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人工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8-12-11 09:53和秋菊易传辉张正旺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胡蜂越冬关键技术

和秋菊 易传辉 张正旺

摘要:胡蜂是重要的昆虫资源,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保健价值,并可以作为优良天敌昆虫加以利用。对胡蜂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加强胡蜂研究以促进胡蜂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胡蜂;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病虫害;越冬

中图分类号:Q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8-001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8.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asps Artificial Breeding

HE Qiu-jua,YI Chuan-huib,ZHANG Zheng-wanga,REN Xi-penga,LIN Zhong-yanga

(a.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Disaster Warning and Control in Yunnan Province/Colleg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b.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 Wasps are kinds of important insects resource, which have high value of edible,medicinal,health for people,and nature enemy for pests. The basic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wasp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at the same time,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wasps.

Key words: wasps;artificial breeding;key technology;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overwintering

胡蜂通常被稱为黄蜂或马蜂,为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Vespidae)昆虫的总称,包括胡蜂亚科(Vespinae)、马蜂亚科(Polistiinae)、蜾赢亚科(Eumeninae)、犹胡蜂亚科(Euparagiinae)、马萨胡蜂亚科(Masarinae)和狭腹胡蜂亚科(Stenogastrinae)6个亚科,全世界已记录5 445种(亚种),其中中国记录290种(亚种)[1]。胡蜂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并可作为优良天敌昆虫加以利用。近年来,胡蜂人工养殖在全国各地兴起,促进了胡蜂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研究等相对薄弱,制约了胡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目前胡蜂基础研究和人工养殖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胡蜂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 胡蜂的价值

胡蜂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研究表明,基胡蜂(Vespa basalis Smith)、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黄裙马蜂(Polistes Sagittarius Saussure)和哇马蜂(Polistes sulcatus Smith)幼虫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3.18%、54.59%、46.17%和57.88%,平均为52.96%,显著高于猪肉(肥瘦肉21.42%,干质量计)、牛奶(28.04%,干质量计)和鸡蛋(48.83%,干质量计);基胡蜂、金环胡蜂、黄裙马蜂、哇马蜂、凹纹胡蜂(黄脚胡蜂)(Vespa velutina ouraria Smith)和黑尾胡蜂(Vespa tropica ducalis Smith)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3.91%、52.20%、36.11%、45.02%、49.03%和42.44%,平均含量达44.77%。其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占总氨基酸的37.12%。金环胡蜂各虫态中K、P、S、Ca、Mg、Fe、Zn和Se等含量丰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常吃蜂子会使人容颜姣好,不显老,且补虚广辟赢伤中[2-4]。中国食用胡蜂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胡蜂采集和烹调详细记载,世界多地有食用胡蜂幼虫和蛹的习俗[5,6]。

胡蜂除了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胡蜂幼虫、成虫、蜂房和蜂毒均可入药,是传统药物,国内外早有应用。蜂毒主要用于蜂蛰过敏症、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的特效药,对肝硬化具有良好疗效。此外,蜂毒还具有镇痛及抗辐射等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蜂毒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胡蜂幼虫、蛹还是很好的化妆品原料[7,8]。

另外,胡蜂是很多农林害虫的天敌,在农林害虫防控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9,10]。

2 胡蜂人工养殖现状

近来来,由于食用胡蜂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胡蜂市场发展,也促进了胡蜂养殖的兴起。

2.1 传统养殖

每年6~7月,村民利用昆虫、猪肉等引诱职蜂前来取食,利用细线或植物纤维将白色羽毛或其他易于辩识轻质物栓于胡蜂腰部,追踪职蜂找到蜂巢,晚上再将蜂巢取回,树上筑巢种类悬挂于易于管理的树上(常见村民将取回的蜂巢直接放在房顶),土中筑巢种类则在土坡上挖一人工洞穴,将取回的蜂巢放入,8~10月取幼虫食用。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养殖,仅人工迁移了其筑巢地点,以便于收获和看管。由于缺乏对胡蜂生物学习性等的了解,在养殖密度和地点等方面认识局限,常导致养殖失败。

2.2 人工养殖

2.2.1 前期探索 人工科学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农业害虫防治。1974年河南省商丘县利用亚非马蜂(Polistes hebraeus Fabricius)、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 rothneyi grahami]和德国黄胡蜂[Vespe grmanica (Fabcicius)]防治棉田害虫,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人们开始研究胡蜂的人工繁殖,在胡蜂越冬、越冬后管理与筑巢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1,12]。刘楠[13]对胡蜂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用于药用胡蜂的人工养殖。前期探索阶段技术不成熟,仅在越冬等少数环节上有所突破,没有形成完整的养殖体系,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有限。

2.2.2 规模养殖 人工规模化养殖起源于云南省。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张运功对胡蜂规模化养殖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994年成功养殖金环胡蜂39群,凹纹胡蜂66群,并进行了技术培训与推广[14]。其后,郑国权等[15]对凹纹胡蜂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为后来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2012年前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郭云胶等[16-18]在传统养殖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胡蜂人工规模化养殖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胡蜂交配、越冬、筑巢和初级蜂群管理等方面取得进展,迈出了真正意义上胡蜂人工规模养殖的第一步,实现了胡蜂小规模人工养殖,并通过开设培训班对养殖技术进行了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胡蜂人工养殖。中央电视台7频道《每日农经》等栏目多次进行了报道,一些学者和科研机构也相继加入到胡蜂人工养殖中,进一步促进了胡蜂养殖的兴起[19]。目前,胡蜂人工养殖遍及全国,但仍以南方各地为主。云南省是胡蜂人工养殖的最主要地区,其次为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省(自治区)。养殖以农民为主。

目前,养殖种类主要为黄脚胡蜂(凹纹胡蜂),占整个养殖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金环胡蜂。另外,一些养殖户对基胡蜂(俗称七里蜂)、黄腰胡蜂[Vespa affinis(Linnaeus)]等种类进行了养殖探索。

3 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胡蜂人工养殖取得了巨大进展,实现了小规模人工养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和提高。

3.1 基础研究薄弱

对部分常见胡蜂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报道的有凹纹胡蜂、黑尾胡蜂[20]、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21]、黄腰胡蜂[22]、基胡蜂[7]、金环胡蜂[23]、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24,25]等,涉及形态特征,生活史,食物,筑巢时间、地点、筑巢材料、巢的结构,交配,产卵,饲幼,幼虫活动、行为与发育,工蜂日活动情况,蜂群结构和越冬等方面内容。胡蜂食物以昆虫为主,特别喜食鳞翅目幼虫,并取食植物花蜜。部分研究涉及到胡蜂天敌,其天敌主要为捻翅目蜂煽以及双翅目寄蝇和食虫虻等[26]。前期研究为胡蜂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种类较少,研究内容有限,很多与人工养殖相关的关键研究缺乏,无法解决胡蜂人工养殖中的关键问题,限制了胡蜂人工养殖产业化发展。

3.2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3.2.1 病虫害研究薄弱 有少数研究涉及虫害[27],但无详细研究;没有病害研究相关报道。在调查中发现,胡蜂病虫害普遍存在,部分养殖点十分严重,常引起胡蜂大量死亡,导致养殖失败。越冬后准蜂王死亡率常高达60%以上;建巢初期幼虫也常出现大量死亡,常见工蜂将死亡幼虫移出巢外,丢弃在蜂巢周围;并发现工蜂有蜂螨寄生,被蜂螨寄生个体偏小,行动异常。胡蜂病虫害目前已成为人工养殖的最大阻碍因素,严重影响了胡蜂养殖产业的发展。

3.2.2 养殖种类较少,缺乏优质种源 目前人工养殖种类较少,凹纹胡蜂为目前最主要养殖种类,其次是金环胡蜂;黄腰蜂、夜食蜂(Provespa spp.)、七里蜂等也有少量养殖。种源主要来源于云南省,其中龙陵县是最主要来源地。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决定了不同种类胡蜂的分布区域,导致了引种养殖失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部分养殖户开始驯化本地种源,但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成功案例不多。养殖种类单一,种源来源较少已成为胡蜂养殖产业的另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2.3 交配技术有待提高 很多越冬后准蜂王不做巢或产卵极少,第一代就开始出雄蜂或第二代开始出雄蜂,导致养殖失败,其原因与交配不完全有关。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金环胡蜂中,比例较大,凹纹胡蜂中也有较大比例。胡蜂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惯,但目前并不清楚雌雄最佳配比。养殖户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部分解决了金环胡蜂交配不充分问题,其方法是用手抓住准蜂王,不让其咬啃雄蜂,保证雄蜂有更长的交配时间。胡蜂多次交配意味着可以接受更多雄性个体精子,这可能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和遗传学基础,即可增加子代的遗传多样性。人工干预下仅能与一只雄蜂交配,可能减少了子代遗传多样性,子代的适应性是否受到影响,以及一只雄蜂精子量是否足够,有待于科学研究予以验证。

3.2.4 越冬 目前多仿照自然条件下在枯树洞里越冬习惯,在枯木桩上打孔,将交配好的胡蜂放入,然后用泥、牛粪等材料将孔口密封。此方法胡蜂越冬成活率高,可达90%,但越冬结束后死亡率高,可达60%以上。这是否与越冬空间较小、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同时,越冬结束后直接放入筑巢箱中,空间过小不利于胡蜂活动,更无法飞行,这是否也是导致胡蜂死亡率高和后期不筑巢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越冬后主要饲喂蜂蜜和蜜蜂成虫,并有部分养殖户在蜂蜜中添加维生素和其他成分,从目前养殖情况来看,食料可以满足准蜂王需要,但营养是否充分,是否完全满足其生殖系统发育,缺乏科学数据支撑,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3.2.5 养殖(放养) 目前,养殖模式仅为放养。初级蜂群建立后,在工蜂20只左右时可移出野外放养。凹纹胡蜂可以集中养殖,金环胡蜂则只能散养。养殖密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一般根据林分和林地面积,每个点养殖凹纹胡蜂20巢左右,金环胡蜂则每100 km2仅能放养1巢。由于没有科学数据支撑,对放养密度缺乏精准计算,常导致养殖成效下降,以致失败。调查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将100~200巢凹纹胡蜂集中养殖,结果仅不到5巢成功,养殖失败。其原因主要是食物无法满足蜂群需要,导致胡蜂缺乏食物饿死,并导致蜂群间争夺食物相互残杀。

3.2.6 食物 胡蜂食物主要为鳞翅目幼虫以及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并取食花蜜、水果等[25]。不同胡蜂种类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食物有很大区别,但相关研究较少。缺乏不同胡蜂取食具体种类、比例以及不同生境食谱差异与生长发育间的关系。胡蜂喜欢取食树汁,特别是壳斗科植物,常见壳斗科树上流出汁液的地方有胡蜂取食,特别是一些受天牛等蛀干害虫危害的虫孔流汁液处。不同种类胡蜂和蜂群间常因争夺取食权而相互残杀,流汁液处夜间常有胡蜂把守,以防其他胡蜂前来取食。这一现象表明,树汁液对胡蜂种群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具体原因尚缺乏研究。

3.2.7 胡蜂养殖的安全风险 胡蜂是蜜蜂的天敌。蜜蜂养殖一直以来是山区农民的传统产业,随着胡蜂养殖业的发展,势必对蜜蜂养殖产业造成冲击。调查发现,胡蜂养殖地区蜜蜂养殖受到极大影响,蜜蜂受惊不出巢,采蜜活动减少;蜜蜂常被胡蜂大量捕食,种群减少,甚至造成整巢蜜蜂被捕食殆尽或蜜蜂群出逃。有研究[28,29]对胡蜂危害蜜蜂进行了报道,并提出利用在蜜蜂箱巢门前加装塑料1 cm×1 cm或铁纱网防胡蜂效果较好,此方法是否有效须进行检验。

除了对蜜蜂养殖产業的影响,胡蜂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也将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野生蜜蜂等授粉昆虫的捕食,会影响当地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授粉,进一步影响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胡蜂对其他昆虫的大量捕食,势必减少其他昆虫数量,从而导致鸟类等其他相关物种食物减少,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但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发展胡蜂产业必须调节好与蜜蜂产业和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和平衡。

胡蜂养殖存在对人畜的安全风险,全国每年都有大量胡蜂伤人事件[30]。当胡蜂受到干扰,会对人畜发起攻击,常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造成人畜死亡事件。胡蜂养殖种群增加后,对人畜伤害事件也快速增加。目前缺乏养殖种群生态安全密度研究,即对人畜安全和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适当养殖密度;同时,也缺乏胡蜂与居民点和农地间安全距离研究。另外,野外被胡蜂蜇伤人员常到医院后才能得到有效处理,现场即时有效处理药剂与方法缺乏,常造成严重后果,部分伤者因得不到即时有效处理死亡,特别是一些过敏体质个体。一些报道涉及现场处理与药剂[31],但大多缺乏深入研究和理论支撑,十分粗放[32],同时适用性差,也没有广泛普及,应用范围有限。

3.2.8 蜂毒采集方式有待提高 蜂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对胡蜂毒的采集缺乏研究。现流行的取毒方式采用蜜蜂取毒方式,即电击取毒。这种取毒方式对胡蜂伤害极大,也无法收集蜂毒中的挥发成分。同时,对初级胡蜂毒的保存、纯化等也缺乏研究。

3.2.9 产品与市场 胡蜂产品极其有限,目前仍以蜂蛹为主,其次是蜂毒酒,再次为蜂毒和蜂巢。蜂蛹以活体为主,少量以冻蛹和风干蛹进行销售[33]。活体蜂蛹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少量销往外地。蜂毒酒生产粗放,以胡蜂成虫浸泡而成,由于未去除蜂毒中的过敏成分,饮用者极易过敏,易造成不适甚至腹泻。目前蜂毒市场极小,仅少数科研单位购买用于科学研究。蜂巢仅作为传统中药销售,需求量较小。

4 讨论与建议

胡蜂是一类具有重要食用、药用、保健和科研价值的资源昆虫,已有悠久的利用历史。近年来在人工养殖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适合山区农村养殖,从云南省的情况看,胡蜂养殖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项目[14,34],胡蜂产业值得大力发展。但目前胡蜂养殖行业从业人员水平较低,以农民为主体,缺乏科技支撑,技术粗放,大量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严重制约了胡蜂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呼吁科研管理部门关注胡蜂养殖产业发展,建议投入更多研究经费,鼓劲更多的科研人员参加到胡蜂人工养殖研究中来,尽快解决胡蜂养殖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如胡蜂病虫害的防治、优质养殖品种培育、交配关键技术、越冬配套关键技术、蜂毒采集、胡蜂安全防范、全人工养殖等,为胡蜂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谭江丽,VAN ACHTERBERG C,陈学新.致命的胡蜂,中国胡蜂亚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5.

[2] 张佑袢,易浪波,李艳丽,等.金环胡蜂食用虫态矿质元素含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11):98-100.

[3] 杨 红,陈 丹,肖培云,等.凹纹胡蜂成虫的重金属及常量、微量元素分析[J].广州化工,2016,44(10):141-143,168.

[4] 王兴旺,李 涛,卓志航,等.浅析胡蜂资源价值及危害[J].四川林业科技,2015,36(2):42-47.

[5] 冯 颖,陈晓鸣,叶寿德,等.云南常见食用胡蜂种类及其食用价值[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5):578-581.

[6] 陈玉惠,欧晓红,张红玉.凹纹胡蜂食用虫态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利用价值评价[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17(1):39-42.

[7] 邓忠彬.基胡蜂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趋避性物质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4.

[8] 王 洁,魏柳明.浅谈胡蜂毒的药用价值[A].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2001.272-273.

[9] 李铁生.中国胡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 蒋三俊.胡蜂的保护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9(3):8-9.

[11] 贺建国.胡蜂助迁法[J].植物保护,1981(5):11.

[12] 李铁生,贺建国.胡蜂人工提前建巢增加世代可提高防治棉田害虫效果[J].昆虫知识,1988,25(2):108-109.

[13] 刘 楠.胡蜂的药用及人工养殖[J].农家参谋,1997(10):5.

[14] 王远祥.胡蜂人工养殖的佼佼者——记双柏县全国首家“毒蜂养殖研究会”[J].民营科技,2001(6):42-44.

[15] 郑国权,谭 垦.凹纹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11(11):10-12.

[16] 郭云胶,黄国忠.人工科学养殖金黄虎头蜂试验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3,33(2):138-139.

[17] 郭云胶,高 陞,罗自旺.人工养殖凹纹胡蜂试验研究[J].科技创新论坛,2013(4):150-152.

[18] 郭云胶.人工助迁养殖胡蜂科金黄虎头蜂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28-329,332.

[19] 夏培康,卢焕仙.保护野生胡蜂资源,积极推广人工驯养繁殖[A].2008年云南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和谐发展论坛暨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昆明:云南省植物学会,2008.84-86.

[20] 董大志,王云珍.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生物初步研究(膜翅目:胡蜂科)[J].动物学研究,1989,10(2):155-161.

[21] 陈 勇,童 迅.黑盾胡蜂的生物学习性[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80-83.

[22] 陈 勇,孙希达.黄腰胡蜂生活习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6):39-43.

[23] 宁仲根.金环胡蜂的生活习性及防除方法[J].养蜂科技,1994(4):20-21.

[24] 杨维来,李位三.墨胸胡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昆虫知识,1997,34(1):28-30.

[25] 李艳杰,李幸辉,邹远奋,等.陕南地区3种袭人胡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102-105.

[26] 郭成俊,張映升,滕跃中.胡蜂寄生虫巨触虻的初步研究[J].中国蜂业,2008,59(9):21-22.

[27] 滕跃中,张映升,郑永惠.太行山胡蜂寄生虫研究情况[J].中国蜂业,2009,60(1):26-27.

[28] 张立卿,范青海.几种胡蜂危害蜜蜂的习性[J].中国养蜂,1994(4):19-20.

[29] 李建军,和绍禹,谭 垦.蜜蜂的敌害——胡蜂的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5(8):26-28.

[30] 钟 寻.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胡蜂袭人事件[J].中国林业,2006(1):14-15.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胡蜂蜇伤诊疗原则[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4):3-4.

[32] 谷 冬.马蜂蛰人紧急处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1(10):105.

[33] 高 顺.我国蜂蛹制品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食品,2012(13):25.

[34] 谭 鑫.小胡蜂变身大产业[J].今日民族,2016(4):20-21.

猜你喜欢
胡蜂越冬关键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成功育雏的关键技术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防治胡蜂的三种方法
广西胡蜂亚科的种类和分布
三招轻松治胡蜂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