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介入”的边界问题:论纪录片的真实旨归

2018-12-08 11:15赵佳宝徐爽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平衡纪录片

赵佳宝 徐爽

【摘 要】纪录片将人们的生产活动以及生存环境通过“真实记录”展现在大众面前,纪录片创作中的素材撷取于现实生活,而创作主体的主观元素不论是从局部到整体,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渗入到了纪录片的过程中。随着纪录片朝向多元化发展,纪录片对剧情片的借鉴越来越多,导致纪录片中“真实记录”和“主观介入”这对辩证概念之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过多的“主观介入”会使纪录片失去其“真实”的独特魅力,所以“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之间边界的厘定是对主观介入“度”底线的划定,也是值得创作主体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记录;主观介入;平衡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072-02

关于纪录片第一特性“真实性”,目前在学术界存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照相本性论所提出的纪录片应该完全摒除个人主观思维,充分利用摄影摄像机的影像再现功能,机械式地记录现实场景,追求绝对的客观真实。另一种则是形象本性论提出的纪录片应该具有艺术性,有必要对现实场景进行挑选、概括、凝练,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做到主观元素的“零添加”是不可能的。就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而言“真实记录”和“主观介入”在片中的含量决定了最终的呈现效果,所以厘清两者间的边界,对两者进行合理分配是纪录片创作的关键课题。

一、“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边界厘定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的第一“标签”,它不仅体现在真实素材撷取上,同时体现在拍摄的手法、画面的设计以及后期剪辑等各个方面。由路易·卢米埃尔在1985年创作的《工厂大门》等实验性电影都是接近于“绝对真实”的纪录影片。但所有的真实都是相对的,纪录片作为精神产品,其创作主体的思想和主观选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合理的主观介入是将无数零碎的片段串联到一起的“红线”,并将所有“真实记录”的素材幻化成表达主观意图的资源。

“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在纪录片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首先,“主观介入”使“真实记录”的镜头富有深刻内涵。摄影机的拍摄只是将真实的事物机械式地记录下来,通过创作主体对通过主观意图选择出来的素材进行剪辑,使原本空洞的真实素材具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其次,“真实记录”是“主观介入”的工具。运用“真实记录”镜头是目前国内纪录片创作的主旋律,但对于真实镜头的选择则是创作主体按照其主观思路进行挑选,以达到使“真实记录”的镜头更好为表达主观思想而服务。

从上述对“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两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我们可以体味到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在纪录片中的边界是模糊的。在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第一,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主观元素如何深入的渗透,真实性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核心。第二,由于纪录片的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所以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在提倡“真实记录”的同时也不能排斥“主观介入”所带来的“诗意”风格。第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应该努力维持“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的平衡,既保证呈现客观事实,又能表达主观意图。

二、“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边界模糊倾向

从纪录片的发展进程来看,“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之间的关系随着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共同滋长到逐渐精分也经历着螺旋状的分分合合。为了满足受众及市场多元需求,纪录片围绕着故事片的叙事结构和方法进行了多轮的突破创新,从而出现了过度叙事的“剧情纪录片”,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再现手法的“新型纪录片”出现在熒屏上,由于主观元素介入的底线不断被“僭越”,出现了真人秀和纪录片的杂糅样式“新生态纪录片”,而导致纪录片中“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失衡的诱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理论表意下的失衡倾向

关于纪录片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约翰·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的对弗拉哈迪作品《摩阿拿》评论时提出的,随后将纪录片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中“现实”是区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关键核心要义,而定义中的“创造性处理”涉及到了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介入”,拥有不同思维向度和学识背景的创作者,关于创造性所涉及的主观成分的用度上有着不同的理解。①在这种外延空间宽阔的理论作为基础下,使纪录片创作者对纪录片中“真实记录”与“主观记录”的平衡难以有精准把握。

(二)创作手段导致的失衡倾向

受西方电影符号学的影响,19世纪初我国纪录片研究进入了以文本为中心时代。而在这一时期,艺术表现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创新手段,同时对传统纪录片的“非虚构”概念造成了冲击。例如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很多情境无法遵照“真实记录”原则进行呈现,而采用“历史搬演”的手法则可以避免造成影像断路从而使观众思维按照历史进程流畅观看。这种艺术手法因含有“虚拟”的成分,它的运用超出了纪录片划定的“真实记录”的范围,虽然开拓了纪录片创作的发展空间,但对于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有很大影响。

(三)内容层面导致的失衡倾向

纪录片追求的是将真实的现实场景进行记录和再现,但现实是无数个琐碎的、无序的片段组成的,它们不时地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的说法,人是通过以往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将与自身相关的信息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秩序性的、结构性的生活片段。同样,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若想将支离破碎的现实素材整合起来形成能被观众所接受的作品,需要通过创作者“主观介入”进行运用蒙太奇对现实进行重组。除此之外,包括选题在内的选题、事件挑选等环节都在内容层面影响着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三、“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平衡的调配策略

长久以来对纪录片中“主观介入”与“真实记录”进行辩证讨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纪录片创作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创作的冲动是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纪录片创作目的是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意识形态传播的责任、市场经济要求的商业性以及受众市场要求的娱乐性都是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当中需要思量的。所以创作者应竭尽全力满足时代对纪录片创作的要求,同时,坚持以“真实记录”为核心要义的严肃态度,并对整体的平衡性有适度的掌控。具体策略分为以下三点:

(一)以“真实”+“真诚”为创作理念

将“真实”和“真诚”联系起来作为纪录片创作的出发点,就是要求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出发,必须尊重事件本身,不能直接对现实事件进行改造,也不应该直接灌输事件以外的主观观点,这也是纪录片永恒不变的创作原则。选题作为纪录片的基础,创作者需要在确定创作目的之后,再从五花八门的真实生活素材中选取有意义的、能抓取观众注意的生活细节,并对素材中对象的个性以及深层含义进行提炼。因此“真实记录”仍是作为整个创作的核心,掌控着“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的平衡。

(二)以“主观介入”为艺术创作手法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真实记录”,只能展现事件表象。“主观介入”则可以将片子的主题内涵进行深化,并呈现出来。在运用构图、声音、镜头角度等技巧表现拍摄对象的性格特征或细节时,这些技巧的运用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杜绝摆拍和补录的现象。而对于学术界颇有争议的“搬演”和“再现”手段应尽量贴近“事实”,并严格控制用量和频率,使用艺术技巧进行主观意向表达时,必须将哪些是创作者的主观表达交代清楚,避免干扰观众对现实的认知。

(三)以“事实”作为蒙太奇处理依据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将“碎片”重组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考虑如何起承转合,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以及娱乐性,还要借鉴剧情片中平行和并行的叙事结构,以及悬念设置、节奏变换等叙事技巧,将零碎的真实片段组成有序的叙事作品。蒙太奇在整合素材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叙事更加生动流畅,创作中会使用联想、象征、对比等蒙太奇技巧。但所有重组时所使用的技巧都要尊重事实,杜绝断章取义现象,绝对不能表现与事实相悖的臆想。

四、结语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依据,尊重事实是纪录片的创作法则。“主观介入”使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了纪录片新的生命力和深刻内涵。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影视艺术技术的不断创新,虽然在这个更加包容的理论框架下和外延更广阔的创作环境中,紀录片的创作摆脱了原本“无主观”原则沉重的包袱,但纪录片中“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之间的平衡点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掌控。只有协调处理好“真实记录”与“主观介入”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贴近艺术美学最高意义的真实。

注释:

①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参考文献:

[1]樊迪,王志龙.当代生活纪录片创作的主客观边界探析[J].东南传播,2014(04):96-98.

[2]陶虹.浅谈纪录片的真实自然与主观介入[J].视听界,1998(05):20-21.

[3]张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观性问题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4(10):94.

[4]陶涛,张德宏.虚拟真实 ·主观真实 ·质朴真实——论纪录片真实的三个层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5):156-158.

[5]连颖.作为一种风格的“真实”——以纪录片为中心对艺术真实的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12(01):214-218.

[6]王晓红.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J].青年记者,2015(36):71-72.

[7]赵灵芝,程静波,王锡金.无解说词纪录片编导的主观介入分析——以《英和白》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刊),2015(12):199.

[8]朱睿然.纪录片的主观纪实手法[J].当代文坛,2009(08):21.

猜你喜欢
平衡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