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2018-12-08 11:15杜耀中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传统元素公共艺术

杜耀中

【摘 要】城市公共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介入城市文化建设。然而一些缺乏自身特色的设计作品,背离了公共艺术参与城市文化构建的主旨。只有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梳理与再现的公共艺术作品,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社会公用价值。传统艺术元素蕴含优秀的审美方式与价值体现,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设计制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将更为社会和民众接受与喜爱。

【关键词】公共艺术;传统元素;民族艺术再现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21-02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传统美术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美术创作不断突破其旧有的藩篱,与时代发展的音律相应和。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应运而生,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介入城市建设,参与塑造人文精神,营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缺乏自身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背离了城市文化构建的主旨,没有充分发挥其固有的文化作用。本文结合笔者2009-2016年为洛阳正骨医院、洛阳隋唐遗址公园等开展城市内公共艺术设计制作的具体案例,尝试从文化特质、传统技法、传统技艺、传统艺术形象等四个方面,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如何借助传统元素进行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展现城市公共艺术独有的魅力。

一、结合文化特质——以创作洛阳正骨医院《大医精诚、世代正骨》壁画为例

城市公共艺术“是从城市空间的不同性质描述了对应的符号内涵,表明空間的性质与符号的性质的对应性”[1]。公共环境作为一个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形象舞台,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时代气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共艺术设计角度考虑,只有注重并展现设计主体的文化特质及蕴含其中的丰富人文理念,且个性鲜明,方能达到优化公共环境、展现艺术、彰显价值、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目的。2014年,笔者在为洛阳正骨医院创作《大医精诚、世代正骨》壁画时,尝试从该医院的文化特质出发,结合其200余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开展创作。下图为2014年洛阳正骨医院建院60周年院庆时,笔者为医院设计的壁画。

结合洛阳正骨医院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正骨的文化特质,笔者在为《大医精诚》设计方案时,首先采用了诸多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河图洛书、五行八卦、星宿祥云等等。其中洛书河图是洛阳独有的文化符号。《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代表的文化内涵是河洛文明的滥觞、中华文化的源头。其次,用多组绘画的形式把郭氏家族正骨医术从普通农家医坊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现代医院的历史逐一展现出来。最后,按照院方的要求,把医院先后被国务院、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获得世界卫生组织JCI认证等内容以图文形式展现出来。因其鲜明的文化特质设计,《大医精诚》作品最终得到院方的高度认可。

二、注重传统美术技法——以创作洛阳中国国花园导游图为例

“公共艺术只有针对……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才可能真正实现表达的有效性。”[2]要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公共艺术必须依据特定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氛围,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合理运用传统美术技法,使其与当代公共艺术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新拓展。

下图为2014年笔者结合中国传统美术技法,为洛阳中国国花园设计了一幅丰富多彩且鲜明的导游图长卷。

《中国国花园导览全图》的创作采用传统的中国画山水技法,把国花园中的小景、广场、假山、湖泊以及牡丹种植区域等全部绘入卷中。亭台楼阁与水榭的配置,众多树种与花卉的穿插,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中国画和西画完全忠实表现物象的技法不同,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图画中的牡丹形态颜色不可能太写实逼真,又要使牡丹姹紫嫣红、雍容华贵的高雅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为取得作品色彩整体协调的良好效果,用“变色”手法,依据整体色调的需要,适当改变了自然物象的真实色彩。有的地方略施淡彩,突出墨色变化,对墨色起到辅助作用;有的地方则在淡彩的基础上再着以重彩,以突出绚丽夺目、厚重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画面运用了冷暖颜色,显得生动、明快而富有活力。整体完成之后,再用印章的形式设计出标识系统,充分体现中国画元素在导游图中的装饰作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国花园导览全图》采用传统美术技法设计制作,在吸引了中外游客目光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游园赏花兴致。基于中国传统美术技法设计创作的《中国国花园导览全图》得到了高度认可。

三、融入传统艺术形象——以《虎娃闹春》《福、禄、寿贺新春》作品创作为例

皮影、虎枕、泥娃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审美情趣的艺术体现,其中蕴含的喜庆元素、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形式美感为人们喜闻乐见。下面两图是2010、2011年春节期间笔者设计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虎娃闹春”和“福、禄、寿贺新春”。两件作品都融入了虎娃等中国传统形象元素。

2010年设计制作的“虎娃闹春”作品使用塑料泡沫为基本材料,中国传统艺术形象“虎”与“娃娃”共同在大鼓上翻腾跳跃,展现出“虎娃闹春”的喜庆气氛。作品在春节期间摆放在洛阳火车站站前广场,与环境紧密结合,营造了和谐欢庆的节日气氛。

2011年春节创作设计的《福、禄、寿贺新春》作品,也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形象为作品核心元素,周边摆放绘有仙女图形的屏风,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春节期间放置于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参与营造了春节欢庆的城市广场氛围。

虽然有观点认为标榜和颠覆是艺术语境的热门话语,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这一思想主导下设计的作品往往不能为出资方和民众所接受。结合几年来的创作实践,笔者渐渐体悟到,“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是在公共场所,就公共艺术的内涵而言,“公共艺术”还应体现在被大众所共同接受的艺术价值上。“公共艺术含括所有在城市空间中具有明显艺术特质的各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设置在室外的公共空间,偶尔会出现在较为隐秘的角落,但一定可供民众自由观赏,且容易接近的艺术作品。”[3]作为城市内雕塑、壁画和城市空间中的物化艺术形态,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文化精神催生剂。要得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必须摒弃千篇一律和“拿来主义”,将“公共艺术”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在促进“公共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另外,从市场角度讲,城市公共艺术一般是由政府与出资方决定它产生的可能性。政府与出资方所看重的是作品存在的价值与审美功能,艺术家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不能摆脱遵循大众审美的原则。只有融汇传统艺术元素制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贴近百姓生活,才能得到市场和民众的接受与喜爱。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5.

[2]田根胜,黄忠顺.城市文化评论 第10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33.

[3]法国亦西文化编.法国公共艺术 前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传统元素公共艺术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托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现实构建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