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广场舞引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2018-12-08 11:15叶玲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广场校本应用型

叶玲

【摘 要】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立足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优势,拓展和丰富相关校本课程,这是一个重要发展问题。本文着眼于广场舞的艺术功能,通过对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开设现状与发展要求进行分析,从广场舞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入手,结合新时期国家社会战略发展规划、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以及地方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要求,对广场舞引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

【关键词】广场舞;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146-02

一、广场舞的定义及艺术特征

(一)广场舞的定义。广场舞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形式,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广场舞的内涵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当下流行的广场舞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兼具艺术性与体育性的舞蹈形式,是适合广大群众普遍参与的形式开放简单,能在广场上开展的、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广场舞的艺术特征。从舞蹈的艺术性方面来看,广场舞与其他舞蹈形式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

第一,动作性和参与性。广场舞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舞蹈形式其动作大多源于生活中最自然的动作和姿态,通过提炼和概括,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展现,赋予生活以美感,起到提升生活的艺术价值的功能,这也是广场舞在群众性、参与性上能够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独树一帜,并从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第二,自娱性和抒情性。舞蹈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形式,广场舞也具有这一特点,它的形成必定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因素,通过动作的表达,并结合音乐的情感推动,使广场舞成为了人民群众自娱自乐、宣泄情感的途径和手段。

第三,节奏性和趣味性。广场舞是集体项目,节奏性是舞蹈美感和舞蹈秩序的重要保证,趣味性是拓展和保持广场舞蹈人群规模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音乐来担当这种调节的作用。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本就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场舞也是如此,需要借助音乐强大的亲和力和震撼力使广场舞的节奏性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现。

第四,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国各地民间文化丰富多样,运用民间音乐舞蹈形式改编的广场舞作品层出不穷,这类广场舞作品也更容易在当地人民群众中进行推广和传播,成为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积极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也在新的时代中不断进行着革新和发展,舞蹈种类的多元化也促进了广场舞作品种类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二、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在国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逐渐在发展中明晰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地方高校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一)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地方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是为适应本地社会及学校舞蹈教育而设立的,属于实用性舞蹈中的教育舞蹈。地方高校开设的舞蹈专业是对专业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一个有效补充,能更好的将舞蹈教育推向社会大众,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要本着谨慎科学的态度,树立精品的意识,既保证专业教学内容有着适应学生水平的难易度,又要考虑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确保教学评价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

第二,实用性原则。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要充分考虑到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长遠规划,使课程内容贴近实际、与时俱进。地方高校的舞蹈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艺术类专业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通过业余舞蹈训练和普通高考进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进行学习的。相较于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方面有普遍存在劣势。因此,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原则,对课程内容在难易程度、训练强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选取。

第三,地域性原则。舞蹈专业传统的专业必修课程专注于传授给学生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且多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专业课程源于传统的艺术类专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相较而言这类课程不太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也不太大。作为校本课程,其区别于其他必修课程的重要一环就是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为取向,采取以学生发展需要或者以社会问题为定位的课程组织形式,能够把课程与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相关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兴趣、能力、需要等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在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应做到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切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能将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进而真正内化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

(二)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现状。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在校本课程的设置和拓展上也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研究,特别是针对本地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相关教材的开发是目前各地方高校在舞蹈专业校本课程实施中比较常用和研究较为普遍的方向,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属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有效补充,对地方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场舞作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群众文化发展得最为火热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它的普及性促使社会对广场舞蹈教学及编创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广场舞进行推广、传播,并对广场舞的传承和发展进行规划和思考,这就为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拓宽了方向。因此,思考如何把广场舞纳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规划和发展上来,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广场舞引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可行性

(一)舞蹈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的要求。综观广场舞的产生、发展、特点,皆符合舞蹈的相关艺术特征,作为培养面向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层次舞蹈人才的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除遵循科学性、专业性原则外,还应根据专业生源特点和专业程度进行合理设置。广场舞中舞种覆盖面广、基本风格明显的特点使得众多舞蹈种类在广场舞的推广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期国家社会战略发展规划的要求。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中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工程,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针对生活行为方式,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广场舞作为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运动形式,除了起到健身、美体、健脑、健心的功效之外,还能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作用和价值与“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十分契合。广场舞的推广和发展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舞蹈的高等教育相较其他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舞蹈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推进,从艺术类专业院校扩展到各级各类综合性高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舞蹈高等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也进一步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社会对于不同层次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细化,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一型、精英型拓展到复合型、应用型。

(四)广场舞在地方高校舞蹈专业校本课程中开展的意义。第一,题材丰富、兼容并蓄,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广场舞在其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吸收和结合流传区域中的不同文化风格,使广场舞呈现出多元兼容的特点。广场舞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建设,地方高校能够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将地方民间舞元素吸收进入广场舞教材,一方面对于地方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广场舞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元的广场舞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的专业种类和专业知识,拓展专业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条件简单、易于开展,使课程的推广和拓展成为可能。广场舞所需要的场地和设施比较简单,不受人数多少的限制,机动性较强,它的开展具有空间开放性的特点,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广场舞课程的推进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硬件条件要求不高,能适应不同条件的地方高校进行推广和发展。

第三,锻炼价值明显,对专业训练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广场舞具有较好的运动训练价值,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广场舞不仅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够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素质。

第四,具有地方特色,能体现地方高校办学的特色与创新。对广场舞进行舞蹈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调动师生专业教学和训练的热情,更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进行广场舞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民间舞蹈文化。

四、结语

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舞蹈形式,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具有积极而良好的发展前景。地方高校在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向上结合自身条件、把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将广场舞作为教学内容,引入地方高校舞蹈专业的校本课程中,既是由广场舞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由地方高校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向应用型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是一项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地方高校课程改革建设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斌华.校本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吴迪.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城市广场舞发展引导研究[J].华东政法大學,2016.

猜你喜欢
广场校本应用型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广场上玩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