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文化交流探究

2018-12-08 05:25高晓巍
北方经贸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产业一带

高晓巍,刘 岩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90;2.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东南亚和中亚各国访问期间郑重提出——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昭示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规划图正式确立,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从深刻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国际形势发展中提炼的伟大构想,是中国古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当代显现,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加强中国与亚欧各国文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不可或缺,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建设亦要格外重视。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内容涵盖了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直接体现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族群之间最为具体和直观的相互接触、理解和学习,并能够通过交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与之相随的是文化交流之间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及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一、“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展开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必然、现实选择和未来方向

“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涵盖区域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新的地理、历史、社会发展条件下融入亚欧大陆,进而融入世界大格局的一次尝试,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经济和贸易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结构全面转型和升级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和形势下,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以取得地区阶段性的探索的成功为先导,而后辐射全球,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带动了沿线各国之间的交往,建立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但若要进一步取得沿线各国人民的信任,就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诚意与中华文化的博爱,以文化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催化剂,进一步吸引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知,进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向前发展。

(二)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沿线国家政治互信

文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文化交流的开展亦为相关区域的经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政治体制,而各国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又与其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息息相关,由此文化交流成为了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的中坚力量。多年来,中国将文化作为与各国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意识,进而推进与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拓宽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渠道。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增加各国人民福祉,提升国家软实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文化交流,可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信任,减少顾虑猜疑,并可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推动经贸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以中华民族文化繁荣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发展。

(三)文化交流是实现资源共享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以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传播,以此增进我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基于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基础,多元包容、合作发展,以和平的方式成为了当今各国深入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蕴含了“以和为贵”、“和谐包容”等传统美德,这恰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与理念不谋而合。多年来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其他国家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文化交流可以使各国特有的优势,资源、技术和人才向外传递,实现资源互换、互补、共享,推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二、“一带一路”建设下开展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挑战

(一)沿线国家之间文化认同感不足,差异较大

“一带一路”建设覆盖范围广阔,涵盖了亚欧非三个大洲,经过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及北非、中东欧等地区,所包含的国家均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在语言、宗教、风俗等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由差异所产生的文化冲突自然无可避免,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特别是许多国家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涵盖了世界现有的主要宗教类型,他们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与我国相差巨大,并且拒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交流,导致双方交流障碍,文化认同感缺失、文化交流进展缓慢。

(二)国家之间仍存在猜疑顾虑,互信程度偏低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不断扩大,并不断改变旧的世界秩序。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并不甘心既有格局被这样打破。作为当今世界局势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千方百计阻挠、破坏、干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若要日渐强盛,就必须团结互助,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以双方的政治互信为基础。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自然也不例外。但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和社会形势使然,各国间互信体系的建立仍然困难重重,“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与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且绝大多数国家深陷其中、身不由己。

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程度较低,加之“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对其相关政策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各国依然存在是否参与该战略的质疑和顾虑,大多数国家持观望态度。西方社会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沿线国家参与其中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沿线的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不同党派、不同教派、不同族群的理念差距很大,某个党派上台,其对外政策就会发生变化,国内环境的动荡以及背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往往致使民众安全感匮乏。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机制薄弱,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提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签,逐渐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正向“中国质造”发生自然地转变。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秩序相对混乱,法律意识淡薄,关于知识产权争议的相关案件屡见不鲜。同时,我国仍需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品输出渠道,增加文化交流的传播媒介,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发展扫除障碍。

三、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实现方式

“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实现,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文化交流的切入点,不断找寻到沿线国家的共同文化,并与之对应,我国还应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以此进一步推进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一)挖掘文化交叉点,推进共性文化发展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复杂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下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必然会受到各类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制约。“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文化交流,要在弘扬本国文化的同时,对国外的优秀文化进行分类、辨别和吸收,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所以需要我们积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交叉点,推进共性文化发展,实现不同文化的彼此接纳。

共同的宗教信仰是“一带一路”沿线文化的一个重要交叉点,是促进沿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以佛教为例,沿线多个国家均崇尚佛法,全民信教情况非常普遍,积累了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与此同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也有了两千多年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沿线各国便不断开展佛法交流。所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重视佛教元素的文化交流,可以通过进行文化研讨、寺庙援建,构建佛教文化交流平台的形式,以共同信仰创造共同语言,以良好的宗教文化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进一步加深国家之间的友谊。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在音乐舞蹈、书法画作、城市建设等领域与我国均存在共性,都可成为实现中外文化交流的良好媒介。

(二)打造沟通平台,推动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中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与世界各国的鼎力相助日渐昌盛、逐步崛起,经过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现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目标,目的就在于要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回报世界人民,发挥中国应担负的时代作用。然而现阶段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中国正以广阔的胸襟包容、帮助沿线的贫困国家,全力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实施并不仅仅是中国单方努力的结果,还需要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配合。只有沿线各国经济得到发展,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一是以提供物质资源作为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保障。加大资金援助和经济建设支持,创造基础建设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技术援助,结合政府援助、民间捐助等多重力量,援助落后国家进行网络体系与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和交通组织枢纽工程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为良好的文化交流扫清现实障碍。

二是积极为落后国家输送优秀人才。以人才输送为媒介积累文化交流相关经验,倾力打造“一带一路”人才交流支援团体。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充分发扬国际精神,助推落后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同时拓宽其他国家人才进入中国交流路径,为其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力培养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化优秀人才,实现人力、物力的多重援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沿线文化协同发展。

(三)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我国文化产业输出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市场秩序相对混乱,发展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就必须要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品输出力度,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协调、规范中国文化市场秩序。引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正常化、正轨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保护力度。提倡生产高质、绿色、健康的文化产品,并对其传播路径实现进一步优化。

二是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各国文化互联互通搭建有效的平台,将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互相融合,打造如旅游周边文化产品、音乐节、国际性戏剧演出、国际性音乐会等文化交流相关项目,以开展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主动创新,输出创意型的文化产品。

三是进一步构建文化产品输出平台,创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舆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建立正面、积极的宣传平台,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建立文化产品输出绿色通道,提升文化产品影响力、扩大文化产品辐射范围。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四)增强彼此互信,营造友好交流环境

互相了解、相互信任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信任是世界各国开展一切合作的基础,只有构建完整的互信体系,才能为各类交流、合作提供实际、有力的保障。中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国,因此就更加有义务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为构建国际互信体系贡献力量。对待其他国家中国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热情、尊重的态度,用真诚的语气进行沟通,换取对方的信任与诚意,使沿线各国充分领会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友善目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要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明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人民幸福、互利共赢。同时中国永远不会宣扬霸权主义,并会时刻以大国的姿态主动维护和平,绝不会因为自身利益向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妥协。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地缘性战略,是实现以经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展现了中国的不断崛起。现阶段,虽然“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所呈现出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形态各异、大不相同,并导致其文化形式千差万别,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提出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面对挑战我们依然坚信,只要中国本着“与邻为善”的原则,以“亲、诚、惠、容”的理念进行文化交流,任何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文化产业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