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安全是第一要务

2018-12-13 00:58王涛赵济贵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9期
关键词:居家救助养老

■文/王涛 赵济贵

现代技术推动养老模式变革

应急救助关乎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性保障。近年,北京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因突发疾病、外出走失等原因造成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老年人应急救助的安全需求日益凸显。如,北京市疾控中心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60至69岁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为9.8%,70至79岁为15.7%,80岁以上为22.7%。此外,突发性心脏病、脑血栓、煤气中毒、燃气爆炸、意外走失等多种因素也威胁着老年人居家安全。调查发现,当前老年人安全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的上门诊疗、探视及生理状态监测服务;二是因生理机能下降或意外摔倒导致的突发疾病,以及因燃气泄露、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及时发现和紧急救助服务。为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安全风险,迫切需要建立老年人日常巡查监测预警、实时救助等机制。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居家养老带来了诸多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从2015年至今,国家先后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智慧健康养老”的理念和计划,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在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应用。面对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数量多的现实,单纯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安全保障及应急救助服务的模式,已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以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载体,搭建老年人、子女(亲属)、守望者(社区或者机构聘用的养老专员)、养老驿站(机构)、基层政府互联互通的服务闭环成为必然选择。

智慧居家养老的“北京模式”

近年,北京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施“网格化+”为老关爱服务计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对开展老年应急救助服务进行了有效探索,促进了智慧居家养老供需的精准对接,提升了养老服务品质。具体囊括4种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整合服务资源。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智慧养老(助残)中心较为典型。该中心2014年由街道投资建成,依托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居家养老平台,开发养老呼叫互动系统,为老人配备“一键通”“老人腕表”等智能终端,面向辖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护和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平台通过健康监测终端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可对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预警;老年人在居家或者外出发生突发疾病、意外、走失等情况时,通过终端直接发送求助信号到信息平台,平台工作人员将按照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进行回访,并第一时间联系专业的救助服务机构。该模式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有效调配、整合各类服务资源。

多元合作模式,引入专业力量。该模式通过政府无偿提供服务场所、补贴资助等政策,引入养老服务机构采用连锁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开展专业化的管理运营。目前,北京市推广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普遍采用了这种模式,主要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基本服务,已建成350多家养老驿站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将累计建成1000个,基本做到老年人口集中区全覆盖。如,东城区天坛街道引入“诚和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入驻近50家养老服务驿站),构建了“系统+终端+专业化服务”的应急救助服务体系。此外,朝阳区团结湖社区“暮年颐乐园”、顺义区“易来福”、石景山区“乐龄”、怀柔区“小蜜蜂”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也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市场运营模式,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该模式主要是由企业面向市场研发养老系统和技术产品,政府通过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开展老年人应急救助服务。如,北京市老龄办为符合兜底政策的老年人家庭免费安装“999一按灵”紧急呼救设备,可一键接通企业系统呼叫中心,实时对接“999”急救中心开启救助通道,并及时联系亲属。海淀区“一键式”智能服务云平台、丰台区“安康通”、平谷区“即刻到家”、密云区“云帮电子保姆”等都是由企业研发,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实现对兜底老人的应急救助保障。

社区互助模式,推广养老志愿服务。社区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社区关怀、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传统的应急救助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模式以人文关怀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日常探视和情感慰藉,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特别是特殊老年群体在衰老过程中的悲观伤感情绪,还能形成一种常态化、可持续的老年人居家安全寻访和及时救助机制,弥补信息智能监护救助手段的不足。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居家养老互助会”、房山区西潞街道“为老时间银行”等,通过老人亲属、邻里、社工、网格员、志愿者、服务商等主体开展老年人日常探视和情感慰藉,尤其是对空巢、独居、失能等老年人群体建立了常态化的居家巡视探访机制。

兜实老年人“安全网”

由于受机制、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北京市居家养老应急救助服务的发展仍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系统平台多而杂,标准和规范不统一,不利于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整合、优化配置、基础数据对接和服务资源共享;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地区服务资源丰富、建设资金充足、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政府推进力度也较大,而远郊和农村地区服务资源比较匮乏,养老观念、方式也相对落后,老年应急救助服务覆盖面小;社会参与不充分,联动机制不完善,城乡社区、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同时应急救助服务资源碎片化,缺乏有效联动;适老产品与现实应用需求匹配度较低,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应用场景单一、使用条件有限,产品性价比不高;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集中在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化娱乐等方面,对应急救助服务响应不够、资金支持较少。

据此,对于完善老年应急救助服务,兜牢、兜实老年人基本生活“安全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统一的老年应急救助服务标准和规范。将应急救助服务纳入全市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作为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驿站、社会服务机构等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硬性指标,并针对应急服务系统框架设计、模块设置、老年人基本信息采集存储、数据接口设计、数据更新周期、线路测试周期和应急救助终端分类、功能设计、接口设计等内容建立统一标准,并规范应急救助服务工作流程。同时,对老年应急救助服务进行分类管理,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家庭条件建立相应的服务内容。

其次,发展老年应急救助服务多样化运行模式。针对应急救助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采用单一服务模式很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和保证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应根据区域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实际的精细化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入市场力量,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搭载应急救助服务模块,针对特殊老年人配备多场景、多感知的应急呼叫终端设备。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网格员的作用,健全老年人家庭、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之间快速响应、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服务。同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专员的聘用和对为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再次,加快老年应急救助服务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以老年应急救助服务供需矛盾为导向,通过购买服务、政府委托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对老年人应急救助服务需求进行深度挖掘,按照“简单实用、功能综合、便于携带”的原则,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终端产品,当前应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一键通等产品为主,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追求产品在适老性方面的优化。同时,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促进政府与企业、养老机构在服务需求方面的数据互补,提升研发机构适老产品的开发能力。

最后,要优化老年应急救助服务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更多依靠市场、社会主体满足应急服务的资金需求。资金投入使用向远郊农村和偏远地区适当倾斜,引导全社会提高对农村地区老年应急救助服务的关注和投入,从基础设施、专业人才、政策规范等资源配置和购买服务覆盖范围、领域等层面,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保障。另外,还须完善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社区网格员、志愿者、邻里等开展为老服务的激励力度。■

猜你喜欢
居家救助养老
养老生活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水下救助抢险
staycation居家假期
救助小猫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