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18-12-13 02:05牛晶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构建措施

牛晶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分析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近些年来公民社会心态的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如幸福感降低、满足人民高层社会需求存在滞后性,在一些关键心理指标上国民心理变迁表现出“恶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增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强监管机制推进立法、建设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等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措施

一、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宜音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的总和。

社会心态包含了个体心态和群体心态。无论是个体心态还是群体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以致引起社会效应或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就是社会心理需要服务的对象。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认为,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社会心态问题。合理、和平、综合、理性的社会心态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形成公平、理性的社会关系,尽量避免情绪化认知偏差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无论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的前提条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综合运用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疏导、社会心理干预等手段来疏导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取向,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會矛盾,防控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方向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目标是通过社会心态调适和社会心理建设优化社会心态结构,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

二、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提出背景

1、国家政策

“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社会心态的管理目标是“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的决策部署。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联合中宣部等22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性文件已出台。该文件明确了卫生计生部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牵头职责。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至此,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职责更加明确,全面启动了培育社会心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2、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及危害

随着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明显增加,当前出现了各种负面社会心态。概括起来就是“四失”,即失落的社会情绪(“仇富”、“相对剥夺感”、“社会焦虑”等消极社会情绪)、失调的社会认知(诚信的价值观不断被破坏)、失衡的社会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减弱,而个体主义价值观则在增强,物质主义价值观日渐盛行)、失范的社会行为等(辛自强,2017)。

浙江省委党校严国红教授也指出,应当高度警惕五种不良社会心态,即功利浮躁心态、群体怨恨心态、焦虑悲观心态、娱乐泛化心态、极端偏执心态。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不良社会心态危害公民身心健康,影响群众社会认知,加剧社会矛盾,破坏社会和谐,进而影响国家稳定。

存在的这些社会心态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心理建设的软肋,社会心理服务的滞后性,当下我们应该把握社会心态走向,满足人民需求,疏导不良社会情绪,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迫在眉睫。

三、当前公民社会心态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我国公民的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总结起来概括如下:

1、新常态下公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乐观

中科院最近几个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从2012年开始居民生活满意度出现了小幅下降。王俊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对“40后”到“00后”不同出生年份的个体幸福感研究发现,从“40后”到“00后”幸福感呈“倒U形”曲线,“40后”和“00后”幸福感最强,而“70后”,“80后”,“90后”主观幸福感低于其他出生年份的。说明了不同出生年份的社会心态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积极关注主观幸福感低的社会群体(王俊秀,2017)。

2、满足人民高层社会需求存在滞后性

当前人民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生理上或是说维持生命基本的需求,而是转向更高的需求,比如更健康的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参与等高级需求。

3、在一些关键心理指标上,国民心理变迁表现出“恶化”趋势

辛自强等人课题组对大、中学生群体的近10项研究表明:过去10余年大学生信任水平大幅下降,反映出整体社会信任水平的衰落;同时,大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在上升,得到的社会支持在减少;过去20多年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多,焦虑、抑郁得分上升,自尊水平在降低。其他年龄群体(如老人)或职业群体(如教师、农民工)等,在某些心理指标上也有“恶化”趋势。以上的研究为我们确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点关注群体及培育方向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现实依据。

四、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探索

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降低对社会的危害,加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建设工程。中国社会科学报公布了在上海市静安区计生委下属的基层社区和医院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一是社区居民的排斥心理与融合心理,发现对外来朋友给与更多的情感投入才能更好地融入本群体;二是发现老年人更加渴望情感交流,建立亲密伙伴关系;三是针对老年人认知退行行为及时干预;四是加强对病人的临终关怀,创造临终关怀告别仪式;五是给与丧亲人群社会支持;六是开展心智模拟活动提升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上海市静安区社区的做法实现了关注和疏导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区委常委赵洪福对茅箭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的经验归结为五个“抓”,即抓基础,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抓关键,组建专业化心理服务团队;抓重点,心理服务方式多样化;抓联动,规范工作流程;抓创新,心理服务市场化。

河南省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则以“心系平安从心出发”为主题推动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具体时间安排,并推动将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省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司法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此外,河南省还开展了针对场所阵地建设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心理服务专业人员配备比例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式。

根据以上几个地方的具体做法,我们可以概括出建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第一,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传播,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重点关注如警察、医护人员、公务员等高危行业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丧亲家庭等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关注其心理变化。

第二,增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对培养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费用列入本地区财政范围,吸收优秀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鼓励党群机关、高校企业等组织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使心理健康服务,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农村)扩大服务对象,打造全民共享的态势。

第三,提高科学技术在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应用。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关注人民社会心态的变化,提出适时的政策,疏导社会消极情绪,引领价值风向、化解社会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四,加强心理服务行业监管机制并适时推进立法。加强对专业心理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制定相关的准入门槛、收费标准、职业道德水准、管理制度,促进心理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五,建设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搭建便捷、有效的服务平台。比如设立心理急救热线,开通网络咨询,开发心理健康移动客户端,多种渠道并进免费为群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救助服务。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时疏导不良社会情绪,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共享、推进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30(1)2-5.

[2] 傅小兰.人民论坛十九大特刊专家之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17.11(124).

[3] 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4)433-439.

【作者简介】

牛 晶(198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共德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构建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构建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