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时间词“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与句法特征对比研究

2018-12-08 11:15徐姗姗余方敏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徐姗姗 余方敏

【摘 要】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比研究汉英“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的异同。研究发现:1)“前/ago/before”同于“时段+前/ago/before”,异于“时点+前”和“before+时点”;2)“前/ago/before”能充当时间状语;3)句法位置存在异同,“时段+前/ago”可在句首、句中或句末,而“时点+前”少在句末,“before+时点”多在句末。

【关键词】前/ago/before;组配模式;句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19-03

一、引言

时间是永恒的,不会因其他事物而改变,但是,表达时间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如: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目前学者对汉语“前”指示时间的研究较为成熟,涵盖面较广。“前/后”在指示时间时会受到认知机制、句法、语义等不同方面的影响(蔡淑美2012;刘宏川2010),而且也存在两种隐喻模式,即“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唐美华2015)。学者对“ago/before”也有研究,从词性的角度研究发现“ago”已不具备祖先词的含义及用法(周开鑫1992),英语介词“before”具有多义性,其语义有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在……前”基本符合“before”的“静态临近”的意象图式(王莹2017),但是“ago/before”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使用不恰当的或错误的情况,没有明确理解它们在表示时间上的正确含义(高跃琪1978)。然而,已有研究依旧存在尚未深入的内容:首先,“前”在指示时间时除了“Tn+前”模式,是否有其他组合模式,如:“前+时点/时段”,以及这些模式的句法特征是什么;其次,“前”和“ago/before”之间的对比研究也较为不成熟,例如,高跃琪(1978)只是简单地对比了“in/ago/after/before”在表示时间时的一般用法,并未从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的角度研究。本文基于CCL和BNC语料库,从时间认知的角度,采用统计法和共时比较法,研究对比“前”和“ago/before”的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探究两者在具体语境中的共性及个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汉英词汇“前/ago/before”指示时间的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从而有利于教学中这三个词的正确使用。

二、“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

(一)汉语时间词“前”的组配模式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前”属于方位词,有六个义项,其中第四个义项是指示过去的时候,较早的时间。据CCL语料库可知,“前”在指示时间时有两种不同的组配模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会借助“之/以”:

模式一:前+时段,如:

(1)a.做宰相的人,前十年还在穷乡茅檐下读书。

b.在当代,特别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以上两个例句都符合“前+时段”模式,而且无论是确切的还是大概的时间段,都可以加在“前”的后面。

模式二:时段/时点+前,如:

(2)a.二十五年前,十九岁的桑妮亚是个热情奔放的拉丁美女。

b.结果发现一二十年前处于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技术都已变得过时。

c.英国牛津大学的皮尼斯认为,英国的社会教育萌芽于1860年前。

d.来自弗吉尼亚州各地的学生将在下个星期一之前提交他们的答案。

前两个例句符合“时段+前”模式,而且不管是确数还是约数都可以加在“前”之前;后两个例句符合“时点+前”模式,而且这个时点包括秒分时、星期、年份等不同范围的词。

(二)英语“ago/before”的组配模式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中,“ago”只能作为副词,与时间词构成短语时,是以现在的某个时间作为参照点,表示从现在回到过去的时间。“before”有连词、介词和副词三种词性,在表示时间的时候是介词和副词词性,意为“在……以前/以前”。基于BNC语料库,可知“ago/before”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时段+ago,如:

(3)a.who lost an arm in a car crash eight years ago.

b.The glass was broken five minutes ago by Tom.

模式二:时段+before,如:

(4)a.Hugh arrived just five minutes before the ceremony.

b.She was in Paris last week and in Rome the week before.

模式三:before+时点,如:

(5)a.We set out to win the two races at Haydock which came before today.

b.He said agreement would have to be reached before 2100.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不同的组配模式,将上述的组配模式概括为表1(“√”表示存在这种模式,“x”表示不存在这种模式):

由表1可知,“前/ago/before”的模式从时间词位置的角度可分为前置式和后置式,前置式即時间词在时点或时段之前,后置式即时间词在时点或时段之后。“前/before”既有前置式的组配模式,也有后置式的组配模式,而“ago”只有后置式的组配模式;其次,“前”的组配模式最多,“ago”的组配模式最少;第三,前置式的组配模式只有两种,而后置式的组配模式有四种。

三、句法特征

(一)句法功能

基于CCL和BNC语料库发现,“前”和“ago/before”与时间词组配时的句法功能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首先,彭家法(2009)认为句子成分或谓语成分中的修饰语包含副词性附加语和状语性附加语。汉英词汇“前/ago/before”,在与表示时间的词搭配时,都可以作为修饰语修饰句子,组成的时间副词都可以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如:

(6)a.在20世纪前半叶。(前+时段)

b.六书说毕竟是一两千年前古人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时段+前)

c.要求答案至少在此问题发布的一周内的最后一天之前交上。(时点+前)

(7)a.The glass was broken five minutes ago by Tom.(时段+ago)

b.It will not report before 1995.(before+时点)

c.They clinched the deal six minutes before the deadline.(时段+before)

其次,汉英词汇“前/ago/before”也存在差异,“前”的三种模式都可以作定语修饰句中的成分,而“ago/before”与表示时间的词组合则没有这一用法。如:

(8)a.这是前三天的工作了。(前+时段)

b.那已经是三天前的事情了。(时段+前)

c.我记得那是星期一之前的事情。(时点+前)

(二)句法位置

英汉词汇“前/ago/before”在句法功能上有共性,三者的共性以及个性在句法位置上也有体现。根据BNC和CCL语料库以及百度等多方面查究发现,“前/ago/before”在句中的位置灵活多变。

第一,“前+时段”和“时段+前”这两个结构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有时候也会出现在句末,只是使用频率不高。而“时点+前”这一结构在句中的位置有限制,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如:

(9)a.前十年他们(东印度公司)没有付任何的利息。(句首)

b.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句中)

c.百分之九十的经血量集中在前三天。(句末)

(10)a.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还在游牧时代,无资本也无工业。(句首)

b.患者于三天前即感全身不适,似感冒,但无咳嗽。(句中)

c.也就是说甘道夫十月三号的时候来过这里,大约是三天前。(句末)

(11)a.1980年以前,规定中心城市的规模必须在5万人以上。(句首)

b.我得赶在两点钟前回到营房,因为我们要操练一整天。(句中)

由以上例句可以得出,汉语“前”与时间词组配构成时间副词在句中作状语时,其位置主要在句首和句中。将时间词置于句末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作表语。当时间副词置于句首时,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个时间词,而且置于句首对整个句子起到了限定的作用,表示的是整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即该时间词所限定的范围较宽。但是将时间副词置于句中就没有强调的作用,而且此处的时间词所指向的往往是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所以限定的范围就变小了。所以,将时间副词置于句首和句末属于特殊用法,而将其置于句中属于常规用法。

第二,“时段+ago”这一模式在句中的位置也是相对灵活的,句首、句中和句末都可以,只是通常都会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如:

(12)a.Three days ago I was in Darrowby. (句首)

b.I paid the earth three days ago to have a facial...(句中)

c.He only got back three days ago.(句末)

例(12a)中的“时段+ago”这一模式的时间词作状语放在句首时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放在句中和句末没有这个功能。

第三,“before+时点”多放在句末;“时段+before”则在句首、句中以及句末均可,在句首或句中时,“before”后面往往会接上一个从句或词组。如:

(13)a.You can get Liam out before two oclock.(句末)

(14)a.Three days before you go away.(句首)

b.This is three days before the explosion.(句中)

c.He said that he had seen her two days before.(句末)

例(14a)和(14b)中的时间词放在句首和句中的原因和“ago”一样,都是为了强调这个时间段,而例(13)中的时间词放在句末和例(14c)句末的时间词没有这种作用,仅仅是来表示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这两句话的重点则是在句子前面的动作,而时间状语仅仅是对句子的主体部分有一个解释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上述组配模式的不同句法位置可概括为表2(“√”表示多存在于该句法位置,“x”表示少存在于该句法位置):

由表2可知,“前+时段”、“时段+前”、“时段+ago”以及“时段+before”这四种组配模式多存在于句首、句中和句末,而“before+時点”模式则多存在于句末,“时点+前”多存在于句首和句中,从而得知,与“时段”组合的模式的句法位置比“时点”更灵活;其次,从语言类型看,汉语词汇“前”的组配模式在句中的位置相比较而言比英语词汇“before/ago”更灵活。

四、结语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语料,对比研究汉英词汇“前”和“ago/before”在指示时间时的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研究发现:第一,汉语“前”在表示时间时共有三种不同的组配模式:“前+时段”、“时段+前”和“点+前”;英语“ago/before”在表示时间时也有三种模式:“时段+ago”、“before+时点”和“before+时段”,这六种组配模式可分为前置式和后置式,后置式的模式种类比前置式多;第二,汉英词汇“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在句中都有作时间状语的句法功能,但是“前”可在句中作定语,而“ago/before”不能;第三,句法位置有同也有异,“前+时段”、“时段+前”、“时段+ago”以及“before+时段”这四种模式的句法位置是很灵活的,即句首、句中、句末都可以,而“时点+前”和“before+时点”这两种模式则受到了限制,前者多置于句首和句中,而后者是多置于句末。汉英词汇“前/ago/before”在句法位置上存在差异和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有关。英语是形态型语言,语序较为灵活,通常开门见山,习惯将最着重强调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然后再把次要或附带信息逐条补述,逐步交代,這显示出左端重心的句式。如: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语序主要取决于语义搭配,即人们的思维顺序决定语块的先后顺序,先交代清楚外围的环境与衬托,再点明话语的中心信息,因此汉语句式被比喻成头大尾小的雄狮子。按照正常的语序,时间副词作状语一般是放在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想要强调时间副词就可以放在句首,而放在句末一般是作表语,对主语进行补充说明。例如,“发生那件事情的时间是三天前”中的“三天前”就是对句子的主要部分加以说明,使句意表达更清晰。总之,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决定了“前/ago/before”三者在组配模式和句法功能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英汉词汇“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整理分析其句法特征,既有助于正确理解“前”和“ago/before”在表示时间时的含义,也有助于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这些词。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语料库中关于英汉词汇“前/ago/before”指示时间的例句数量众多,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无法对其一一研究,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而这样可能导致研究数据不够完整。其次,对于三者在句法特征上的异同及其缘由,本研究只是做了一个浅析,至于其深层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CCL语料库.

[2]https://corpus.byu.edu/bnc/ BNC语料库.

[3]蔡淑美.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J].北京:当代语言学,2012(2).

[4]刘宏川,侯英.“时间词Tn+前/后”结构研究[J].山东:现代语文,2010(1).

[5]唐美华.汉语“前/后”时间隐喻模式的认知研究[J].安徽: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5(1)

[6]周开鑫.Ago的词性及用法别议——与《ago的词性刍议》作者商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7]王莹.英汉介词“before/在……前”的意象图式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7(10).

[8]高跃琪.in,ago,after和before在表达时间关系上的基本用法[J].天津教育,1978.

[9]彭家法.附加语句法语义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