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林矛盾成为制约香菇、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瓶颈

2018-12-12 03:09郑永德张长本
食药用菌 2018年6期
关键词:菌棒木屑黑木耳

黄 毅 郑永德 张长本

(1.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1;2. 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莆田 351144;3. 招远君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招远 265400)

近年来,香菇、黑木耳栽培出现无序、规模化发展。面对栽培资源短缺的现状,人们应调控好发展香菇、黑木耳产业规模的“度”,寻求食用菌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并抓紧做好食用菌专用林的建设,使产业可持续发展。

1 香菇栽培法的演变史

香菇栽培法演变分为三阶段:砍花栽培、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1.1 砍花栽培阶段

公元1140年前的南宋时期,世居深山,以打猎、砍柴为生的浙江庆元“吴三公”,发现在砍倒树段上生长的菇伞,烘干后香气袭人,味道鲜美,于是称其为香蕈(即香菇)。其后,又发现倒木上用斧头砍过的地方香菇生长特别旺,于是他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砍花种菇法,并传之于世。后经前人不断完善,形成“选场、择树” “砍花” “盖衣” “开衣” “惊蕈”等系列香菇砍花栽培工艺(图1)。

1.2 段木栽培阶段

1885年,日本出现孢子接种法栽培香菇。1902年香菇纯种分离成功。1928年日本森木彦三郎首先应用锯木屑菌种进行段木人工栽培接种成功。1945年浙江龙泉李师顾、福建闽侯潘志农(惕恒)等对香菇新法栽培作了介绍及推广。1958年后我国相继成立广东微生物所真菌室、上海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福建三明真菌试验站,均对香菇段木栽培(图2)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和生产推广工作。

1.3 代料栽培阶段

1978年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开创木屑菌砖栽培法并予以推广。1982年福建罗源起步乡菇农及古田大甲乡彭兆旺发明塑料袋为容器的香菇代料栽培法(图3),该栽培法经业界同仁不断完善,稳定工艺,迅速推广到全国适宜生产地区,至今已历时35年。

图1 香菇砍花栽培法

图2 香菇段木栽培法

图3 香菇代料栽培

2 发展香菇、黑木耳的区域性问题思考

我国地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地貌、植被类型差异大,气候条件不甚相同。任何生物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温、光、水、气环境条件要求。发展香菇、黑木耳产业,应先做好区域划分,要考虑当地自然气候环境是否能满足其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及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条件。同一个省,不同市、县,不同乡镇的海拔高度、森林覆盖率、资源均存在差异,食用菌的栽培历史也不尽相同,必须统筹考虑,区别对待,合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表1 国内主要香菇、黑木耳省份森林资源情况

各香菇、黑木耳主产区的森林覆盖率如表1所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10个省份基本都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多风调雨顺,非常适宜森林植被的生长。年木材蓄积量增长较快,还与近些年其他清洁能源普及率接近100%使得薪材砍伐量大幅度减少有关。

随机查阅福建某地林场森林面积,马尾松占92%(人工造林),杉木占3.5%(人工造林),阔叶林占4.5%(靠自然界生态繁衍)。福建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地形、地貌多为高山、丘陵,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食用菌栽培品种繁多且栽培历史悠久,如银耳、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白玉菇等。这些都属于木腐生菌类,但现在都已经成功找到阔叶树种木屑的替代物用于生产,少用或几乎不用木屑。唯独香菇、黑木耳栽培,必须大量使用适宜阔叶树种木屑。福建林木立地条件较理想,大多四季常绿、温差不大,雨量充沛,阔叶林和针、竹混杂林居多,每年木材蓄积量都呈正增长态势。林业生产上根据每年下达的砍伐指标,有计划地进行间伐,间伐材基本上能够满足香菇、黑木耳栽培所需。但福建存在香菇栽培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做生意、打工,即使到县城打零工,每天也有200元收入,导致出现众多“空心村”。如福建某主产地区香菇生产量1998年高峰时有近4亿棒,仅过了20年,萎缩至不足3 000万棒,栽培量大幅减少,却显著缓解了菌林矛盾。

北方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普遍低于南方,这与当地气候(温度、降水量、空气湿度)、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滞后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适宜木材的蓄积量增长缓慢,满足不了当地发展香菇与黑木耳对木屑的需求。全国不少地方试图通过发展食用菌,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建议:在立项发展香菇、黑木耳产业之前,应该详细调查当地适宜树种年木材蓄积量增减率和香菇、黑木耳栽培的群众基础,尊重实际,尊重市场,适度控制规模,有的放矢决策,而不可放任自流,轻易交给市场自行调节,以免造成水土流失,破坏脆弱的生态平衡。

3 木屑短缺的原因

3.1 生态保护国策启动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2017年底黄河、长江、黑龙江三江源头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退耕还林”已在落实。各省江河源头森林保护已启动多年,2017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1.66%,但仍低于40%的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到2035年达到26%。

3.2 老主产区木屑短缺普遍存在

香菇、黑木耳栽培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森林资源覆盖率较低的省份,适宜栽培的阔叶树木屑资源几乎消耗殆尽,产业发展与资源短缺的“菌林”矛盾日益突出。东北三省为传统的黑木耳栽培区和林区,每年栽培黑木耳菌包量数以亿计,近来也限制砍伐,生产者只得从俄罗斯进口原木、木屑,但俄罗斯当地森林资源也面临枯竭,每年砍伐指标不断缩水。山东省也依靠进口木材边角料加工成木屑。然而国家下文将禁止木废碎料等16种固体废物进口,于2019年12月31日起执行。

近年来,南方食用菌主产地也兴起黑木耳栽培热,加剧了当地木屑短缺问题,只得跨省市长途贩运。有的省甚至面临无树可砍的境地,如湖北某些产菇大县现已因栽培资源不足而半退出乃至彻底退出香菇栽培业。未来,类似情况还会继续出现。

3.3 新产区一哄而上,木屑资源紧缺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实施,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将食用菌列入扶贫项目,全国58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00县将发展香菇与黑木耳作为扶贫项目,而成为新产区。但少有人从生态资源保护、地貌、气候、技术、市场容纳量以及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等诸多方面逐一进行科学论证,导致发展无序,栽培规模越来越大,令人瞠目结舌。

香菇代料栽培为季节性栽培,靠天吃饭,栽培周期长,需要一定经验,并进行精细管理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新产区栽培户由于缺乏技术与经验,不能根据天气变化、菌棒发育状态及时灵活调整,极易出现操作管理失误而导致生产失败。即使在老产区,也常发生夏季高温烧菌现象,污染普遍存在。而黑木耳出耳期气温一旦超过23 ℃,就很容易产生“流耳”,损失巨大。

香菇、黑木耳对空气、阳光要求较高,工厂化栽培的许多工艺尚未明了,且耗电量巨大,生产成本高,所产菇耳如不能卖出高价,企业难以获得利润维持生存。而目前国内优质优价理念刚刚兴起,高价菇耳尚难被市场广泛接受。这决定了流水线周年工厂化栽培难以进行,而会继续以季节性栽培为主。季节性栽培绝大多数只在室外建简易遮雨、遮阳棚培养出菇,完全靠天吃饭,很难抵御自然灾害。如某地区大面积菌棒尚未完全生理成熟,因气温突然下降,温差刺激导致全面爆发出菇,采收及烘烤加工跟不上,大量鲜香菇集中上市,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亏损惨重。新产区菇农管理香菇菌棒有财政补贴,但此非长久之计,笔者认为应将有限财力用在菇房等设施建设上,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才是上策。

3.4 香菇菌棒出口,加剧资源争夺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连续十余年出口香菇菌棒到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受香菇菌棒免入关税政策的刺激,出口量逐年提高,2017年度高达4 500万~5 000万棒,但每棒出口盈利仅1~2元,得到的是蝇头小利,失去的是资源,而其趋势还在增加,加剧了木屑资源的争夺。

森林保护政策红线下,严禁乱砍乱伐。新区无序高速发展,每一菌棒都能够得到政府补贴;出口香菇菌棒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接到国外定单;而老区菇农被逼无奈,只得接受适宜栽培的高价木屑。多种因素“共振”,使木屑价格疯狂攀升。两年前,笔者曾预言:“预计不出五年,木屑价格将攀升。”想不到,此情景竟然提前三年出现。每吨木屑价格从2017年的580元,上涨到2018年的740元,有的地方已超过900元,一年的涨幅高达55%。近来,不少地方香菇、黑木耳栽培面积还在盲目扩张中,如此下去,将会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4 香菇、黑木耳替代原料开发现状

4.1 香菇替代原料(禾本科)开发成功的概率为零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有不少人试图寻求香菇栽培的木屑替代物。上世纪70年代就曾有人用稻草、大豆秆、玉米芯、甘蔗渣、牧草、“菌草”等粉碎物进行香菇栽培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虽能出菇,但品质欠佳。这些替代物都属于禾本科植物,草质,发育期短,多为一年生。茎秆内组织松软,薄壁细胞多,木质素含量低,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因而易被香菇菌丝分解。一遇低温、震动刺激,易爆发出菇,但菇蕾数过多,营养分散,导致发育成毫无商品价值的薄菇、劣质菇。鲜菇口感软绵,无弹性,食之无味;烘烤后香气不足,菌盖皱缩严重,品质低下。一潮菇后菌棒快速萎缩,易折断,后劲不足,二潮菇产量低,收不抵支。且因禾本科植物较难收集、粉碎、储存,每吨售价甚至高于木屑,菇农接受度低。

香菇属于典型的木腐生菌,以降解木质素为主,其他为辅。近千年的香菇人工栽培历程证实,香菇栽培离不开原木、段木、木屑,其不但需要阔叶树木屑,而且对树种有一定要求。经我国菇农代代摸索、相传、积累,探明了能够使香菇获得优质、高产的栽培树种主要集中在山毛榉科(又称壳斗科)、桦木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蕈树属)等科属,常见的树种有:构树、青冈栎、栎树(橡树)、蒙古栎、小叶青冈、米槠、板栗、锥栗、蕈树、枫香。日本栽培香菇,多使用枹栎、麻栎、栓皮栎树种做为栽培材料,反证树种对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性。多年生乔木具备较高含量的木质素,降解较为缓慢,因而能够满足香菇发育后期(长达6个月)对营养的需求,使总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香菇栽培树种材质越硬实,生产的干、鲜香菇品质越好,鲜菇香、甜、滑,咀嚼富有弹性,烘烤出的干菇香味浓郁。

因此,有人认为只要是阔叶树种的木屑都能够栽培香菇,并不完全正确。除对菇产品品质有影响外,安息香科树种、樟树,虽然属于阔叶树种,但含有芳香性物质;木荷也属于速生阔叶树种,但含有生物碱等物质,均不适宜用于香菇栽培。

4.2 黑木耳替代原料开发虽有成效,但应用于生产还任重道远

随着木屑资源短缺,寻找黑木耳栽培的替代生产原料成为很多行业专家的研究方向。一些科研院所及生产单位利用不同的木屑替代原料进行了众多黑木耳栽培的尝试与探索。如黑龙江伊春市友好区食用菌研究所经三年科技攻关,用稻草、玉米秸秆代替木屑栽培黑木耳取得了袋产干木耳50克的理想产量,但应用于规模生产还任重道远。

4.3 果树林木更新材料作替代仅属权宜之计

山东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6.73%,其境内烟台是全国苹果主产区,每年老树更新产生的枝桠材数量惊人,除了部分做碳薪材外(烧木炭),还有部分苹果老树、枝桠被相关公司收集粉碎替代50%的阔叶树木屑,制成香菇菌棒,但此举尚属权宜之计,不能完全解决木屑资源短缺问题。

5 食用菌专用林建设刻不容缓

森林覆盖率低,没有果树枝桠材等多年生植物可替代的省份,如何解决菌林矛盾?2018年江西、安徽等地启动五级林长制度,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开发。预计2019年其他省区也将陆续建立林长制。林、河长制,地方行政首长问责制将会实施,临县、临省的木屑流通将全关闭。

建议将建设适宜香菇、黑木耳生产的专用林摆上议程。可考虑从国家下达的人工植树造林指标中,每年安排部分指标给民众,鼓励藏树于民,利用地边杂地、土层较深的沟堑,建设食用菌专用林,10~15年后进入间伐期,谁种,谁得,群众得益。取得经验后,可逐步扩大阔叶树种栽培面积,使香菇、黑木耳产业永续发展。

寻找发展食用菌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平衡点,关键在于:要种菇,先种树。绿水青山常在,才是正道。

猜你喜欢
菌棒木屑黑木耳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木屑
德江黑木耳
不同种类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橡胶木屑基活性炭—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