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三元理论解析《永别了,武器》中的爱情模式

2018-12-08 11:15乐妍鹭李凤萍
戏剧之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战争

乐妍鹭 李凤萍

【摘 要】海明威是世界文坛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他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波折紧密交织在一起。本文依据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四种爱情模式,即迷恋、浪漫之爱、伴侣之爱以及完美之爱。

【关键词】爱情三元论;战争;爱情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22-03

海明威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开创了平淡朴实的写作文风,被誉为文坛硬汉,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硬汉形象传遍世界各个角落。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巅峰之作,《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体验作为创作原型,全篇通过描述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主人公的爱情模式的影响。

爱情是一个神秘而永恒的话题,它既抽象又具体,人们对爱情的研究从未停止,而从心理学角度对爱情的研究分析却为时不长。二十世纪初随着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的出版,人们对爱情心理学的探究逐渐产生一个新格局。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进行了深入研究,李影(2008)分析了亨利所经历的最初参战时的无知,体验战争与爱情的真正本质,到最终的成熟这三阶段的心路历程;王臻(2008)提出了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与战争悲剧性;苏静(2016)提出了小说中由冰山原则写作手法构成的召唤性结构特征。

综上所述,尚未有学者从爱情心理学方面对《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爱情进行解读,因此,本文试图从爱情三元论的视角来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的爱情模式和爱情行为,分析主人公在当时特定的战争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变化,从而进一步解读《永别了,武器》中的爱情内涵。

一、爱情三元理论

爱情是一种对恋爱关系中的另一方产生的强烈情愫,爱情态度是个人在恋爱关系中的看法与观点。(潘诚;佘建华,201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他指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可分别比喻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则为三角形的三边,这就构成了爱情的三元理论。斯滕伯格主要从西方人的生活经历出发,在此数据基础上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亲密、激情与承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程度的高低,将爱情分成了八种不同的类型:即无爱,喜欢,迷恋,空洞的爱,浪漫的爱,伴侣的爱,愚昧的爱,完美的爱。(如图1所示)(Sternberg,1986)

根据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亲密是指情感的流动,指感情亲近密切,关系和谐融洽。激情,是被激发起来的一种超常的情感状态,是把人们引向浪漫爱情的驱动力,以刺激性欲成分为特征,更多地体现为生理欲望。承诺是一种心理的安慰,是一种确定性的心理导向,多指维持实体感情关系的诺言。(斯滕伯格,2010)

二、《永别了,武器》中的爱情模式

(一)一战初期爱情的迷恋

在爱情三元论中,当激情的比重强烈到一定程度而缺乏亲密和承诺时,则会产生迷恋模式。迷恋多体现于对不熟悉之人的崇拜之中,例如生活中的怦然心动,其缺少了一定的发展成熟和稳重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会说点意大利语的亨利被应征入伍担任救护车驾驶员,并结识了凯瑟琳。凯瑟琳与亨利初见时对他极度关心,而亨利更多地把这段感情视为“逢场作戏”,事实上双方在对待此段感情方面都存在各自的目的。一方面,凯瑟琳为消除失去了等待八年的未婚夫的痛苦,她渴望与新的男人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另一方面,亨利初加入战争,对战争的态度犹如对凯瑟琳的暧昧。

“我在暮色中凑上前去吻她,却感到脸上火辣辣的疼——她狠狠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海明威,2012)当凯瑟琳回绝亨利的亲吻时,亨利表示出一丝生气,他告诉凯瑟琳她做得对,但潜意识将这个行为当做打桥牌一样,只不过是“逢场作戏”。一战初期的残酷压制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对于像亨利一样的士兵而言,为了释放初感受到的战争的残酷,他们更倾向于在妓院中释放精神压力,获取暂时的快感。此时的亨利就如周游世界一般,穿着军装到处游荡,甚至省去了去妓院排隊以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在亨利看来,凯瑟琳只是和“妓女”一样的存在,他只是想与她调情,却从未有任何爱她的念头,也从未想过对她负责;凯瑟琳内心也明白亨利对她所表现出来的“喜欢”只是演戏。亨利对爱情的麻木正是他对战争的无所谓导致的,战争期间日常简单的工作并没有使他感到男人应有的存在感,他对爱情的态度多体现出一种轻视感。此时亨利与凯瑟琳的感情更多表现出激情的成分,双方有强烈的性吸引,但缺乏彼此沟通与信任,没有亲密的感情更没有承诺的想法,从而形成了迷恋的爱情模式。

(二)米兰疗养期间的浪漫之爱

爱情三元论中,当亲密与激情的相互作用高到一定程度,不需要承诺来维系时,则会产生浪漫之爱。在外在环境衬托下,亲密与激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下更容易刺激生理及心理的共鸣。

一战的持续,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也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烙伤。战争进程的残酷使亨利对爱情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转变,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萌芽由此产生。一战初期的一见钟情刺激了双方的迷恋感,之后的交流增强了双方的依赖感。亨利因被炮弹击中腿受伤,在米兰养伤时与战争前线有了短暂的隔离,开始对凯瑟琳产生真正的爱意。“天知道我本来并不想爱上她,也不想爱上任何人。而现在我却坠入了爱河,躺在米兰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百感交集,心里千头万绪。我感到非常幸福。”(海明威,2012)亨利不再将凯瑟琳当做简单的“妓女”以满足生理需求,是凯瑟琳的陪伴让他的生活顿时充满了生机,抚慰了他的孤独与寂寞。

如果说战争初期,亨利对凯瑟琳的迷恋还只是停留在欲望阶段,那么随着疗养期间与凯瑟琳的交流,他对凯瑟琳的依赖日渐加强,从萌芽期的为爱调情逐渐转变为浪漫之爱。凯瑟琳的怀孕使亨利决定娶她,亨利决定娶凯瑟琳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也是为消除自身害怕感的体现。在战争的残酷压迫下,前线士兵都处于神经全面紧绷的状态,他们对爱情的向往也只是出于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米兰疗养期间,亨利将爱情作为发泄孤寂,寻求内心自由的一种解药。此阶段的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仍没有真正的承诺可言,他渴求的是没有承诺束缚的自由爱情,他享受的是喜爱与迷恋组合下的浪漫爱情,追求的是爱情的过程而并非爱情结晶。

(三)战争失利后的伴侣之爱

爱情三元论提出若爱情中亲密和承诺的结合强烈到一定程度,激情逐渐褪去时,则构成伴侣的爱。此时的两性关系以相互信任可靠为基础,演变为亲情式的信赖,相伴共度余年。

亨利离开怀有身孕的凯瑟琳后重回战场,遇到了战争的大撤退,奥地利军队在德军的配合下发动了猛烈进攻,导致意大利军队全线崩溃。前线战争的失败使亨利变得对战争失去了信心,他渴望战争的结束。他对自己已疯狂爱上凯瑟琳的行为表示矛盾:“但情知多想她会发疯的,因为我目前心里没数,不知是不是还能再见到她。所以不想她也罢。”(海明威,2012)侥幸逃脱的亨利选择逃离战场,他对战争的失望感越强烈,对凯瑟琳的感情就越真挚。亨利历经战争的残酷与厄运的考验,已真切地爱上了凯瑟琳,双方的感情逐渐演变为亲密之爱。

凯瑟琳的怀孕让亨利意识到作为父亲需要背负的责任,他将战争视为一切残酷的根源,而荣誉只是抽象的存在。战争带来的炮火纷飞,群众的流离失所,战士的伤残牺牲都是残酷而又冷血的,现在能拯救他的还有最后的稻草——忠贞的爱情。与凯瑟琳的日常交往,使他意识到爱情的强大,他所向往的是携手走过余生,不离不弃。亨利与凯瑟琳的感情超越了性爱的需求,升华为亲情式的信赖。他对凯瑟琳的承诺已从单纯的为消除自己所造成的麻烦转变为自己内心产生的责任感和依赖感。此时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真真切切的亲密伴侣之爱,爱情才应该是生命的全部,而战争只是一切虚无的根源。

(四)逃离战争后的完美之爱

当爱情中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元素都丰盈的时候,爱情得以称之为完美的爱。此时双方的感情以信任为基石,以激情为驱动力,以承诺为约束力,三元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定意义上完美的爱情。

逃离前线的亨利选择与凯瑟琳一起到瑞士开始新生活,与战争建立“分离的和平”,如同书名一样,与武器的永别。亨利与凯瑟琳确实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达到了爱情的至高峰。但不幸的是,凯瑟琳分娩的过程极其不顺,病痛的折磨使她变得憔悴不堪,难产后的大出血使凯瑟琳和她的孩子濒临死亡,凯瑟琳死去那一夜,亨利内心的无助和哀嚎通过自言自语式的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苦苦哀求上帝,只求凯瑟琳能够活下来。

“亲爱的上帝,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求求你,求求你,亲爱的上帝,别让她死。”(海明威,2012)亨利对凯瑟琳的难产感到无能为力,他曾在战争面前无所畏惧,但此刻他只愿上帝能够保住她的性命。亨利已将凯瑟琳视为自己的家人与一切,他对凯瑟琳的感情已经是由衷的喜爱,他们以信任为基石,互相欣赏为纽带,在承诺的约束下达到了完美之爱。凯瑟琳最终还是死了,没有了精神寄托的亨利再度陷入迷惘与孤独之中,连最后的宗教信仰也逐渐消失。尽管众人认为在现实的打压下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到最后消失殆尽,但也是在这一刻,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已经上升到了彼此心灵的至高点,他们之间的爱情超越了现实的存在,获得了内心的永恒。最后,亨利“在雨中走回旅馆”(海明威,2012)的确是对战争的告别,但也是对爱情永恒的敬畏。

三、总结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亨利的爱情模式的转变以战争的发展进程为背景,在心理引导作用下对凯瑟琳的感情产生了重大变化。总而言之,《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确是一个爱情悲剧,本文从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分析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模式和爱情行为,经历了从迷恋,浪漫,伴侣到完美的阶段,无论是两人一开始的激情还是到最后亨利对凯瑟琳的承诺,他们之间的爱情远离世俗的尘埃,到最后凯瑟琳的死亡和亨利的萬念俱灰尽管促成了一个爱情悲剧,但还是将爱情升华到了心灵之间完美的境界。结合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分析,我认为,亨利和凯瑟琳在那个战争残酷的年代中,他们在爱情中找到了彼此的内心,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升华,这些都促成了他们的完美之爱。我们也了解到《永别了,武器》中战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阶段下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冲突。

小说中海明威对于亨利和凯瑟琳之间的情感变化分析的确为小说带来了普遍而持久的吸引力,他们爱情中所表现的亲密、激情和承诺的关系都体现了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在这个爱情悲剧下,亨利和凯瑟琳的确在最后获得了理想爱情的完美升华,在亨利的行动和承诺下,他们之间的爱情获得过短暂的幸福,因此,亲密、激情和承诺是实现完美爱情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Psychological Review,1986.

[2]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3]李影.论《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心路历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4]罗伯特·J·斯滕伯格,凯琳·斯滕伯格.爱情心理学(最新版)[M].李朝旭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5]潘诚,佘建华,张明明,何海波.爱情观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5):178+189.

[6]苏静.潜于水下的冰山-《永别了,武器》中召唤结构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王臻.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1):48-49.

猜你喜欢
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节日与战争
两只猪的战争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假如战争今天爆发
两伊战争
挖心爆破——近代战争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