府州之升等降等》,见氏著《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9页。。五代沿唐制,保留都督府州,赵宋袭后周之制,有二十余个都督。至太祖乾德元年(963),赵宋开国后之第四年,太祖诏令,非节度州带都督府之号,皆罢:“诏防御、团练、刺史州,旧有都督府号者并停,仍为上州。”[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四年十一月丙寅”,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9页。于是,登、代、嘉、黎、戎、泸、龙、雅、茂、昌州等十州,旧有中都督府或下都督府之号者,皆罢去,仍为上州。罢非节镇州带都督之号后,尚存十余都督府。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泰山封禅,驻跸兖州,又以兖州为大都督府。据《元丰九域志》统计,神宗元丰八年(1085)之前,都督府共有如下13个:

京东西路——大都督府,兖州,鲁郡,泰宁军节度。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至泰山行封禅礼,次兖州,“以州为大都督府”,治瑕丘县。

京东西路——大都督府,徐州,彭城郡,武宁军节度。治彭城县。

陕西路·永兴军路——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治陕县。

陕西路·永兴军路——中都督府,延州,延安郡,彰武军节度。治肤施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一《四京 京东路 京西路》、卷三《陕西路》,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17、106、107页。。

淮南路·东路——大都督府,扬州,广陵郡,淮南节度。治江都县。

两浙路——大都督府,杭州,余杭郡,宁海军节度。治钱塘、仁和二县。

两浙路——大都督府,越州,会稽郡,镇东军节度。治会稽、山阴二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 两浙路》,第191、207、208页。。

江南路·西路——都督,洪州,豫章郡,镇南军节度。治南昌、新建二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六《江南路 荆湖路》,第249页。。

梓州路——都督府,遂州,遂宁郡,武信军节度。治小溪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 梓州路》,第322页。。

利州路——都督府,利州,益川郡,宁武军节度。治绵谷县。

夔州路——都督府,夔州,云安郡,宁江军节度。治奉节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八《利州路 夔州路》,第354、363页。。

福建路——大都督府,福州,长乐郡,武威军节度。治闽、侯官二县。

广南路——中都督府,广州,南海郡,清海军节度。治南海、番禺二县[注]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九《福建路 广南路》,第399、407、408页。。

以上,大都督府7个,中都督府2个,下都督府4个,总计13个。其共同特点是都带节度,都是上州。徽宗好骛虚名,崇建都督府号。大观元年(1107),太原府、京兆府与郓州,原为节度府、州,升为大都督府。大观二年(1108),兴仁府升为下都督府、西宁州升为中都督府[注]脱脱等撰:《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永兴军路·京兆府》、《秦凤路·西宁州》,第2144、2168页;卷八十五《地理志一·京东路·西路·兴仁府、东平府》,第2110、2111页;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二《州县升降废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380页上栏。。在《建隆三年合班仪》中,大都督、中都督、下都督、五大都督府长史、五大都督府司马均列于朝班之中[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一一八《礼志二一·朝仪班序》,第2781、2782页。。

都督府,共同特点都在节度州,但冠以州名,如太宗端拱初年,以越王元份(太宗第四子)为武威军节度、福州大都督府长史;淳化五年(994)二月二十六日,吴王元杰(太宗第五子)为淮南节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页;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9页。。杭州大都督、扬州大都督、延州中都督、洪州都督(下都督之“下”字,不系衔)等,而不系节度军号名或郡名。比之唐代,宋代都督已然变异。唐代都督府冠于州上,无以府为都督府者。而宋徽宗朝,则不遵旧典,太原府、京兆府、兴仁府,均已为次府,却又冠以大都督、中都督之号,紊乱典制,可谓甚矣。

唐以扬、益、潞、幽、荆五郡为大都督,置长史、司马为上佐,即内史之职也。其大都督之号,非亲王不授,或亲王遥领,别命大臣临郡,皆是长史、副大使知节度使事。今吴王实居大都督之任,复加长史,乃自为上佐,其名不正,望付中书门下商议施行。

太宗表态:“业已差误,异日别有除授,并改之。”五年之后,至道二年(996),吴王改授扬州大都督、淮南忠正军节度,终于落“长史”二字[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越文惠王元杰传》,第8701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太宗淳化五年二月己酉”,第772、773页;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二·越文惠王元杰传》,第8701页;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四十《长史》,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54页下栏。。真宗咸平二年(999)十一月壬午(三日)诏:“自今亲王领大都督、节镇、州府者,勿复兼长史。”[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五“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壬午”,第968页。大都督府长史,有授戚里、臣僚者。宰相魏仁浦之子咸信,尚太祖永庆公主,为右将军、驸马都尉。于真宗天禧初,授陕州大都督府长史、保平军节度。仁宗朝,王德用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四九《魏仁浦传》附《魏咸信传》,第8805、8806页;卷二七八《王超传》附《王德用传》,第9467页。。使相宋庠,于英宗即位时,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加检校太师、徙封郑国公[注]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七《宋元宪公庠忠规德范之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112页。。

宋朝大都督府官属编制:长史,左司马,右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士参军,司理参军,文学参军[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页;施宿等纂修:《嘉泰会稽志》卷三《职官曹官廨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本,第7册,第6764页下栏。。大都督阙,则置知府一人,通判一人,而长史、司马皆省。节度兼观察处置等使官属之制: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节度判官,节度掌书记,节度推官,观察支使(有掌书记则省)、观察推官。其实,以上官属编制,皆徒具虚名,并不开府:“大都督、节度、观察使职务,悉归知州、通判兼总之。”[注]施宿等纂修:《嘉泰会稽志》卷三《职官曹官廨舍》,第6764页下栏。北宋都督府,《宋史·职官志》又称“都督州”。从严格意义上讲可归类于州格,都督州在节度州之上[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页。。

二、南宋之都督府

宋室南渡之后,有都督诸路军事之置,此都督为军事统帅。因临战之需,以宰执官兼都督诸路军马,开府,属实体,是与北宋二种都督不同体制的都督府。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已始置都督诸军州事,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注]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29页。。大都督之名,始于三国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元年(256),大将军司马懿加大都督之号[注]陈寿:《三国志》卷四《魏书》卷四《齐王芳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9页;高承:《事物纪原》卷六《都督》,《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23页。。东晋王导曾为“都督中外诸军”、谢安曾为“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但未曾离朝廷[注]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卷七十九《谢安传》,第1747、2075页。。南宋都督为外任,“掌总诸路军马,督护诸将,非旧制比也”。南宋史家李心传以为:“都督,古官也,晋、宋间有之。自唐以来不置。绍兴初,吕元直(颐浩)复相,谋进取,秦会之(桧)亦欲夺其权,乃共议令元直以左仆射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置司镇江。”[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第3954页;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都督军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98页。这一史论,有两层意义:一是魏晋宋所设都督中外诸军事,与唐代大、中、小都督府是两回事,唐都督府属地方行政管理系统,非统兵作战的军事管理系统,故谓“自唐以来不置”。直至南宋绍兴初,所置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乃上承晋宋都督中外诸州军事之军制。《宋史·职官志七·大都督府 都督府》亦分明指出了北宋、南宋都督府的两种不同体制:

大都督府 都督府 长史 左右司马……大都督及长史掌同牧、尹……司马不厘务。旧制,凡都督州建官如上。南渡后,以见任宰相充都督,次有同都督,有督视军马,多执政为之,虽名称略同,然掌总诸路军马,督护诸将,非旧制比也。[注]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卷七十九《谢安传》,第1747、2075页;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大都督府》,第3954页。

也就是说,北宋与南宋虽名称上皆有都督府,但二者职能其实不同,北宋都督府乃虚衔,属都督州之州格,无统兵之实;而南宋都督府,行统兵之实,故尊称“督钺”[注]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七八一二《李曾伯》二《江东漕谢诏书建督府宣谕》:“命丞相以董师,肇新督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9册,第24页)。

南宋绍兴初,正是宋金用兵之际,南宋朝廷时时受到锋势正锐的金军威胁,存亡未卜。为了加强对前线诸军作战部队的统一指挥,首先在建康、镇江府置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司。

绍兴二年(1132)四月二十七日(戊子),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请自夏月出师北向,以复中原”[注]吕中:《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卷八《高宗皇帝》一○○《都督江淮荆襄》,张其凡等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58页。,先于建康府置都督府,都督府辟参谋官以下文武官七十七员,铸“都督府印”,赐激赏银、帛二万匹、两,上供经制钱三十万缗,米六万斛,度牒八百道,月给公帑钱二千缗,仍许召诸守臣时暂至军前议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四月戊子”,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93页。。军事权力很大,“凡所措置,乞一切作圣旨行下,续具奏知”[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壬辰”,第1096页。,即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这实际是战时地区性、临时性军事机构,已非属地方行政府一级管理机构。

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府重要属官,有参谋官二员,参议官二员,主管机宜文字二员,书写机宜件字二员,干办公事十员,文臣准备差使十员,武臣大使臣二十员、小使臣二十员,准备将领使唤十员,随军转运使一员。参谋官、参议官皆差侍从官、带贴职朝官,地位很高,如由户部尚书李弥大与秘书少监、徽猷阁待制傅崧卿为都督府参谋官;直龙图阁李承造与左宣教郎、秘阁修撰刘宁止为参议官。左司郎中、秘阁修撰姚舜明为随军转运使。主管机宜文字与书写机宜文字位序视转运副使、提点刑狱公事,干办公事位序视转运判官、知州、朝请大夫,内选人充差遣者位在诸州通判之下[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一、二《都督府》,第3975页上、下栏。。都督辟差属官之外,拨给随从亲兵三百人,医官一人,尅择官一人。都督府遇有奏报文字“许直发入内内侍省投进”,则不必投进奏院过三省、枢密院,而是经内侍官直达皇上[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三《都督府》,第3976页上栏。。

绍兴三年(1133)四月七日,都督府从建康府移至镇江府[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官守志二·都督府》,《宋元方志丛刊》本,第2册,第1727页。。吕颐浩以宰相都督在外,秦桧以右相主内,颐浩察觉秦桧欲夺其权,于是颐浩归朝,八月壬辰(五日),参知政事、福建等路宣抚使孟庾兼权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七“高宗绍兴二年八月壬辰”,第1149页。。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是江、淮、荆、浙诸路战区对金作战的最高统帅,逐路“应大、小统兵将帅并听节制”。用兵之际,“内有干机速、待报不及事件……得便宜指挥”,即紧急军事行动之指挥,许都督先行后奏[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五《都督府》,第3977页上栏。。为了保障都督府军粮和将士俸禄供给,中央专派户部侍郎姚舜明前往都督府,总领朝廷支拨钱粮,诸路起发到交都督府钱物、粮斛;为加强审计,都督府派四名谙熟钱谷出纳的审计监官四员[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五《都督府》,第3977页上栏。。绍兴三年九月,罢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府。罢都督府之后,朝廷对属官、吏人安置从优,属官归枢密院,人吏编入枢密院机速房充承受、发放都督府文字[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六《都督府》,第3977页下栏。。

宋初,抗金西线川陕,未置都督府,张浚谓:“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慷请行。”建炎三年(1129)五月初一,高宗诏命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湖南北路为所部,节制诸路军马。虽不以都督称,其职类近都督诸路军马。张浚在关陕三年,以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关陕虽失,全蜀赖以按堵。张浚因与宰相吕颐浩、朱胜非不和,被劾解职,居福州[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高宗建炎三年五月戊寅朔”,第559页;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第11302、11303页。。

绍兴四年(1134)八月三日(庚辰),面临金军南侵的严峻形势,高宗选拔西帅,防守川蜀,遂以参知政事赵鼎为知枢密院事、充川陕宣抚处置使,以代张浚之职;时赵鼎奏以秘书省正字杨晨、枢密院编修霍蠡、太府寺丞王良存充干办公事。十一日(戊子),改赵鼎为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七《高宗纪四》,第51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高宗绍兴四年八月庚辰、戊子”,第1488、1491页。。是年九月,赵鼎升左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兼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绍兴五年二月丙子,右相赵鼎升为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即以左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纪五》,第518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高宗绍兴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页。按,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此处点校有误:“(绍兴五年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点校者于“赵鼎守左仆射”下,用句号断住,从而导致对赵鼎不与张浚并为“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的误读。应将“赵鼎守左仆射”下之句号,改为逗号,与下文连读。。九月壬子(六日)诏:

赐川陕荆襄都督府度牒二万道(按,官价,度牒每道卖120贯。二万道空白度牒,相当于拨军费240万贯),紫衣、师号各二千五百道。赵鼎之出使也,乞度牒等如张浚例,朱胜非难之。鼎请不已,然后许焉。鼎又乞随军金带二十条,绢三万匹,米二万石。诏米以江西上供之数。绢以榷货务金银折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八十“高宗绍兴四年八月己丑”、“九月壬子”,第1492、1505页。

高宗绍兴五年(1135)二月十二日,东、西二都督府合并为“诸路军事都督府”,川陕荆襄都督府事务并官吏、兵将、官物等,与赵鼎以左相兼都督川陕荆襄诸军事之同时,又命张浚为右相兼。绍兴五年二月十二日,制以左通奉大夫、知枢密院事张浚特授左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即二相并为“都督诸路军事”。“张魏公之为都督也,以行府为名”。故又称“都督行府”。凡事干朝廷,行移文字,则关会三省、枢密院,不用“申”[注]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都督行府》,第198页。。都督府参议军事地位高,如张宗元为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

赵鼎与张浚为左、右相,“并都督诸路军马”系衔[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纪五》,第518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高宗绍兴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

(绍兴五年二月丙戌)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高宗绍兴五年二月丙戌”,第1614页。

《宋史·宰辅表》将二人并为兼都督诸路军马事,分开记载,避免了读史者以为唯张浚兼都督诸路军马,而赵鼎不兼的误读:

(绍兴五年乙卯)二月丙戌,赵鼎自右仆射授左宣奉大夫、守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自知枢密院授左宣奉大夫、守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纪五》,第518页;卷二一三《宰辅表四》,第5554页。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亦云:“(绍兴)五年春,元镇与张德远并相,遂带兼都督诸路军马入衔。”[注]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都督军马》,第198页。二相并为“都督诸路军事”,“印以‘诸路军事都督府之印’九字为文”。凡川陕荆襄都督府事务并官吏、兵将、官物等,合并归诸路军事都督府[注]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九之七《都督府》,第3978页下栏。。左相赵鼎、右相张浚虽并为都督诸路军事,实际上,有内外分工。张浚往江淮视师,开都督府,称“都督行府”。左相赵鼎则居行在,“居中总政事”,表里相应[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高宗绍兴五年闰二月丁未”,第1633页。。

都督行府,为战时诸路军事最高统帅府,统摄前线如招讨使、宣抚使、三衙管军等大将的统帅机构。诸大将须受节制,听受指挥。如绍兴五年闰二月,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视师江上,先至镇江,召淮东宣抚使韩世忠,亲自传谕高宗旨意,令举军往北移屯楚州,以撼山东。世忠欣然承命。继而,张浚往建康府,按抚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宣抚使张俊军,至太平州按抚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军,“军士无不踊跃思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六“高宗绍兴五年闰二月丙寅”,第1646页。。又,绍兴六年(1136)二月戊午,督府命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兼统神武中军杨沂中“以兵万人听都督行府调遣”。是月,都督诸军事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命(江东宣抚使)张俊进屯盱眙”[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纪五》,第524页。,又命湖北宣抚副使岳飞进军襄阳,绍兴六年三月十二日《督府令将带精兵前去襄阳札》[注]岳珂编撰,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卷七《丝纶传信录》之六《督府令将带精兵前去襄阳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6页。:

诸路军事都督府勘会:岳飞已降制命,除授武胜、定国军节度使,依前检校少保、充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襄阳府置司。三月十二日奉圣旨,令岳飞依议定事理,将带精兵,疾速起发,前去襄阳,仍具已起发月、日闻奏。

右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检校岳少保。

绍兴六年三月十二日。 押都督府统率诸路军马,财政开支浩大,诸路军马所用钱粮,“当从督府总制”。为筹措军粮,都督行府管领诸路市易务,特置“都督府提领市易务”,统辖诸州府市易务监官,以回易为都督府增收经费[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高宗绍兴五年三月己丑”,第1666页。。

绍兴六年十二月,赵鼎为秦桧排陷,罢相,遂罢兼都督诸路军马军职。然张浚依旧以宰相兼都督江淮诸路军马。绍兴七年(1137)二月,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因所率军队军纪不良被解职,三月十四日,都督行府颁札,将刘光世五万余军队交岳飞统领,其《督府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如下:

诸路军事都督府勘会:淮西宣抚刘少保下官兵等,共五万二千三百一十二人,马三千一十九匹,须至指挥。

统制官、通侍大夫、武康军承宣使王德下官兵等五千七百三十一人,马三百八十七匹。

中侍太夫、武泰军承宣使郦琼下官兵等五千五十五人,马三百五十四匹。(下略)

右札送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太尉照会,密切收掌,仍不得下司,准此。

绍兴七年三月十四日。[注]岳珂:《鄂国金佗续编》卷八《丝纶传信录》之七《督府令收掌刘少保下官兵札子》,第1250-1251页。

督府照会岳宣抚的札子,当然经过高宗批准,但像整顿军队、合并军队调遣军队的大事,不经枢密院,而由都督行府奉行,这说明行府在前线实际掌握统帅诸路军事的实权,而非宰相挂个空衔而已。绍兴七年(1137)七月初,秘书省校书郎高闶面对,言:

《春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虽号本兵之地,而诸路军马,尽属都督。都督专主用兵,亦宜属于枢密,不宜以宰相主之,是朝廷之上,兵柄自分为二。[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高宗绍兴七年七月甲子”,第2093页。

时任枢密使的秦桧力主和议,惧岳飞增兵后北伐于和议不利,遂在高宗前挑拨,使高宗立即改变主意,收回交由岳飞统掌刘光世军的成命,改“(光世)军尽属督府”[注]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五六六四《朱熹》二三七《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太保张公行状》,第229页。。可是,秦桧惧宰相兼都督张浚兵权太大,又向高宗奏陈以“握兵为督府之嫌”,挑拨郦琼部将之间的矛盾,命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引惹郦琼不服,从而酿成郦琼率所部五千余众,于绍兴七年八月(八日)投伪齐,杀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的叛逃事件[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高宗绍兴七年八月辛卯”,第2110页。。都督张浚不得不被迫辞相并解都督之职。是年九月十三日(壬申)罢张浚;十五日罢都督府[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八《高宗纪五》,第532页。。行之有效的战时都督诸路军马府指挥体制,终为秦桧所破坏。

绍兴二十五年(1155),独相专权的秦桧病死。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秋,金主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汴京,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桥于淮上。海陵王完颜亮率金军,号称百万,欲渡淮大举南侵。朝廷震动,高宗欲逃跑东海,宰相陈康伯力主高宗亲征[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第11792页。。高宗不得不于十月十九日(戊午)复置都督府。以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兼直学士虞允文为都督府参谋军事,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洪迈、秘书省校书郎冯方并参议军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第3764、3765页。。时金军实际兵力四十万,在长江北岸待渡;宋军在长江南采石,才一万八千。叶义问不懂军事,不敢临前线,逃至建康。朝廷命虞允文往芜湖催促都统制李显忠代王权指挥采石驻军,并犒师采石宋军。“时(王)权已去”,显忠未来”,宋军无统帅,“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都督府参谋军事虞允文,见此形势,心想坐待李显忠必误国事,毅然挺身,以都督参谋身份立召诸将,勉以忠义报国,并以重赏激励将士:“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注]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第11792-11793页。由于都督府参谋军事虞允文有魄力、有军事指挥能力,大胆运用都督府许便宜行事的权力,自行军事指挥权,亲督建康诸军统制官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等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终于挫败了金军南渡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南宋军事史上著名的“采石大捷”。此次都督府在前线指挥,虽然督视军马叶义问畏惧不前,但他能善于用人,终于挡住了金军气势汹汹的进攻,在南宋抗金史上留下了难得的胜利篇章[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四“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丙子、子丑”,第3787、3788、3789、3790页。。

之后,孝宗隆兴元年(1163)抗金、宁宗朝开禧用兵,理宗朝嘉熙、淳祐间抗元,都先后开过都督府,或以宰相,或以枢密使、签枢、参知政事,为都督、同都督、督视等等。如理宗嘉熙二年(1238)二月庚寅(十四日),蒙古军正用兵于川蜀、江淮,力主和议的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史嵩之督视京西、荆湖南北路、江西军马,置司鄂州;以高定子为中书舍人、京湖江西督视参赞军事。嘉熙三年(1239),史嵩之以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江西、湖南、江淮、京湖、四川军马,以别之杰权兵部尚书、沿江制置安抚使兼都督行府参赞军事,李曾伯兼都督行府参议官,孟珙兼都督行府参谋官。“然皆未有底绩而罢”[注]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十二《理宗纪二》,第815-818页;卷一六七《大都督府》,第3955页。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同都督·督视》,《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725-1730页;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十五《帅阃门·督府·历代沿革》,《四库类书丛刊》本,第940册,第256、257页。。

都督府的僚属编制,历届都督府名称不完全一致、不完全相同,大体如下:谘议军事,参谋军事,参议军事,或称参赞军事,从官以上充。干办公事,主管机宜文字,书写机宜文字(一般二员,其中一名为都督或同都督“本宗有服人”,即亲属),随军转运使,准备差遣(或称准备差使),准备将领。点检书写文字等。

例如,绍兴二年(1132)四月二十七日(戊子),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于镇江置都督府,辟参谋官以下属官七十七员,设置如下:参谋官二员,参议官二员,随军转运使一员,主管机宜文字二员,书写机宜文字一员,干办公事官十员,随军转运使一员,准备差使文臣十员,准备差使武臣大、小使臣各二十员,准备将领使唤十员[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四月戊子”,第1093页;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5页下栏。。

寻诏谋、议官叙位视两省官,奉使、机宜官视职司,干办官视杂监司,选人在诸州通判之下。

都督府属官叙位从优,限于宰相为都督,否则,“自今非见任宰相暂出抚师,其所辟僚属除官进职,不得辄援此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辛卯”之次日(壬辰),第1096页。。不过,以上都督府“七十九员属官的编额,并非定制”[注]王曾瑜:《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文史》第22辑,收入氏著《点滴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孝宗隆兴元年(1163),宰相汤思退为都督江淮东西路、建康镇江府江阴军池州屯驻军马,太傅、宁远军节度使杨存中(即杨沂中)为同都督,二都督府各置差官属,人员大为减少:参赞军事二员,参议官二员,干办公事四员,主管机宜文字二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二员,准备备差使六员,点检主管书写文字等,共三十员[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7页下栏。。

三、南宋都督府的特点

综观南宋都督府建置,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贯穿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度宗、瀛国公少帝诸朝,均曾设都督诸路军马府,唯短暂的光宗朝(仅历五年)未曾设置是例外。最后一届都督府为德祐元年(1275),十月,以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并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为都督府参赞官[注]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第933、934页。。因此,研究宋代兵制,不能忽视都督府之制。

(二)南宋都督府之设立,皆与遭受强敌入侵、边警严峻或朝廷处于危亡关头的形势紧密相关。诚如理宗淳祐八年(1248)五月,枢密使兼参知政事、长沙郡开国公、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赵葵所言:“边头事势坚急,督府之建,不容不权一时之宜。”[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8页下栏。

(三)都督府主要以文官现任宰执任都督诸路军马(划定区域),非正宰相或称同都督、督视诸路军马。武臣而非宰执任同都督者,是个别,如孝宗隆兴元年(1163),杨存中以太傅、宁远军度使任同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与左相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并为“江淮都督府”都督;理宗景定三年(1262)二月,授李璮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等等路军马、齐郡王。王曾瑜认为:“都督和督视军马一般是文臣的专利。”[注]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七章《南宋中期至后期的军制演变》第一节《以文制武体制的恢复和加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9页。它实际是宋代文臣统制军事国策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都督府许便宜行事,节制所辖诸路将帅,自辟僚属。军事权力很大,如绍兴初,宰相吕颐浩为都督诸路军马,“凡所措置,乞一切作圣旨行下,续具奏知”[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壬辰”,第1096页。,即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吕颐浩为都督,“请辟参谋官以下七十七员”,如辟降授左武大夫、莱州防御使阎皋为都督府军前准备使唤,“皋故为吕颐浩部曲,故颐浩请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壬辰”,第1093页。。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宰相贾似道开都督府,“以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总统诸军,所辟官属,皆先命后奏”[注]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十七《瀛国公纪》,第924页。。

(五)都督府开支浩大,包括支犒费(激赏费)、官兵廩禄费、军队装备费、运输保障费等等,需动用大量国库、地方财力支持,故形势稍缓则结局。高宗绍兴四年八月,宰相赵鼎为都督诸路军马,才开府,未出战,其报支拨费用已巨:

赐川陕荆襄都督府度牒二万道,紫衣、师号各二千五百道。赵鼎之出使也,乞度牒等如张浚例,朱胜非难之。鼎请不已,然后许焉。鼎又乞随军金带二十条,绢三万匹,米二万石。诏米以江西上供之数。绢以榷货务金银折之。[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八十“绍兴四年八月己丑”、“九月壬子”,第1492、1505页;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校点:《宋会要辑稿·道释》一之三三《披度》,第9991页上栏。

咸淳十年十二月,元军已过长江,形势危急,少帝命宰相贾似道为都督军马,孤注一掷,于封桩库拨金十万两,银五十万两,关子一千万贯,充都督府公用[注]佚名撰,王瑞来笺证:《宋季三朝政要笺证》卷四“度宗甲午咸淳十年十二月癸巳”,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71页。。因都督府开支浩大,朝廷不堪重负。理宗淳祐八年(1248)五月,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赵葵曾上言:

盖将士有支犒之费,官吏有廩给之用,况其他费用又倍寻常。臣自被命开府以来,仰体国用匮乏,凡朝廷科降银绢钱米,一毫不敢妄费,而支用已觉瑟缩。只以支犒泗城及断桥功赏一项,为数计三百余万,金银牌器不预焉。若不早行结局,其何以支?[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五《都督府》,第1728页下栏、1729页上栏。

赵葵为督视,仅激赏泗城及断桥二战功将士支犒费就用了三百余万缗!因此,通常都督府开府,视时局之变置、废,实为权宜之策。

通过两宋都督府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设,是沿隋唐诸路总管府、都督府之制,与州郡建置相联,属“都督州建官”体制,非统兵作战体制。而南宋,因宋金、宋元战争临战需要,以宰执兼都督诸路军马,传谕皇帝调动军队部署的旨意,节制前线诸大将,统一号令,保障军队钱粮、物资供给,以便宜行事,行功赏激劝,并握生杀大权等,属统帅作战体制,其制与曹魏、晋、宋间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脉相承。南宋都督诸军事,由宰执兼,其间掺入了权力之争,特别是南宋后期,权相用事,朝政腐败,都督府发挥的效用并不明显。仅南宋绍兴间,在对金作战中,张浚兼领的都督行府与绍兴末都督府上佐参谋军事虞允文,曾发挥过统一号令稳定西线战局,与取得采石大捷、阻止了金主完颜亮渡江南侵步伐的胜利,为保卫南宋政权、维护国家安宁,作出了较大贡献。此外,从宋代都督府之建置及其不同职能,也可看出宋代官制的多元性、复杂性。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史,宜倍加注意。

猜你喜欢
宋史都督
孝母
害怕别人知道
害怕别人知道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无字胜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