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平:移动医疗“一路向前”

2018-12-08 05:39明星
中关村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生医疗患者

明星

当“互联网+”浪潮在我国如火如荼之时,资深互联网人马海平选择扎根移动医疗领域,用互联网技术来链接人与服务,消除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提升医疗资源供给效率,从而推动解决“就医难”、“看病贵”等我国医疗行业的最大痛点。

2014年,他创办了一呼医生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以诊后随访为切入点,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社交+医疗”的平台。紧接着,他瞄准百姓看病的刚需,推出“一分钟专家号预约服务”,帮助医生在工作外的碎片化时间里为更多的患者诊断病情,使患者增加了就医机会,医生提升了收入,通过团队不懈的努力、“超预算”的付出,平台成功冲刺进入中国移动医疗领域的第一阵营。2016年,他将多点执业医生的业余出诊从公立医院迁延到民营医院,为那些苦于在公立医院挂不到专家号的患者提供了另一条就医渠道,也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释放出来。

截至目前,一呼医生平台以“问个医生”为入口,覆盖专家预约、全程陪诊、进京就医、远程代问诊、专家二次诊断、海外就医等多项服务,打造了一个移动医疗服务的完整的闭环。该平台已拥有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人,7月份统计的月活跃用户近63万人。“从用户流量来看,我们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马海平说。

采访当天,马海平坐在一个鹅黄色沙发上,身后的玻璃窗外是一大片翠绿,生机盎然,沁人心脾。2014年,他将公司从CBD搬到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这里是他初到北京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已建成科技园区,与中关村西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构成了中关村核心区“黄金三角”的组合。在这里,马海平经历了创业的低谷与高峰,如今公司依然行驶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而园区也在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向这里汇聚。

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地,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英才书写着创新创业的辉煌。而马海平作为中关村第三代创业者代表,以撬动医疗体制的藩篱、解决百姓“就医难”为使命,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时刻站在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沿,走出了一条互联网人创业的特色之路。这种创业精神和文化也是中关村40年发展的灵魂之体现。

瞄准“就医难”

2000年,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放弃保研的机会,来到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开始了一场寻梦之旅。他先是用5年的时间,从外企实习生一路晋升到销售高管;经历10年磨砺,历任百度BD总监、品牌市场总监,盛大在线商业发展总经理,万达电商COO等要职。现在马海平这个名字已在业内如雷贯耳。

曾作为三位中国商业巨鳄麾下的一员猛将,他先是为百度打通了与医疗行业的合作,开创性地解决了众多难题,深得李彦宏赞赏。当百度上市做大后,他又接过陈天桥递来的橄榄枝,先后负责盛大在线游戏运营、生活服务、团购等项目。后来,他受邀去万达电商任COO,不到一年的时间促成了万达、腾讯与百度三巨头的业务合作。

直到2014年,马海平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他辞去万达电商COO一职,花了一个月时间潜心调研,发现在教育、金融和医疗领域有着更多的机会。

“这三个行业还没有进行过充分的市场改革,压抑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其中,医疗领域的痛点最多,人们对“就医难”、“看病贵”的呼声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一位姓胡的创伤科医生每天要接待40多名患者,而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希望得到胡医生的电话号码,以便进行诊后咨询。而工作的时候用电话并不方便,胡医生就尝试用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与患者沟通。但这一工具操作起来却非常麻烦,这让马海平看到了机会。

后来,在他与医疗行业内的朋友聊天时得知,在国外医疗体制下,病人从诊室离开只完成了整个看病过程的十分之一。医生在问诊后,还要跟踪病人的用药量,是否有好转,有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医学作为科学的分支,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有可能发生诊断错误的情况,所以,诊后随访是医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合适的诊后随访工具。患者想要再次见到医生,只能到医院挂同一个医生的号,但往往,他的需求只是问几个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却可能为此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排队挂号。”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尚待解决的痛点。

正基于此,2014年7月,马海平创办一呼医生,以诊后随访为切入点,为患者与医生搭建了一个“社交+医疗”的平台。

按照马海平的设想,加入一呼医生后,医生将得到一张二维码名片,每个就诊过的患者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就能够通过微信与医生建立联系,随时在线咨询医生,并线上支付相应的咨询费用。而医生可以利用一呼医生的医生端APP批量管理病人。

马海平很快组建了一个10余人的技术和运营团队,投入到一呼医生APP的研发中。在这期间,他对几百名医生进行访谈调研,听取医生及医疗领域专业人士们的建议,经过3个月的研发,一呼医生APP首版上线。

紧接着,他组建了30多个全职人员和近百名兼职人员的地推团队,让他们在医生空闲的时间一对一上门推广。仅两个月时间,北京地区使用一呼医生的医生人数就突破了1万人。

但互联网医疗不是一门快生意,企业需要资产投入、人员建设,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培育市场。一年以后,在诊后随访基础上,马海平决定瞄准行业的另一个痛点——专家号预约业务,拓展诊前医疗服务市场。这也是一呼医生的第一次战略转型。

专家号“一票难求”是国人看病经常遇到的窘境。彼时,国内社会办医刚刚起步,分级诊疗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人们就医可选择的场所不多,公立医院,尤其是公立三甲醫院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于是,一个景象在循环往复地上演着: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在公立三甲医院的挂号大厅内,人们天不亮就赶来排队,历经几个小时的等待,往往在医院挂号室的灯亮起的十几分钟内,一天的专家号就抢订一空,而大多数排队的人群只能第二天再来“碰碰运气”。

“其实,医生为持专家号的患者诊断完病情后,还有些许碎片时间,我们就利用这一时间,在线提供加号业务,一方面让更多的患者获得问诊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医生的收入。”

于是,不久之后,“一分钟快速预约专家号”服务在一呼医生平台上线,这一项目精准对焦人们就医的痛点和刚需,仅收取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挂号费用,这一做法受到了患者的热烈欢迎。

2015年7月初,一呼医生实现了注册医生数量在10万级上的突破。2016年3月,这一数量刷新为20万级,一呼医生由此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第一阵营。

与此同时,一呼医生也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接连获得经济观察报“花蕾之约40强”企业,中国数字医疗网的“2015年度最具潜力移动医疗APP”,界面新闻和长江商学院的“快公司100强”,亿欧网的“2015年度O2O創新大奖”,动脉网的“互联网医健年度风云榜之最受关注新锐企业榜”,入选多家媒体的“年度十佳移动医疗APP”。

涅槃,新生

只有历经烈火的炙烤,凤凰才能涅槃重生。

2015年,一呼医生订单猛增,同时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在年底举行的公司年会上,马海平春风满面,走上舞台,面向100多名员工道:“感谢同学们的付出,按照当下的增长速度,很快我们也能上CCTV了。”

本是满怀欣喜与期待,没想到一语成谶。

仅仅过了一个春节,大家从老家赶回北京,投入繁忙的工作当中,“那天开会到晚上7点多,正准备吃饭,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赶紧看电视,你们上《焦点访谈》了。”

一股巨大的不安袭来,马海平立即打开电视:央视一套正播放记者在某医院暗访时的成果,一个专门做加号生意的号贩子,使用一呼医生APP挂到了极为紧缺的专家号,再把它以双倍的价钱倒卖给了记者。

在此之前,一个东北女孩儿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已经让网民义愤填膺,如今此次暗访事件,更是将号贩子的恶劣行径昭示于全国观众面前,而一呼医生也连带着遭受了非议。

“你想想看,一个创业公司被《焦点访谈》一整期栏目拿来评论,我的压力有多大?”

马海平认为,一呼医生用互联网思维做挂号预约服务,实质是解决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提升医疗资源的供给率。但这次却被“黄牛党”钻了空子!那个时代,“互联网+医疗”的思维刚刚兴起,它与传统的“体制内”思维交汇碰撞,而媒体和民众对这一新模式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于是,为了给公众、客户、股东和员工一个交代,马海平和团队忙到凌晨两点多,写出一份书面声明,投诸网络。

声明的笔调,真诚又不乏硬朗:

“一呼医生是号贩子的天敌,我们通过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致力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改善医疗服务的供给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早在3月中旬,北京市卫计委出台规范网络预约的《通知》后,一呼医生积极响应,进行了大幅度的版本升级和模式调整,现在我们的各项服务完全符合《通知》要求。希望媒体能更完整更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一呼医生。

一呼医生坚决支持并欢迎央视等媒体报道、监督移动医疗行业。”

痛苦与磨难相互纠缠,投放在创业者必经之路。它们让创业者内心感到彷徨的同时,也迫使其奋力一搏,成功新生。

当晚,声明发布出去后,马海平一直紧绷的心终于放下了,但随之疲惫像潮水般涌出,以至于他开车回家的途中,一个恍惚,与一辆停在马路中间的故障车相撞,“车都撞得不轻,好在人没事”。

之后的一个月里,“号贩子事件”经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一系列“发酵”反应,一大批移动医疗企业迫于舆论压力,暂停或关闭了预约挂号业务,但马海平始终坚持着这一业务方向的正确性。

这个“硬汉”抗住了压力,并公开强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解决‘看病难。我们致力于通过促进多点执业、发展在线咨询和多种医患沟通方式,从根本上让看病更便捷顺畅。”

哪怕风雨如磐,亦初心不改。

于是,“一分钟挂上专家号”依然保留,但马海平和团队快速做了一个战略调整:将平台上还在孕育之中的业务模式投放到一呼医生平台上,也就是说,将多点执业的医生的业余出诊单元从公立医院迁延到民营医院,为那些苦于在公立医院挂不到专家号的患者提供了另一条就医渠道。

这被称为是一呼医生的第二次转型。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到“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要求。

而此次一呼医生的转型,可以说充分地体现了马海平的前瞻力和决断力,使得平台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没过多久,全国各地的患者蜂拥而至,公司服务器当机了好多次,后来又加了带宽和服务器。”这也将公司引向了另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通道。

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就本质而言,一呼医生的做法满足了国内更多患者的需求,让优质医疗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释放。这也让主管部门改变了对一呼医生原有的看法,甚至是予以肯定和鼓励。

这场舆论风暴,迫使很多新兴的移动医疗公司倒闭或转型,但一呼医生这家刚成立一年多的创业公司却成功逆袭,获得新生。马海平的做法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赏,还被国内某知名院校作为案例编入商学院教材。

如果说,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顺应及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海平的一呼医生便是如此。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给社会办医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偏见。随之而来的是大资本大机构纷纷进入这一行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的进步。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带动下,民营医院在数量和诊疗人次上持续增加。有权威机构做过统计,2018年1-5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3.8亿人次,同比提高4.3%。其中,公立医院12.3亿人次,同比提高4.9%;民营医院2.1亿人次,同比提高17.5%。

2018年8月28日,国务院公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的50项重点任务是将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战略列为医院发展的机会和民众得到实惠的关键突破点。与此同时,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医美、体检、全科诊所等纷纷站上医疗健康行业的舞台,大张旗鼓,引吭高歌。

当然,这是行业现状。而在两年以前,当一呼医生“踏”着医疗改革的“前浪”,大规模上线民营医院专家资源时,也曾让一部分用户心存顾虑。

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现象,国内一些民营医院投入大量广告推广,但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不过关,或漫天要价,对患者不诚信,波及整体非公立医疗机构声誉受损。

得知用户有疑虑后,马海平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有哪里没做对!”

紧接着,他和团队做了仔细深入的调研,发现民营医院整体处于粗放式管理与发展阶段,“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简单粗暴,很少有创业者愿意静下心来做这块工作”,由此一来,用户在无法获知机构真正实力的情况下,就不敢轻易做决定。

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这是马海平一贯雷厉风行的性格。

他决定在一呼医生平台上线所有医疗机构的完整信息,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认证和诚信体系,“当然,这些由用户自己评,好与不好,我们平台不做表述。”这一体系的搭建花费了马海平团队两年的时间,随着医疗机构的不断进驻,这项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未来会一直开展下去。”

马海平希望看到的情景是,用户打开一呼医生APP,可以查找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所有的医疗机构信息,而且信息准确无误,并附加完整的评分认证和用户点评。

“我们要做醫疗领域的大众点评,患者去医院之前,先看看点评怎么说。”马海平对记者强调,“饭吃错了,大不了下次不来,但医疗行业不允许有试错的机会。”

这也给平台上的医疗机构传递了一个信息:有人才、有技术、有服务、有口碑,才能深受患者的信赖与欢迎。而那些只做表面文章、不扎扎实实做服务的机构,必将在用户的监督之下,被淘汰出局。

“三级火箭”

在互联网创业圈,盛行着一个三级火箭理论。它是将火箭的制造方法跨行业应用到互联网产品战略中。

在火箭的制造领域,科学家发现,三级火箭是最优选择,级数少了耗能多,级数多了不安全。这一原理被借鉴到互联网领域后,被创业者做了全新的演绎。不少公司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对产品线腾挪布局,最终在业内争得一席之地。最经典的案例就是腾讯。

在腾讯的三级火箭产品阵列中,第一级火箭是QQ,通过免费的聊天工具,腾讯获得了大量用户资源;在QQ“俘获”了国人“芳心”后,腾讯又加码第二级火箭,推出QQ Zone,让很多人开始“爱”上在网络空间写日记、发照片、与朋友分享所见所得,从而提升了QQ软件的社交黏性;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QQ、QQ Zone上时,腾讯又适时推出了第三级火箭网络游戏,从而让流量大量变现。腾讯也因此奠定了国内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地位。

作为“血统纯正的互联网人”,马海平也对这一理论笃信不疑,并将其应用于一呼医生平台的产品搭建中。

记者在马海平的指引下,打开微信小程序,输入一呼医生,一个界面随之跃入眼帘,7*24小时问医生,亦名“问个医生”,这是该平台打造的第一级火箭,瞄准用户需要及时解答的各种疑惑,“操作简单,电话号码一拨即通”。“这些疑惑也是用户最高频的医疗需求”,马海平解释,“全家上下有需要的,一天打十个电话都可以”。

界面显示,该产品人气火爆,上线没几天,已产生了近万人的咨询记录。

“针对‘问个医生,我们邀请了协和医院、北医三院、301医院、儿童医院等知名医院的多点执业的著名专家来提供服务。资源高配,不以成本为导向,而用户每年只需花费不到100元,即可全家老小在全年的任何时间里,享受专家的咨询答复。”

谈到此处,马海平还提到一个词,“超预期”,“让用户觉得这项服务好得过分,舒服极了”。在他的设想下,超预期体验将产生大量的流量需求,医患双方因沟通而产生信赖关系,这也让患者更愿意在平台上寻找更为深入的医疗服务。

研发“问个医生”的想法,源于马海平创业前的一次荒唐的就医经历。

有一天中午吃饭时,一根鱼刺卡到了他的喉咙上,“疼得很,我就跑去医院挂了口腔科。医院人多,我在疼痛中等了大概两小时,轮到我时,医生却将我赶出来,告诉我,‘你应该挂耳鼻喉,鱼刺不归口腔管。”

人生中总有很多无奈的事情,尤其是当患病或有紧急的身体问题要处理时,该怎么办?顺着这个思路出发,马海平理出了一呼医生医疗服务的产品逻辑。

“我们要为患者解决几个核心问题:怎么了?怎么办?去哪个科室?找哪个大夫?诊后注意什么?”

“有了这个清晰的链条,患者不需要冥思苦想,只要享受一站式就医服务即可。”马海平强调,“从告诉患者身体可能哪儿出了毛病、涵盖哪类疾病,到去哪个类型的医院、挂哪个科室,再到就诊后的注意事项、诊后随访,以及针对重疾邀请专家做二次诊断,都能够在一呼医生的平台上完成。”

这就是平台的“第二级火箭”(就医服务)和“第三级火箭”(健康管理闭环)。

在一呼医生官网上,清晰地罗列着“第二、三级火箭”的产品阵列,包括专家预约、全程陪诊、进京就医、远程代问诊、专家二次诊断、海外就医等多项服务。

针对“就医难”“看病贵”的固疾,国家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释放想象力,打造多元化医疗服务场景,培养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医疗消费习惯。

而一呼医生的“三级火箭”产品阵列,通过与医生价值捆绑,以互联网手段,推动搭建非公立医疗机构转诊和分诊模式,满足了更多患者的需求,也提升了医生的收入。

就自身发展而言,该产品阵列不仅扩展了平台服务的覆盖面,也为团队深入医疗服务的细分领域提供了逻辑上的“通路”。

不过,对于一呼医生来说,仅有好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好团队、好渠道、好模式把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用户知晓和认可。

作为中关村资深互联网人,马海平有着非常深厚的行业资源和人脉。“以销售起家”的他,用4年时间培养出一支精明干练、执行力强的BD团队,用他的话说“一个人顶十个人用”。

除此之外,在企业外部的双创环境的助力上,以“打造高新企业成长生态圈服务体系”为愿景,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直在全力为园区企业搭建产品交流的平台,推动企业在产业链上对接、共生,为企业赋能。

2018年8月15日-22日,在园区举办的“科技π空间”专题展览上,一呼医生展示了最新的服务产品“问个医生”。该产品以“拥有自己专属的家庭医生”为理念,深受到场人士的欢迎,该产品讯息也被园区人以各种媒介传播出去,从而推动了产品订单量的增长。在园区的主持对接下,一呼医生还与园区企业冠新软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双方在医疗产业链上的合作充当了沟通的桥梁。

使命与尊严

2016年11月,由“硅谷投资风向标”、知名创投媒体红鲱鱼主办的“2016年全球最具潜力创业公司百强”榜单在硅谷揭晓,一呼医生成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与之同期入选的还有中国互联网打车公司滴滴出行。

当天晚间,马海平登上颁奖的舞台,从红鲱鱼全球主席Alex手中接过奖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评委如此评述,“一呼医生代表了中国最活跃的创新领域的新热点,为解决‘就医难而生,商业模式格外简单和有效,它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概念及中国创造。”

自1995年以来,红鲱鱼就在世界范围内评选科技领域最具潜力的创业公司,其排行榜深受投资界重视。全球知名科技公司Google、YouTube、百度、阿里等也曾获得过它的青睐。

“从体量上说,一呼医生赶不上百度、阿里、滴滴出行,但大家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马海平说。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为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生,这是企业的使命与尊严;同为互联网企业,我们做信息的高效匹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供需双方的效率,这是互联网人最擅长做的事情。”

截至目前,一呼医生已走过4年的时光。这4年里,该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人,7月份统计的月活跃用户近63万人。

“从用户流量上看,我们已经悄悄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悄悄”一词,也体现了马海平心理上的微妙的变化。

此前的他斗志昂扬,以爱说敢言著称。2016年,他在一个创业峰会上发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说,“如果一家移动医疗企业说自己有理想有情怀有未来,却解决不了看病就医的难题,那就是在耍流氓,是在浪费投资人的钱和公众的注意力。”此言一出,立时引得业内争论纷纷。

如今,坐在记者面前的马海平,话语依旧犀利,但锋芒已敛去了不少,更多了份怡然自得。用他的话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创业初期,我一直坚持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法则,几年下来,当我看清了医疗行业的困难和前景后,反而冷静下来,变得更有耐心和信心了。”

马海平说,不论别人质疑与否,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用互联网思维做医疗服务,无怨无悔,一路向前。

当然,在他看来,我国移动医疗行业仍处在比较尴尬的发展阶段,在行业高度行政化的背景下,医疗资源还没有完全地自由流动,使得产业很难形成爆发式增长。“在业内,还有一些企业‘坏分子以移动医疗之名,行融资租赁之实,骗得政策补贴,反而活得更好,电视媒体也曝光了。这些滥竽充数的机构,没有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对真正想做事的企业也是一种嘲讽。”

但是,“行业前景一片光明”,马海平笃定地说。“国家医疗改革这扇门,一经打开,就不会再关上了,也不会止步后退,有可能是缓慢前行。”

“互联网人要有增量思维,满足那些尚未被激发的需求,才能赢。”

十几年前,马海平初來北京时,“整个北京也没有几家民营私立医院,如今一条街上的私立医院比原来整座城的还要多”,这也预示着医疗市场势必将越来越繁荣。

他接着强调,一个健康的市场必须是供略大于求的状态。“以中国台湾为例,当地的万人医患比是万分之三十,到医院看完病,医生会送你到电梯口,接送工把你送到家,因为医院多,竞争太激烈。而大陆的医患比还不到万分之三,就市场而言,我们至少还有十倍的增长空间”。

这也是中国移动医疗创业者的希望所在。

猜你喜欢
医生医疗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最美医生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