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前东北对外贸易状况探究

2018-12-13 02:00张军
理论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进出口海关

张军

摘 要:近代中国由于自身的落后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猖狂,其中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把中国作为其侵略目标,通过日俄战争,日本获得了东三省的很多权益,日本把东三省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东三省日益卷入日本战争体系中。

关键词:东北地区;对外贸易;1931年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013 — 05

以1931年九一八战争为界限,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前后出现很大的变化。九一八战争前东北地区独立发展,战争后,东北地区日益卷入日本战争体系中。日本发动九一八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完全霸占东北的资源,把东北地区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和扩大侵略战争的战略基地。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日本在东北地区不断扩大利益的过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不仅使其摆脱沦为英美殖民地的危险,而且日本由此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头号强国。明治政府成立后,确定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国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是以日本列岛为基点,向中国、朝鲜等邻近大陆国家和海洋地区侵略扩张,史学界称为“大陆政策”①。

日本在东北总的殖民方针是:确立巩固的殖民地秩序,系统地、大规模地控制并掠夺东北的资源,以使东北经济彻底纳入日本帝国主義的经济体系,沦为殖民地经济。②

一、日本与中国贸易状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31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英国占第三位。1932-1936年,在中国海关统计数字中,美国上升为第一位,日本退居第二位,英国仍然占第三位。这一时期,各国在对华贸易中,争夺最剧烈的是日本和美国。③

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我国东三省的侵略,尤其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日本获胜,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顺口、大连湾以及附近海面的租借权及其附属特权,无偿地转让给日本;俄国霸占的南满铁路(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及其支线)及其附属权益,也无偿地转让给日本。但这时候的东北,还只是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日本还没有能够在东北实行殖民地统治,更没有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日本为达到独占中国东北的目的,一方面以保护南满铁路为名,派关东军进驻东北,另一方面以经营南满铁路为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侵略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④日本在东北三省获得的权益越来越多。

从1870-1931年,中国东北地区对日本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可以分析出日本在东北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纵观1871-1931这六十年,日本向东北输出商品额明显增加,中国对日本贸易入超数额增加非常快,尤其是1919-1921比1909-1911年时间段增加明显,日本从当时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获得的大量的侵略权益,尤其以“二十一条”为代表。

从上表可分析,1871-1931年日本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稳定增长,1919-1921年这个时段达到九一八前的最高峰。从1871-1931年,东北海关在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价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1901-1903年在全国的比重是4.4%,1931年比重占到33.3%,增加的比重非常大,这与这一时期东北海关进出口到日本的货物大量增加密切相关。日本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增速明显,1931年日本在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4%、26.2%,反映出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增加。近代以来的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在1931年以前仍保持出超,这在整个国家丧失了独立发展的情况下有重要的意义,显示了东北地区在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东北对外贸易状况

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东北进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1%-3%之间;东北对外贸易额1913年不过是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在1929年是23%。加之,在1931年以前,由于向欧洲、美洲和日本均输出大豆,东北贸易一向是顺差,这就减低了全部中国贸易中有形贸易方面的逆差。②进入20世纪,在东北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日本所占比例位居首位。1931年以前日本在东北进出口中所占比例:1919年进口60.4%,出口64.5%;1927年进口34.9%,出口55.2%;1931年进口44.9%,出口56.9%。③日本输入到中国的货物价值、东北输出到日本的货物价值总额在1930年是1912年的4倍多。十几年的时间,双方贸易总额增加了3.33倍。1913年日本在东北贸易额中所占比例,是英国12倍,美国30余倍。1917年日本在东北对外贸易已占到75%,实际上垄断了东北的对外贸易。

(一)东北各关贸易分析

1907-1928年东北各海关贸易总额变化:大连作为东北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贸易总额迅速增加,1928年的数值是305406119海关两④,是1907年开埠时的24.73倍、1914年的4.62倍。1914-1928年大连的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1.06倍;除少数年份牛庄对外贸易总额有回落,其贸易总额整体上较为平稳。安东港的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1917年是1913年的3.80倍,1924年到1927年增加了0.61倍;哈尔滨属关的对外贸易总额1923年是43096933海关两,1928年即达到了104351856海关两。总体上,东北各关开关后,其对外贸易总额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东北对外贸易总额

东北地区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体现出其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重要地位。下表1926-1931年东北输出入贸易总额,可分析东北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变化状况。受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东北对外贸易输出额稍有下降,但很快回升,1931年东北已经沦陷,但其对外贸易仍是出超。

(三)1931年前东北对外贸易商品种类和结构

东北输入到日本的物品主要是煤铁等工业原材料和大豆等初级农产品;日本输入东北主要是棉纺织品、面粉和车辆船艇、机器,日本输入东北的工业制成品商品价值大大超过东北输入日本的资源型商品的价值。作为工业基本原料的煤、铁矿砂、生丝、生铁等物品也有大量出口,但这时中国的生丝因为质量原因加上外国竞争,已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进口方面,随着日本在东北移民的增加和其在东北进行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从东北地区进口的大米、面粉、糖、煤、煤油等物品保持较大规模,尤其是糖、煤、煤油的進口增加的数量稳定。

1931以前的东北各关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当时全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相似,即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成品为主。反映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半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格局。

1927-1930年东北进口贸易中,棉、麻、棉织丝产品占主要比例,反映了以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其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东北地区进行商品倾销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从1927-1930年东北地区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结构,也能从中分析出东北地区对外国工业化商品的需求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铁钢、石油在东北进口贸易中占有较稳定的份额。车辆和机械类在东北进口贸易中占7%左右的份额,反映东北工业机械制造设备和工业制成品较多的依靠外国进口。1929-1930年东北进口谷物数量增加,这与日本在东北大量移民增加对大米等粮食的需求相关。砂糖、烟草、皮革在东北地区的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为3%-6%,且数额稳定。

1927-1930年东北出口贸易,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反映东北沦为殖民地后,其农业资源成为列强掠夺主要对象,其中大豆、高粱、粟等粮食出口占很大比例,豆粕、豆油的出口是建立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但其中包括的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在1929-1930年间,东北大豆产量为20800万蒲式尔,这是世界大豆产量35100万蒲式尔的59%。土壤和气候的优点,远东和欧洲的大量需求,廉价的铁路和海洋运输,大豆作为主要现金作物对于东北农民的价值,以及日本人在科学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事业心,都促成了东北作为一个大豆出口者的优越地位。①大豆及其产品(豆油、豆饼)出口到日本是最多的。1871年出口的百分之六十,次年,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运往日本的。1882年输出到日本的大豆及其产品的总值达到五十三万多海关两。1893年,仅出口到日本的大豆一项,达一百万担,价值超过一百万海关两。可见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对我国东北原料的掠夺也日渐增多。

柞蚕丝仍在出口,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已没有优势,加之技术更新缓慢,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国家在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冲击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柞蚕丝的出口,仅次于大豆和豆饼。1880年以前牛庄柞蚕丝出口从未超过二百担,但在1880年输出总数就已经达到一千零三十担,1886年以后,每年平均输出达到六千担了。②

铁及钢制品、木材及竹笋在东北出口贸易中占有的比例虽稳定但分额比较低,反映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低。

1927-1930年东北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四)大连港贸易状况

大连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港口,在东北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系船码头约六千五百尺,南满铁道干路由长春直达于此,水陆联络,交通便利,货物山积,商贾络绎,诚东省之门户也。转运货物均直接向铁道局及轮船公司办理,铁道轮船联络运送至为简捷。③大连港的自然优势在于它与华北、朝鲜、日本的海路距离都很近,而且与东北的工农业中心都有最直接的铁路联接;也还在于有良好屏障的和实际上不冻的地位。这些优点,结合着俄国人开始并有日本人加以扩充的广大发展,使它成为主要的海上中心。④1907年大连开港后,货运量很快超过营口港,成为东北最大的港口。时人分析大连取代营口,成为东北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原因如下:一,由大连终岁不冻,营口在十一月下旬即行冰冻,至次年二月以后能开河;二由大连港湾富于水量,潮落时即吃水二十余尺之船只尚能横附于码头,营口则当潮落时,其入口处亦仅能容吃水十六尺至十八尺之船只,其水浅可知;三由大连码头建筑完备,南满列车直连码头,水陆联络运输便利,仓库宽大能容二十万吨货物。营口则惟海关码头能泊船只货物,上下又无起重机之设备装载,大豆一千石须费三日工夫;四由运费低廉,所从南满沿路运往大连之货物,车脚与运到营口相等,而路程较营口多三分之一,且市面吃紧之时,往大连之货必先装运,待营口货到,价已低落。交通机关在人掌握之中,宜营商之年年败也。⑤

1910年,大连关输出贸易即是1907年的10.12倍⑥。1914年是1907年16.86倍。1927年到1928年,增长最快,1928年比1927年增加了31541979海关两,比1913年大连全年输出贸易额还多。20世纪20年代初几年里,世界经济出现恢复建设中的萧条,大连输出入贸易额都受到较大影响。20世纪后几年增长速度很快,1928年比1907年的输出贸易额增加了10.54倍。1907-1928年大连关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1931年以前,大连对外贸易以入超为主。1923年对外贸易入超额是1922年的1.53倍,1928年比1927年增加了16613770海关两,这个数值比1907年大连开关当年输入总额还要多,反映出大连港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九一八前,东北对外贸易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日本已经逐渐控制了东北海关及其对外贸易,东北的对外贸易主要国家既是日本。东北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出口以初级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为主,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日本的工业发展需求;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反映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移民,使东北地区纳入日本的战时体系的需求。

东三省的沦陷,使中国丧失了11.5%的领土,8%的人口,70%以上的铁矿、大豆和灰丝,30%以上的牲畜、煤矿和森林,半数以上的石油和40%左右的铁道;特别是丧失了全国唯一的出超区域和民族工业的广大市场。⑦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过程中,疯狂的镇压、残酷的扫荡、血腥的统治都是其实行和巩固其殖民统治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在于奴役东北人民、掠夺东北的财富,将东三省纳入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体系中。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进出口海关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释疑解惑
2018年1至11月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超2017全年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2012年1~12月中国花卉出口省市海关统计
2012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进口省市海关统计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
11月全国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