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愉快地和这个时代保持距离

2018-12-11 08:41文|简
读者·原创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龟时代信息

文|简 猫

三月,下了半个月雨,某个早晨得知,霍金去世了。

那天过得很奇怪,我心中有种莫名的不安,之后看到一种解释,说:“任何一个伟人的离开,都让在世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的恐慌和不安。这是他们的伟大之处,被从未打过照面的人所依赖。”

这几年,每每有大事发生,我都会有种感觉,仿佛“啪嗒”一下子触及了时代的脉搏,使得我们的“现在”区别于过去人的“现在”,我们想象的“未来”区别于过去人的“未来”。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又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自己对所处的时代一无所知。

照常理来说,不应该这样,别的不提,单就信息传播而言,实在比过去方便太多。

过去很多人讨论碎片化阅读,褒贬不一。我的观点是:对社会发展来说,这是必然的;但就个人而言,不过是比过去多了一种选择。

我的几个朋友都非常吃碎片化阅读这一套。至于我,属于不太消化的,偶尔刷刷手机没问题,一旦保持某种频率,就会产生焦躁感。

焦躁感跟“碎片化”可能有关系,但又不是绝对相关。

比如你在网上买鞋,一页页地往下翻,挑花了眼,就会觉得很烦躁。人一旦陷入选择障碍,或是纠缠于某种高频率的判断活动,就会产生焦躁感。选一双鞋尚且如此,更别说处理信息了。

之所以先聊碎片化阅读,是因为一个人对所处时代的感知,最基础的来源便是对这个时代产生的信息的处理与筛选。

碎片化阅读给人的感觉是“浅”,是浮于表面。可为什么这种很表面的信息接收方式有时比“无知”更让人焦虑?

我觉得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是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比较被动。这一点很微妙,因为从表面上看,一切阅读都带有主动性,但仔细一想,关键点在于“你以为的主动不一定是真的主动”。人与信息的相遇不是主动“追求”,更像是被动“相亲”—睁开眼,把清单上所有的“对象”都过一遍,再选出不错的继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都变了。

过去,我们知道能看的东西也就手里这一点,没办法,索性静下心来看。

现在不一样了,选择太多,即便挑出感兴趣的某一篇,心里也清楚,不看它,还有佳丽千千万。选择多,就想都试试。

选择多其实也挺好,要说碎片化阅读真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是它有一种本事—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制造出一种“一旦不接收,就会有不好的后果出现”的假象。再者,筛选信息占据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时间,思考的乐趣一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一种“必须跟上脚步”的紧迫感与恐慌感。

碎片化阅读让人焦虑的第二个原因,是很难沉浸其中。

对阅读者来说,碎片化阅读会逐渐使他们对文字变得不耐烦。信息涌入,筛选频繁,继而造成判断力下降。面对客观知识还好,一旦涉及主观审美,就很容易模糊“好”与“坏”的标准,以至于到后来,人们对好东西不以为然,对坏东西过分迁就。

对创造者来说,就是炒冷饭,重复制造。到最后,我们自以为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实则处在一个快节奏地“复制+粘贴”的时代。东西冷冷热热,风向东南西北,都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并且大风一刮,人们很容易迷了眼,失去方向。

社会发展进步,热门事件天天都有,报道特别多,身处其中的人似乎比过去更敏感。但是这种敏感很特殊,它很表面化,说到底,是深入不到人心里去的。

有一年我去毛里求斯浮潜,遇到一个当地人,他很热心地教周围的人浮潜的要领。当时大家都戴着浮潜面罩,穿着救生衣。

“浮起来不难,难的是怎么潜下去。”刚说完,他猛地往水里一扎,下潜了10米。

穿着救生衣怎么潜?我试了几次,没成功。他跟我比画,说了很多诀窍,其中最关键一点是“要练习,反复练习”。

那天浮潜到一半,出现了一只大海龟,我们这群人高兴坏了。我想靠近海龟,却潜下不去,只能浮在海面上眼巴巴地看着教练猛一扎,游到海龟身边绕一圈儿,又游回来。

面对碎片化阅读,我常常有一种奇怪而模糊的感觉,非要说清楚,可能是这么个意思:在这个时代生活,除非刻意练习过,否则状态多半是“淹不死”也“潜不深”的;并且这个社会总有办法用最动人的嗓音劝告我们,“浮着就好,浮着也行,浅海鱼群环绕,珊瑚正好”,以至于深海的方向,谁都不肯去。

有一次,朋友间讨论为什么煽情的东西容易火。一般的理解是现代人时间紧,活着太累,心易麻木,只想在最短时间内被打动。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理解,“鱼儿虽在浅海扎堆,但对深海的向往其实一直都存在”,一切煽情的事物所刻意制造的,不正是一种“沉浸”与“深入”的假象吗?只是过去的“用心”是花了时间的,就像狙击手,蹲半天,只为打一发子弹,“砰”一响,务求一击必中。现在“子弹”好像不要钱,枪林弹雨,射中几发是几发。

于是,我们看见情绪被大规模制造,又被大规模消耗。情绪这东西像橡皮筋,拉多了,肯定乏。原先用五分力就可以达到的效果,后来得使八分力。“虐点”越升越高,到最后,生离死别都不算什么了。

商品社会,人要保护的东西实在太多,除了尊严与原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保护自己的私人情感不为他人所操纵。否则,你以为属于自己的情感、产生的那一点共鸣,很可能都不是自己的,而是被制造、被宣传的集体情感。

过去人们通过价值观划分群体,现在人们靠相似的痛苦找寻归属感。我们都是“北漂”“90后”或“油腻中年”,那么我们的焦虑与痛苦也必然相似,甚至对于每一个群体,社会上总有一个声音在用环绕立体声循环播放:“别挣扎了,逃不掉的,束手就擒吧,大家都一样……”

真是这样吗?说实话,我不知道。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看似前所未有的融入,每个人又都前所未有的疏离。

人们对生活的观察被“听说”所取代,感受真实世界的敏锐度大大降低。社会描绘出一个集体困境,于是人们干脆沉溺在困境里不出来。但其实只要肯往困境边缘走一走,暂时跳出来,回头看,可能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说了这么多,估计你会以为我很不喜欢这个时代。老实讲,其实我挺喜欢。只是在很多时候,我能切实地感受到,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一个人要隔绝他人与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看清自己,看清路,看清愿望和所求,并且守得住,这中间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比之过去实在多出太多。

不过人都是一样的,终会走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的这一天。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特安静,因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生命里的孤独有很多种,要我说,其他孤独都能免去,单这一条,留下品品也无妨。

猜你喜欢
海龟时代信息
可怕:一块塑料便可“杀死”一只海龟
海龟泡饭汤
订阅信息
海龟
海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