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这个女人

2018-12-11 01:02黛安娜黑尔斯严忠志
书摘 2018年8期
关键词:法兰西蒙娜丽莎丽莎

☉[美]黛安娜·黑尔斯 著 严忠志 译

法兰西的君主们像对待宫中任何其他女人一样,对《蒙娜丽莎》态度变幻无常。有的非常喜欢,有的置之不理。皇家洗浴套房蒸汽弥漫,根本不是悬挂画像的地方。但是,在16世纪晚期之前,那幅女人肖像一直没有挪动位置。后来,一位来自荷兰的修复工匠在肖像表面上覆盖一层厚厚的亮漆。也许,其目的旨在修复数十年侵蚀造成的损坏。可是,那种处理方式注定造成倒霉的后果。表面涂料淡化了肖像颜色。而且,它后来破裂,形成称为龟裂缝的网状细小裂痕。从那以后,《蒙娜丽莎》便蒙上了一层面纱式的东西。

到了17世纪初,肖像被移至装裱馆,即后来所称的画家馆。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1601-1643年)看来对《蒙娜丽莎》没有多大兴趣。1625年,那位年轻的君主曾经考虑,与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做一笔交易,用肖像换取一幅提香的画作和一幅荷尔拜因的画作。他的大臣表示异议,声称肖像是列奥纳多的最佳作品之一,应该留在法国。最后,他们劝说他改变初衷,放弃交换的主意。

后来,肖像的美誉回升。1642年,一份详细目录被制定出来,名叫《枫丹白露宫皇家艺术宝藏和珍品》。皇家修道院长达恩神父在目录里写道,肖像“刻画了一位具有美德的意大利女士……《蒙娜丽莎》人称《焦孔达》,在王室藏品中知名度最高,系美妙绝伦之作”。

还有一位君王对这位意大利女士很感兴趣,他就是路易十四(1638-1715年),一位富有经验和见识的艺术鉴赏家。那位太阳王下令,将《焦孔达》运到凡尔赛的新宫殿,挂在他的卧室里。在他的长期统治期间,她就在那里,注视着他的情人们纷至沓来,并且注定逐个离去。路易十四将他的情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送进了修道院。一直受到他青睐的只有《焦孔达》。

路易十四的钦定史家安德烈亚·费利比安也对它喜爱有加。“我从未见过哪件作品如此精美,如此传神。”他留下了极力赞美之词:“她的眼神非常优雅,十分温馨,容貌栩栩如生。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这确实是一个乐于让人注视的女子。”

路易十四去世之后,《蒙娜丽莎》失去了那份愉悦。肖像的命运与他的前情人相同,最后以隐居告终。她的去处是凡尔赛宫的王室建筑总管办公室。但是,那次失宠可能是值得庆幸的变化。当时的法兰西将要爆发革命。

我曾经得出结论,在列奥纳多和《蒙娜丽莎》与任何可以想象的话题之间,间隔小于六度分离。但是我当初没有预测到,这幅肖像与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年),与本杰明·富兰克林之间,竟然存在联系。在所谓的《弗农藏蒙娜丽莎》的故事中,我发现了其中之一。

根据这个精彩的故事,命途多舛的路易十六(1754-1793年)宫廷以拥有两件《蒙娜丽莎》而自豪:其一是受人欢迎的那幅镶板画,其二是挂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寝宫中的一幅帆布画。那位王后是否觉得,那幅帆布画是出自列奥纳多之手的真迹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亲手挑出了它,加以特殊看管。

坊间传言,在她1793年丧命令人恐怖的断头台之前的某一天,玛丽·安托瓦内特取出那幅肖像,托付给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威廉·享利·弗农。她那样做也许是为了妥善保管,也许是作为礼物,谢谢他挽救她的儿子——法兰西王储和王位继承人——的性命。

弗农的父亲是罗得岛殖民地的一位造船业主,通过销售甜酒、奴隶和糖浆,聚敛了大量财富。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老弗农担任了大陆海军局局长,结识了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法兰西的拉法耶特侯爵。战争结束之后,老弗农将儿子送到巴黎,让他一边学习法语,一边了解旧世界的某些优雅习俗。

蒙娜丽莎

巴黎充满魅力,让小弗农如痴如醉。后来,他学会了涂抹润发脂打扮自己,成了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宫廷中的常客。小弗农过着王公贵族式的生活,债台高筑。有一次,他向父亲的另外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朋友、时任美国驻法大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借钱。富兰克林担心那个年轻人的未来,于是给他父亲写信,敦促老弗农出手挽救,以免小弗农继续浪费生命。

“如果他继续待在巴黎,这一辈子肯定就完蛋了。”富兰克林警告说,“我建议您,亲自来法兰西一趟,以便挽救他,将他领回家。”

那个浪子公开反抗父亲让他回家的强烈要求,结果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关押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去了英格兰和俄罗斯。1797年,他回到了罗得岛,随身携带的大箱子中装满锦衣绣服,还有米开朗琪罗、牟利罗、凡·戴克和其他大师的精美画作。他将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称为《修女》。那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已经完成的作品”。

小弗农告诉他的亲属,他从玛丽·安托瓦内特那里,获得了那幅作品。他们的反应与其说是怀疑,毋宁说是震惊。据说,他的几个老处女姑姑觉得,那位法兰西王后十分邪恶。她们甚至烧掉了她写给她们的侄子的信件。

小弗农将《修女》挂在自己的卧室里,视为最珍爱的宝贝。据说,他的家里人看见他跪在画前,热泪盈眶。他去世之后,他的继承人拍卖了他的全部藏品。一位亲戚购买了《修女》。后来,那幅作品作为家里的一件宝物,代代相传,最后送进一家金库,一直存放到现在。

大革命之后,法兰西公民宣布,王室的无价之宝属于人民。政府组建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挑选最精美的画作,运送到卢浮宫博物馆——“人民艺术”的新家。《蒙娜丽莎》作为最后选中的作品之一,于1797年送到那里,但是并未保存多长时间。

原来,一位征服者对她产生了兴趣。1800年,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年)获得了这幅画作。他称它为“丽莎夫人”,将它悬在杜伊勒里宫的卧室中。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那位皇帝迷上了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女人。她颇像肖像中的女士,可能是丽莎·盖拉尔迪尼的后代。

纳塔利娅·圭恰迪尼·斯特罗齐,那位长着黑色眼睛的公主,是盖拉尔迪尼家族的现存后裔。她讲述家族传说中的那一段逸事时,两眼闪闪发光。

“她名叫特雷萨·瓜达尼。”她笑着说,“但是,拿破仑管她叫‘意大利美女’。”

我很想知道他们各自的道路是如何交叉的,于是潜心研究法兰西历史上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篇章。1805年,法兰西参议院宣布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以后,拿破仑任命他的妹妹——埃莉萨殿下——统治意大利半岛的一大部分地区。她拥有三个封号:卢卡女大公、皮翁比诺公主、托斯卡纳女大公。1807年,那位夫人——她的意大利臣民们这样称呼她——建立了埃莉萨学院。那是一所招收贵族女孩,旨在将她们培养为受过良好教育、举止高雅的妻子的学校。学校招聘当地最漂亮的贵族女孩作为“侍女”。

在那些侍女中,有一个女孩名叫特雷萨·瓜达尼。她生于1790年,可能十多岁时进入宫廷。拿破仑的妹妹常常带着随员,到巴黎探访。特雷萨·瓜达尼可能引起了那位皇帝的注意。拿破仑热情追求,特雷萨不为所动。1810年,拿破仑与发妻约瑟芬离婚,娶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哈布斯堡为妻。5年以后,他在滑铁卢作战失败,然后被流放国外。

埃莉萨·波拿巴被捕,并且遭到短期监禁。后来,她获准出狱,被流放国外,待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附近的一座乡间别墅内。她以前的侍从特雷萨·瓜达尼与意大利的一位伯爵结婚。据说,数十年以后,她的儿子阿道夫出售了家族保存多年的丽莎·盖拉尔迪尼的肖像,以便偿还债务。盖拉尔迪尼家族的后裔们根本不知道那幅肖像的下落。

拿破仑的部下在欧洲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大肆抢掠,法兰西学者从那些藏品中形成自己的意大利情结:列奥纳多·达·芬奇。仅仅米兰的安布罗夏纳图书馆这一家机构,就失去14卷著作和绘画。那些著作全用镜映文字写成,无疑出自列奥纳多之手。卢浮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到那些文献,简直欣喜若狂,开始分类、研究和抄写。

经过他们的研究,列奥纳多不为人知的侧面一一显示出来:科学家、工程师、博物学家、宇宙天才。他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广受赞扬,不仅因为他创作的许多没有完成、遭到破坏或散失各地的艺术品,而且因为他体现出来的孜孜不倦、广泛涉猎的“现代”精神。法兰西人骄傲地宣称:“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他们认养的儿子,他们真正欣赏他的天才。

到了1815年,“丽莎夫人”回到了卢浮宫博物馆,一个与她以前的居所迥然不同的地方。那座中世纪要塞的历史充满故事,见证了审判、政变、革命、绞刑,暗杀、攻击和皇室婚礼。多年以来,妓女们在那里的阴影中招揽客人。艺术家们携家带口,在那里居住和创作。他们在院子里拉起绳索晾衣,搭起炉灶做饭。据说,拿破仑将他们驱赶出去,以免那座宫殿遭受火灾。

在之前的长达300年的岁月中,《蒙娜丽莎》被少数特权者占为己有。此时,她终于进入了公众的视线。最初,她几乎仅仅是另外一个漂亮脸蛋而已。1840年,专家们统计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画作,一一评估它们的市场价值。他们认为,《蒙娜丽莎》——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的妻子——价值9万法郎。列奥纳多的《岩间圣母》,15万法郎,拉斐尔的《神圣家庭》,60万法郎。与它们相比,《蒙娜丽莎》的估价偏低。

有的艺术家在卢浮宫博物馆里竖起画架,复制一些艺术杰作,增加了那幅肖像的知名度。1851至1880年(那时,摄影技术问世,给影像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艺术家们对着《蒙娜丽莎》,绘制了71幅临摹画。这个数量引人注目。但是,与复制的委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

列奥纳多笔下的那位夫人确实给予一个人巨大灵感,让他专心致力地模仿。伟大的意大利版画家路易吉·卡拉马塔呕心沥血,用了整整21年时间,精心雕刻出肖像的首幅精确模板。1857年,他制作的版画发行,一炮走红,将丽莎的图像传遍整个欧洲。

版画发行的时机堪称完美。当时,全世界的人迷上了爱情,其中以巴黎人为最,到了令人晕眩的程度,超过了其他地方。对生活在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者来说,丽莎的容貌令人倾慕不已,浮想联翩。追求者们有的捧着鲜花,有的吟唱诗歌,有的带着充满激情的笔记,爬上卢浮宫博物馆的宏伟阶梯,一睹她“清澈明亮、楚楚动人的眼眸”。列奥纳多笔下的这位美女让散文家们倍感痛苦。她究竟是圣母还是妓女?是慈母还是妖妇?她诱惑别人还是被人诱惑?她是清纯的,还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在这个女人的魔幻微笑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恋人、诗人和做梦者来来往往,纷纷跪倒在她的脚下。”法兰西的一位博物馆管理者1861年写道。这并非夸张之词。1852年,艺术家吕克·马斯佩罗从巴黎一家酒店的四楼纵身跳下,在一张纸条上留下的最后遗言是:“我渴望理解她的笑容,苦苦挣扎多年,依旧未能如愿。我宁可一死了之。”

艺术评论家泰奥菲尔·戈蒂耶认为,丽莎的“嘴唇徽微蠕动,富于质感”,让观赏者胆怯,就像“小学童见到了女大公”。他深感震撼,将《蒙娜丽莎》称为“美丽之谜”。

“小心啊,《焦孔达》是一幅危险的画作。”法兰西历史学家朱勒斯·米舍莱见到肖像后心灵震撼,道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幅画让我着迷,让我抗拒,让我力竭。我情不自禁,挪到她的面前,就像鸟儿遇到了大蛇。”

在其具有影响的著作《文艺复兴》中,英国作家沃尔特·佩特谈到了浪漫主义者的“高山深谷”情结。“世上所有人的心思全都汇聚在她的头部。”他叹息道,“一种美从内心迸发出来,显现在肌肤表面。奇特的念头、遐想和近乎完美的激情,它们一点一点地沉淀……她历尽沧桑,超过了身边的岩石:她仿佛是吸血鬼,已经去世多次,知道坟墓的秘密。”

我在略带紫色的文字构成的激流中挣扎,甚至无法辨认自己在佛罗伦萨已经逐步了解的那个丽莎·盖拉尔迪尼。假如她听到这些故弄玄虚的言辞,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呢?那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遵守妇道、不温不火、中规中矩,可能深感恐惧。

猜你喜欢
法兰西蒙娜丽莎丽莎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蒙娜丽莎说
《临江仙·有油画山寨恶搞〈蒙娜丽莎〉》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理论方法浅析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
列宁与他的“法兰西”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