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小伙脱贫的“两次安排”
——梁河县小厂乡小厂村黑脑子小组村民赵加胜脱贫纪事

2018-12-12 05:10李洁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竹筐德宏州贫困户

脱贫攻坚采访手记: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的民生问题,使贫困户摘下贫困的帽子,走向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干部职工深入基层、扑下身子、干出样子,德宏州的贫困群众自立更生、苦干实干、力摘“穷帽”。全州上下戮力同心,全力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

我第一次见到阿昌族小伙子赵加胜,是2017年3月,我作为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派驻梁河县小厂乡小厂村的工作队员,以一名扶贫干部的身份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在没有到他家之前,我的同事、时任小厂村第一书记的李倩颖告诉我,她第一次到赵加胜家,心酸到落泪,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乎什么都没有,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买了桌子和椅子后,家里才勉强有个坐的地方。

我带着这样的印象进到他家,却很难把这间干净整洁的农家小屋与我的想象联系在一起。院子刚刚被冲洗过,屋里家具不多却一尘不染,赵加胜的父亲坐在客厅编竹筐,赵加胜在后院喂牛。看到我们来,赵加胜连忙招呼着我们坐下,热情地给我们倒茶,和他一聊,我才终于明白这个勤劳家庭贫困的原因。加胜的母亲,早些年做活的时候从高处坠下,瘫痪在床,肢体一级残疾,需要人每天定时翻身、喂饭;加胜的父亲,言语四级残疾,年纪大做不了重的农活,闲时编些竹筐卖,但由于速度比较慢,每个月也编不了几个。一家三口人,靠着赵加胜在附近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因为时常需回家照看两位老人,打工只能断断续续,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此后的日子,我经常见到加胜,但他每次都是匆匆回来,看看二老,打点一下家里就走。加胜是个很有孝心的小伙子,心里挂念着家里,每次在家呆的时间都很短但是回来得很勤。

经过多次入户交流,结合家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我们为加胜家发展了黄精种植,扩大了黄牛养殖规模,为加胜安排了技能培训。在家门口的地上种上了黄精,往家里新添了几头黄牛,这些不算太重的农活让加胜的父亲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加胜学会了电焊技术,收入大幅提高,日子看着一天天好起来了。

第一次“安排”

2018年年初,我接到了加胜母亲去世的消息。两个星期后,加胜主动找到我们。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加胜当时说的话:“你们也知道,这些年家里贫困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母亲瘫痪在床。现在母亲离开我们了,家里没什么负担,以后我能专心打工,我能靠自己的力量养家,我家已经可以脱贫了,希望你们可以把我家安排在下一批脱贫名单里。”听到加胜的这番话,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是感动,更是敬佩。

第一次到赵加胜家了解情况

第二次“安排”

2018年6月10日,我召集着黑脑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开会,讨论2019年和2020年产业发展的事情。会议结束后,加胜找到我,对我说:“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政府,但是你们真的不要再花钱为我安排什么了。我现在在硅厂打工,每个月收入5000块,家里够用。”我无法形容我听到这些话时的心情,但当我冒着大雨走在回去的路上时,每一步却都走得如此踏实和坚定,这种踏实,是对小厂村必将如期脱贫的信任;这种坚定,是对伟大祖国必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从“可以把我家安排在下一批脱贫名单里”到“不用再花钱为我安排什么了”,赵加胜的“两次安排”,是自立自强的坚决,更是力求上进的决心。他用穷则益坚的信念,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

作为普通的扶贫干部,我们身上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通往小康的路上,有荆棘、有坎坷,但正因为有千万个像赵加胜一样的贫困户,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给了我们奋进前行的动力。我们能做的,唯有努力。待到山花烂漫时,才能无怨无悔。

赵加胜在地里干活

赵加胜的父亲赵安乐编竹筐

脱贫后开心的两父子

猜你喜欢
竹筐德宏州贫困户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爷爷的竹筐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村山奶奶家的竹筐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