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研究

2018-12-10 11:21易倩
戏剧之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

易倩

【摘 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针对学生个人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学校对学生创新缺乏专业引导、国家鼓励政策宣传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动力、改变学生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加强国家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209-01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状

不同性别、专业和受教育程度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尝试吸取新知识和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表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尽相同。男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经常会尝试吸取新知识和善于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綜合数据分析得出,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文史科的学生稍强。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主动培养创新意识的概率分别为50%、11.8%和8.3%,专科学生比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更具有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其中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好的仅占6%,而认为创新能力低的占大部分,为64%。这说明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教育的历史问题和人们传统思想的固化,只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常关注、时时留意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政策的学生仅占14%,而不关注、但知道一点的占将近一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国家鼓励创新政策关注的并不是很多,一方面说明大学生自身对于创新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够充分。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述现状的分析,发现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因素包括三大方面,即个人因素、高校教育、国家支持力度。学校教育是影响创新意识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占74%,其次是国家和社会鼓励占据36%,再次是学生个人因素是33%,最后是家庭环境占30%。在此本文主要选取个人、高校教育和国家三个主体进行重点分析。

学生个人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创新来源于思考。如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大多比较安逸,缺乏自我研究和发现问题的氛围,大多是借鉴前人的经验,缺乏自我思考和锻炼。学习过程中也仅限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知识面不足,缺乏相应的思考基础。

学校对学生创新缺乏专业引导。著名教授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冒不出杰出人才。”目前高校的教育普遍采用课堂讲授,还有很多学校忽视了知识的更新速度,继续给学生传输过时的旧知识;而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很少将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理解并创造知识。

国家鼓励政策宣传不到位。首先,国家的创新政策鼓励大多是对高科技等高精尖项目的奖励,缺乏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其次,政策宣传覆盖面不够宽,很多大学生了解不到,因此就不再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最后,政策传播渠道狭窄,比如某些高校等级、高校所在地区受到限制,导致很多其他高校根本就不知道某些创新项目有政策扶植。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低主要是由于个人创新意识不足、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国家缺乏政策宣传,就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有价值的建议。

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动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自己应该养成多观察、细心、善于思考的习惯,多问一个为什么,激发自身的好奇心。实践出真知,多动手实践,敢于尝试。把自己头脑中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和老师、同学们进行探讨,这样也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更有动力思考问题。

改变学生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四个基本要素。首先,学校在进行学生课程安排时,应该有所侧重,增设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学习更加全面。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采用实验教学、实习基地锻炼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而不是束缚个性的发展。不只是单一的考试,包括手工作业、实验成果报告等。

加强国家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扩大国家鼓励创新政策的覆盖面,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报刊、电视、网页、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二是放宽申请创新项目的资格,高校在校大学生、全国高校等都具有参赛资格,鼓励全民创新;三是增加科研基金投入并且进行严格的监管,使得科研基金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35-237.

[2]熊丙奇.正视问题 积极应答“钱学森之问”[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30-32.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