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12-08 11:15李全星杨敏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高职高专

李全星 杨敏

【摘 要】现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同率很低,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开展课改,以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学校层次和职业特色,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答疑、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文素质;大学语文;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3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文件表明,职业教育应以培养素质高、技能突出的人才为目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①,相应地,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前者教人成才,后者教人成人,二者均不可偏废。倘若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只注重专业教育,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和谐发展的人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具备独立精神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是教育领域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1]。虽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但是整个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同率很低,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其中“文化”、“修养”和“行动”即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可见今人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大学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为根本的。为扭转现今高职高专教育的不利局面,各高职高专学校积极开展课改,其中包括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毕节医专”)。毕节医专已开展的课改项目有思想品德与法律修养课程组进行的“三段式”教学和大学语文课程组进行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以下,笔者将以毕节医专为例,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组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2]4612007年,该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不久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为知识点明确而比较适合于理科类课程的教学,“而在文科类课程中,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50,因此在文科类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尚待各位同仁共同探索。但是由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互助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在学生课前自学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以讨论为主,从而在师生、生生之间建构一个“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的平台,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人文知识的有效内化,进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和自觉的人文行为,因此非常适合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学是以文学作品的解读为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哪位教师单纯地讲解语言文学知识,他们都是透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引导学生去欣赏作品背后的内容,去揭示文本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精神,展示作者身上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这种让学生揭示和掌握语文背后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3]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厚重文化精神”、“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等教育,仅凭教师讲解无法有效植入,而必须依靠学生的深度阅读和行为实践来培養,如上所述,以课堂讨论为主、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为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恰好为培养学生这些人文素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针对学校层次和职业特色,毕节医专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答疑、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如果将一次课90分钟计作单位“1”的话,构成该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分别为0.1、0.5、0.2、0.2,即该课堂在答疑的基础上,以讨论交流为主,同时通过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拓展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应地,我们将学生分成一个一个讨论小组,每组4-6人,以利于学生课堂讨论和共同完成学习成果。

一、课堂答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前自学和课堂内化两部分构成,其中“课堂内化”包括课堂答疑、讨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四个环节。由于“课堂答疑”环节是在学生课前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以下就从课前自学和课堂答疑两方面对翻转课堂的实施分别加以说明。

(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如上所述,文科类课程知识点不甚明确,导致学生自学难度较大,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此处“问题”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问题,例如课文中有关字词的理解;二是体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问题,包括文、史、哲方面的基础知识、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文章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等。为便于学生课前自学,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为知识类和理解类两类,前者要求学生在课前个人独立完成,后者则让他们在课前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具体内容见下表:

通常情况下,任课教师会在一周前将某课的学习任务发布在云班课、班级QQ群等平台中。学生可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自学完成个人完成部分;通过微课助学和同学间的合作互学完成“学习任务”中合作完成部分,并将两项学习结果都发布在平台上。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以及该学习方式的反复强化,学生逐渐懂得了资料查询的方法和大学语文各种类型课文的一般学法,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因而一定程度上讲,大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又是他们人生全面学习的起点。教师则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发言”了解其学习情况,做出相应评价。

(二)课堂答疑,为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扫清障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学生课前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同时其本身即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前自学中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则通过QQ群、云班课等平台加以收集,并从知识类和理解类两方面对它们进行归类,其中属于个别现象的,教师当即予以解答,属于普遍现象的,可安排在课堂上进行答疑和讨论。这里的“各种问题”包括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包括自学教材时产生的其他问题。对于“各种问题”中较为普遍性的知识类问题,教师即在课堂答疑环节予以解答;理解类问题,则留待“讨论交流”环节予以解决。如上所述,知识类问题包括写作背景、作家及其作品、课文有关生字新词等,教师通过对写作背景、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讲解,就能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一个具体的语境,例如在讲授《移居》(其一)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关于陶渊明创作风格的疑问,教师就会联系魏晋文人、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来讲解,帮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把握陶渊明及其创作风格,这对学生理解和鉴赏本作品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其中生字新词的讲解,为学生理解作品扫清了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总之,教师通过课堂答疑,为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扫清各种障碍,为接下来在分析和鉴赏作品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创造条件;同时,便于学生精力集中、有的放矢地听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讨论交流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观点、标准和态度等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要把各种关系、观点、标准和态度等等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东西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把外在的刺激和内部要素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新东西。”[3]178可见,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外在的刺激和内部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一“转化”——内化,也是不断产生矛盾问题和文化冲突的过程,可见在大学课堂上仅凭教师说教式的讲授显然是不够的。但是今天的大学课堂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以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广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教育成果的落实对象和最终体现者,也是教育互动关系的一方,人文素质教育绝对不是被动填鸭式的教育,如果单纯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去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在表面的知识层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无法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层目的”[3]233。这一教学模式其实与大学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大学从根本而言,乃是大学师生共享的文化的、心灵和智慧的生活的地方……缺少了师生共同的心智生活,缺少了师生之间直接的心灵晤对,大学就成了智力训练的工场,就成了没有灵魂的教育机器。”[4]即从根本上讲,大学课堂应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他们交流思想、共享智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基于学生课前的学习和任课教师对学情的把握,翻转课堂通过讨论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平等互动中,结合自身知识基础、人生阅历,将“各种关系、观点、标准和态度等等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东西”。

在大学语文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中了,我们将讨论交流的问题安排在课前学习任务第二部分——合作完成部分,交由学生课前思考、课堂集体讨论。那些需“讨论交流的问题”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或分歧较大,以及对学生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等方面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供师生共同探讨。为了将讨论教学落到实处,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1.精心设计讨论话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研室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出各篇课文的课前学习任务,并在学生上课一周前发布。2.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只有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理解、信任的状态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进行自我剖析,推心置腹地与人交流,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给予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之师、人生之友,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3.对学生发言,教师应持开放的态度,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即不管学生言论是否合乎“正统”,在不违背政治原则的前提下,教师都应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训斥。这样,学生才敢于袒露自己的心扉,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平等沟通的平台,有效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4.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打断、不评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袒露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在学生发言期间不打断、不评论,待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再综述各方观点,然后理性分析,评价得失,匡正谬误,有效引导。5.结合语境,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我们在引导学生时主要抓住兩个语境,一是历史语境,二是现实语境。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有其产生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倘若能将文本和历史语境关联起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效果就会更佳,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定会大大增强。例如在讨论《饮马长城窟行》的主题时,在我们向学生简介当时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后,学生就能很快概括出本诗的主题:一是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繁重徭役和兵役的血泪控诉;二是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至真至纯的爱情。学生还结合“现实语境”——当今社会——来谈男女婚姻和爱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现实语境”,指的是当今社会文化、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专业等。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广,虽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成为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文化,但是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理想,崇尚奢靡排斥节俭,大谈索取不讲奉献之风渐渐盛行,甚至出现部分国民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不良现象。语文历来承担着社会教化的重任,《论语·阳货》中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当今社会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除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对于当今流行歌曲、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不回避,积极面对和引导,特别是诸如“告别革命”、“拒绝壮烈”、“渴求堕落”、“躲避崇高”等非主流文化价值观,还会给予理性的批判,以此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德是医生之魂,因此在讲解《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时,教师除了介绍孔子重“仁”和“义”而又不否定“利”的基本观点之外,还会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和学生医学专业,告诫医学生以后行医不可收取病人及其家属红包等不义之财,学生听罢欣然接受,这种引导对这些未来从医者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非常重要。

由于受到个人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人生阅历所限,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对一些人文知识只是一知半解,这些人文知识尚不能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品格,但是经过讨论交流,特别是经过教师的理性分析、评价、有效引导,以及学生本人的认知、情感体验,这些人文知识就能转化成学生内在的人文素质,外显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三、拓展延伸

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由于受篇幅的限制,無论如何完备,也不免挂一漏万,因此任课教师应在分析教材选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延伸,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所学人文知识的内化。依据拓展延伸的时空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本环节分为两类:一是课内拓展延伸,一是课外拓展延伸。所谓“课内拓展延伸”,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相关学习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移居》时,教师即安排了课内拓展阅读的任务,其内容如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通过这一拓展阅读和讨论,学生对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华特·B·科勒斯涅克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师不应将语文教育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中去,让学生在那里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课外延伸主要以课后作业方式出现,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形式有阅读、写作、观影;或者让学生自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朗诵、辩论、演讲等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垓下之围》的学习中,教师们就向学生推荐两部作品:一是阅读文本——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让学生全面把握项羽形象;二是欣赏京剧《霸王别姬》,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对比,感受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的差异。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考核呢?对于课外作业类,我们利用蓝墨云班课进行跟踪和考核,主要做法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将自己阅读和观影的体会和习作发至云班课中,教师定期检查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计分。对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类的,依据学生参赛或获奖资料,我们在学生学科平时表现分上予以奖励。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会出现,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最新技术,努力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当中来。

四、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不断探索,目前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不能离开人文性而存在;同样,离开工具性,人文性将无所依附。”[5]其中的“工具性”,主要是就大学语文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作用而言的。可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鲜明、有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语文能力训练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提升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将能大大有利于本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语文活动,在我们的大学语文翻转课堂中与成果展示相融合,合称为“能力训练和成果展示”。其中“能力训练”,在此不必赘述;“成果展示”,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本教学环节分为三步,首先由小组共同确定成果展示的形式,其次由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学习成果,最后小组推举代表或全体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自主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各方面知识再认知、再创造,使之真正成为自己内在的品质。在教学中,学生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了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写作等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鲁迅《风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他们对作品中人物,如七斤的懦弱、七斤嫂的泼辣凶悍和争强好强、赵七爷的阴险和装腔作势、九斤老太的守旧复古等产生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从中体悟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基本态度。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大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享文化、心灵和思想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人文知识的有效内化,转化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养成自觉的人文行为。众所周知,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只不过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若要充分发挥它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和谐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我们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讨,例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评估机制等。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处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的不良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观,高职高专院校也将真正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

注释:

①石亚军、赵伶俐著《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第14页解释为:“人文素质指人类种族和个体在一定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关于文、史、哲、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质的总和。”

参考文献:

[1]胡解旺.从大到强,职业教育如何走[N].光明日报,2017-6-19(11).

[2]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2114(4).

[3]石亚军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8.

[4]王文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报,2010,20(6):124-128.

[5]徐中玉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前言).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语文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