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那些番茄时光

2018-12-07 02:47李阳波
食品与健康 2018年12期
关键词:爽口蒜泥炒鸡蛋

李阳波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番茄每斤不过一两分钱。每到夏季,母亲每天都会买一篮番茄回家。母亲先将番茄洗净,放到開水里烫一下,拿出来搁到冷水里,很快,番茄薄薄的外皮便自动脱落了。再将它们掰碎,倒进一只瓷罐,撒入白糖搅匀,放井水里浸泡。当时没有冰箱,院里的水井永远冬暖夏凉。冰过的番茄酸甜冰凉,既解渴又爽口。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那滋味依然感觉凉甜在心。整个夏天,我家餐桌上几乎天天不离番茄。母亲的拿手菜有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虾仁、番茄炖牛腩和番茄冬瓜汤等等。番茄,陪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80年代初,我读初中时,学校组织学生夏令营。教生物的老师带我们去农村参观。我第一次见到成长中的番茄。一垄垄、一行行的番茄架结满果实,有的发青,有的淡黄,有的已经变红;小的如玛瑙,中等的如李子,大的已有拳头般大小。同学们围着这片番茄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别提多高兴了。记得当时生物老师告诫我们:“要记住,青番茄可别吃,熟透变红了才能吃。”

1987年,我到师范学校读书时生活艰苦,学校大食堂每天的主菜是西红柿烧茄子,其实就是水煮菜。许多同学饿得面黄肌瘦。一天晚自习后,大家都觉得饿,便相约到学校北边的村庄找吃的。那时农村自留地种菜的很少,我们跑了几里路,东找西找,压根不见能吃的东西。忽然前边传来口哨,有同学发现一片番茄地,我们立马上前抢摘,回到宿舍开灯验收“战利品”,却尽是些未成熟的青番茄。我想起生物老师的话,大喊:“这不能吃”。可仍有两人先吃为快,当晚就病倒,幸亏及时送医才未酿成大祸。我们也很后悔,觉得对不起那些番茄的主人。

1990年,我毕业分配做了乡村教师。房东朱大爷在开垦的滩地上种了番茄、辣椒,还散养了好些小鸡。朱大爷说:“番茄喜温、耐光,好伺候。”他种出的番茄用今天的话说可以算得上是有机、绿色、无污染。到了6月,番茄喜获丰收。我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过了一把番茄瘾。

1994年,我结婚了。婚后一段时间,我和妻子夏日里最喜欢吃的饭是凉面条,而配菜则必是番茄炒鸡蛋。面条煮熟后用凉水浸一下,舀上香喷喷的番茄鸡蛋,再加蒜泥、香菜、小磨香油、香醋等调料,搅匀后大口吃。那种爽口香郁真是难以形容。

2010年,我赴上海参观世博会,看到番茄是不少国家展馆的主角,番茄酱、番茄汁、番茄奶酪等令人目不暇接。我还吃了几次意大利番茄肉酱面,感觉不错。近日上网,看到第十二届番茄节在哥伦比亚举行,上万人参与“番茄大战”。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挥舞番茄“大打出手”,现场变成欢乐的番茄海洋,场面震撼恰似云南泼水节。

今年秋天,朋友邀我去一个占地3000亩的家庭农场参观,去时农场主正指挥两台收割机紧张割麦,一派火热景象。中午在农场吃饭,场主夫人亲自下厨,做的正是我最爱的番茄鸡蛋凉面,拌料也是蒜泥、香菜和米醋,外加洗净切好的鲜嫩黄瓜丝。端起一尝,果然香溢满室、清爽利口。我也不客气,一连吃了两大碗。窗外就是农场的大菜园,番茄地里硕果累累,红果绿叶非常养眼。朋友抓起一只番茄笑道:“番茄啊番茄,你是改革开放40年的最大众的开心果,最经济的保健品啊!”

猜你喜欢
爽口蒜泥炒鸡蛋
故宫与“番茄炒鸡蛋”的配色
透视:鸡蛋有几个
夏天的海
拉长一点
狐臭试试隔蒜泥灸
“炒鸡蛋”来了
蒜泥点唇
清凉好作“拌”
蒜泥白肉
爽口蔬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