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几碗面

2018-12-07 05:58杨忠明编辑易可
科学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兴阳春面汤面

文/杨忠明 编辑/易可

沪人爱吃面,有些老上海人每天必上面馆,久而成为一种嗜好。在下雪天,踏进苏州面馆吃一大碗滚滚烫、热腾腾的汤面,急吼吼,不顾吃相难看,狼吞虎咽连汤带面和着肉呼噜呼噜一碗而尽,这就是上海滩面条的魅力!旧时沪上有许多面馆,如天潼路上五福馆,河南中路森义兴,大世界边四时春、四如春,小南门清代老字号施炳记,东湖路马和记,光绪老店德兴馆等。民国年间,南市老城厢内外就有面馆二三十家。至今有些老人还能回忆出旧时申城几款特色面:八仙桥柳林路上的肉丝汤面,老庙附近“香飘九曲桥”的开洋葱油拌面,豫园之侧素香斋素面,福佑路旧校场路浓汤羊肉面,德兴馆焖肉面,打狗桥唐正和鱼肉面,老半斋刀鱼汁面,宣德楼盆汤弄羊肉面,四马路近水台清汤肉丝面、免底细烧面,五马路麦加圈鸭面和满庭芳山东馆炸酱面。

老上海阳春面三个铜板一大碗,此面称“清汤光面”,因当时城里商贾之人忌讳“清”“光”是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雅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中“阳春”二字,改为“阳春面”。

我友上海书家周家盛兄亦是爱面一族,并对老上海面馆颇有研究。听他说,从前进面馆坐定只要吩咐一声,跑堂就用行话吆喝着传与厨房名目繁多。“免青”即不放葱;汤要多叫“宽汤”;汤要少喊“紧汤”;“拣瘦”“拣肥”是客人要吃瘦肉或肥肉;去皮,要去一层肉皮;还有“轻面重浇”或是“重面多浇”就是要多面或是多浇头;另有一种叫做“减底”,也就是浇头多些面尽量少无妨。

面分硬面、硬硬面、烂面、烂烂面。四碗面叫“两两碗”,以避不吉利谐音。面上浇头多加一份谓“双浇”,浇头另盛小碟当作下酒菜叫“过桥面”。老上海把上面馆小酌称作“过桥”,这一典故原只为盛半碗汤的面条,因汤少面多,面条高出汤面,状如江南石拱桥而得名。从前煮面师傅仅凭手中长筷一夹锅中面条,便能知晓面的生、熟、硬、软、烂、糊,捞面时用笊篱配合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似的,就像我最喜欢看的小达人张冯喜说的“头势清爽”,食客观之赏心悦目,食欲大增。河南中路天津路口原有一爿创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百年旧面店森义兴。此店在民国年间应市的“红白二鲜”,滋味上乘,附近钱庄、银行界人士纷纷来此大快朵颐。“红白二鲜”即面浇头:焖肉与爆鱼为“红二鲜”,白斩鸡和焖肉为“白二鲜”。当年有的老吃客还特地起早乘黄包车去吃头汤面。

沪人俗称的沧浪亭面馆是苏州人王寿平于1950年开的点心店,以售面点为主,该店的“三虾面”色艳味美鲜口,曩时书画家刘海粟、钱君匋等人常来品尝,并在店里留下许多书画墨宝。倘能在苏式面馆边听一曲评弹弹词开篇,边笃悠悠地挑着面吃,是一种享受。从前有个大画家喜欢每天吃面,有人要给他办生日,他坚决不肯,问他为何?答曰:“我天天吃面,日日帮自己过生日,这叫自作自受(自祝自寿)!”

猜你喜欢
德兴阳春面汤面
From decoupled integrable models tocoupled ones via a deformation algorithm*
麦香——一『厅级农民』赵德兴
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铸造有限公司
浓情一碗咸汤面
SR-71侦察机
GLOBAL EXISTENCE OF CLASSICAL SOLUTIONS TO THE HYPERBOLIC GEOMETRY FLOW WITH TIME-DEPENDENT DISSIPATION∗
异国的清汤面
满碗“春光”的阳春面
上帝的一碗阳春面
智端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