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的融合罗立军

2018-12-08 09:49汪家华
西部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养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汪家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要有益于身心,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就能很好地使思政义理入心、扎根生命。高校思政教育要借鉴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整体观、节奏观以及正气观,将思政教育植根于生命的基础之上,培养人的正氣,提升人的境界,促进生命的成长;要从德性修养、健康人格养成的视角,培养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要从中医养生的径路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情理交融、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从而改变高校思政教育脱离生命、流于空谈、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生命;和谐;养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9-0064-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为两个主要的方面:从小而言要有益于身心,从大而言要外化为实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过于强调政治功能、理论教化,漠视个体的独特性,导致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存在脱离生命、流于空谈、效果不佳的问题。而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定位人的位置,强调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和谐,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生命、实现身心交融、提升人生境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二者融合的生命根基、和谐目标以及养生径路逐一展开探讨。

一、融合的根基:生命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追求生命长在,救命重于治病,所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强调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所谓“医者,意也”。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后汉书·郭玉传》)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是相通的。《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也非常重视人现实的生命,强调“未知生,焉知死”和“事死如事生”。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具体来说,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看法有三大特点:

其一,生命整体观。从大的方面而言,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定位人,把生命当作一个整体。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与自然相通相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对人体都有影响,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小的方面来看,生命自身是形神合一,精神与肉体是一个整体,健康是一种身心的和谐交融。正是基于生命整体观,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其二,生命节奏观。生命不同的阶段节奏是不一样的,应该慎以始终,扶老携幼,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中就有关于“男八女七”的生命周期的看法,《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矣。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步态不正,而无子矣。”

其三,生命正气观。中华医药传统文化强调对生命正气的培养,自强不息,提升自身的生命能力,只要自身正气充足,那么任何疾病也不可能侵害人的生命。《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具体的疾病治疗过程中,也强调扶正祛邪,加强人体正气,提升生命能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改变当前仅仅是一种说理教育的状况,就必须正视人的生命,直面思政义理如何入心、如何滋养生命的问题。借鉴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整体观、节奏观以及正气观,就可以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生命的基础之上,培养人的正气,提升人的境界,促进生命的成长,正如孔子对自身生命成长轨迹的夫子自道:“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二、融合的目标:和谐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哲学和谐观念的重要体现。《易经》道阴阳,阴阳交感方有生命不息,所谓生生之谓易。宋代周敦颐 《太极图说》有云:“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曰:“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总体而言,《易经》主要通过构造的象数义理系统,表达了阴阳和谐观念。老子也有“冲气以为和”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道和谐观念。儒家也从人的视角,强调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过犹不及”的人和观念。

从中华文化母体滋养出来的传统中医学,认为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它包括身心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所谓“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集中阐发了此种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必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节奏,天人合一,才能维持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人体自身的阴阳、脏腑、气血的和谐才能有人体小宇宙的健康。和谐层次的高低本身标识了人体正气的强弱。只有正气强,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就会“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华文化的和谐观念也渗透到了中药配伍的思想中,如中药配伍的“七情和合”法就很好地体现了和谐观念。《神农本草经·下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华实,草石果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和谐的目标追求上和传统中医药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不过二者切入和谐的视角不一样。从中医药传统文化而言,主要从生命健康的视角切入,强调保持情志平和、精神调养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從德性修养、健康人格养成的视角,强调保持健康的生命个体对于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形神二者不可分,都同属于一个整全的生命,传统中医药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更加有利于实现身心和谐的目标。

中国传统儒家的德育观念中,就非常重视身体的感受,强调义理愉悦身心、滋养生命的功能。如在《韩诗外传卷二·第五章》中就谈到这样一个故事:

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以上闵子骞前后修养的变化,直接能从“菜色”到“刍豢之色”的身体变化中体现出来,因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真正的为己之学,目的是“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这种学是一种变化气质之学,在这里,“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因此,在追求身心和谐的共同目标中,传统中医药文化突出身体的意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精神的意义。而真正的和谐,需要二者携起手来,在中医药文化的养生中突出养心,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修身改变气质,提升人体的正能量。

三、融合的径路:养生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立足于整全的生命,追求身心的和谐,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是一个二者融合的具体径路问题。事实上,传统儒学在和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的交流渗透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融合径路,即养生。

中国古代的“养”字是一个人赶着四只羊,有爱护和放牧的意思,因此,养生一定是知行合一的,绝不是空谈义理,它可以获得生命的内证体验,提升人的德性;另外,养生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技术,其内容涉及到从日常生活到价值信仰的诸多方面。从生命的整体特性而言,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发展自身的养生技巧过程中,必然要吸纳儒学德性修养和养神养心的许多内容。如晋代养生名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就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与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名医本身就是儒医,自身就是儒家的信徒,如朱丹溪、王珪等。

反之,儒学也必然在修身的过程中,吸纳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智慧,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如孔子“仁者寿”“君子三戒”等观念,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更是以修身为总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在这里,八条目之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但修身是中心、是根本。尽管在这里,儒家追求的修身不完全等同于狭义的养生,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康人格的养成。但是,一方面,对精神的养护无疑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儒学修身不同于今天的德育偏重理论空谈,而是突出了改变身心气质、关怀整体生命的意义。

从养生的具体融合径路出发,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尝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以修身的家公益实践为体,融合经典阅读、国术养生、美学散步三方面的学习内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理交融、身心一体、知行合一。从具体的操作方法来看,经典阅读可以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融合,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配合课程阅读相应的人文经典即可;而国术养生和美学散步可以通过开设两门通用选修课程解决,一门传统养生课,一门儒学诗书礼的体验课。实践教学中以家公益的实践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从自己身边、从当下做起,课程可以通过组织家公益大赛的形式,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养成时时处处修身实践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晋)葛洪.抱朴子内篇[M].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西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许维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神农本草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6]黄帝内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7]史幼波.周子通书 太极图说 讲记[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8](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养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