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畲族山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2018-12-14 05:14
黄河之声 2018年20期
关键词:闽东畲族山歌

叶 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当今社会,大众娱乐产业及其发达,涌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影视明星、乐坛唱将,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与“文化口味”在外来流行文化的熏陶之下也日渐呈现出多样、崇外、多变等特征。然而,对比与流行文化强劲的势头,传统文化则不可避免的略显式微。尤其是某些属于少数民族群体的特色文化,由于在岁月悠久、年代遗失、意识不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竟逐渐濒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不可否认的是,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和璀璨瑰宝,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引起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闽东畲族山歌”即是一例。

畲族是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和福建省这五个省份。由于畲族聚居地分布较为稀散,不同地区之间的畲族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然畲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却是相通的。岁月悠悠,畲族人民广采众长,在保留自己文化优势的同时西区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从而演变成当代畲族文化。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为福建省宁德市(俗称闽东),畲族人口据不完全统计达19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比重为百分之二十五。在岁月的长河中,宁德地区的畲族人民不仅创建了美丽宜居的家园,还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经典,其中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畲族山歌。

畲族是善歌的民族,喜欢用歌曲来叙事、抒情。民歌与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除了日常生活,每日吟唱山歌似乎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每年三月三日,都能听到年轻的畲族人举办的畲族歌曲对唱活动。

畲族山歌作为我国民间音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音调、曲调以及节奏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畲族山歌,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样的一种音乐文化,从而能够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一、背景概述

(一)闽东畲族

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也被人称为“畲客”、“山客”。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有畲族同胞约七十余万人,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人口居第19。畲族汉姓有钟姓、蓝姓、郭姓以及雷姓。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省,其中,畲族还是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8%;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全国畲族人口24.1%;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由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畲族人口数占比超过全国畲族人口数的一半。另有大量畲族居民汉化后,亦进入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居留①。

闽东,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理概念。狭义上的闽东特指现今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辖区,面积13452.4平方公里,人口330万。闽东地区南部的福州、闽侯、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罗源、古田、连江、福清、屏南等地被称为“福州十邑”,该区域则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高达19万,约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②。从以上人口方面信息我们何以获知,闽东畲族群体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庞大,闽东有着在全国范围内最具特色的、最地道的畲族文化,和保留最完好的畲族民族聚集地。

笔者来自属于闽东地区的宁德市福安县(地级市),该市管辖着闽东知名的“版中畲族乡”。可以说,自小到大的十余年间,笔者所接触到最多的、也是最熟悉的少数民族群体就是闽东畲族。在民族中学生活学习与他们的相处中,笔者认为闽东畲族人民质朴勇敢、勤奋好学、能歌善舞,他们身上继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都非常好;畲族的民族文化极大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畲族文化也是闽东风情旅游的一大景观。

(二)民俗文化简述

有曲这样唱道,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鲜花,个个开出瑰丽的民俗风貌、结出丰硕的文化成果。闽东畲族有着独一无二的民俗风貌。在介绍闽东山歌这一核心民间文艺之前,让笔者通过多年亲身了解,为大家展现畲族的别样魅力。

畲族的民族服饰遵循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呈现出“造型清丽、颜色艳丽、配饰亮丽”的特点。畲族妇女常有有头佩“三把刀”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两面有锋且外形似刀的银制饰物,长度约为五六寸,呈弧状,别具一格。

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在古代使用畲语,现今则大多改为使用畲话。畲话普遍使用于在闽东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生活在闽东地区的汉族群体而言,北片地区的方言为福安话,南片的“福州十邑”则使用福州话。而与这两种汉族方言共存的“畲语”,也是大多数闽东人民耳熟能详的。在笔者青少年时期,就常听畲族街坊用畲语互道家常,其乐融融。

“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不陌生,没错,这个节日就是畲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行。在这天里,畲族百姓都会去野外踏青,制作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染成的糯米饭——“乌米饭”,来食用,或供奉乌米饭来缅怀祖先,于是“三月三”也称“乌饭节”。同时在这天,闽东畲族人民会举办大型的庆贺活动,尤其是年轻畲族人举办的畲族歌曲对唱活动特别受到本地群众的欢迎。

畲族的医术亦是本地一绝。畲族医术具有家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不收外姓门徒的特点。绝大多数畲医亦农亦医。笔者儿时曾经因为咳喘,也向当地畲家“土医生”延医问药,其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畲医用药有特殊的地方,即使是相同的草药,也必须要根据发病季节和病者病情而到不同的生长地点采集,十分考究。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别具一格,每年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和有关学者慕名前来,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热度。

(三)畲族民间文艺

除以下将会详述的畲族山歌外,闽东畲族还有着舞蹈、剪纸、武术等其他享誉各界的特色民间文艺。其中,不得不说说畲族的武术。

畲族人喜爱武术,畲族独有拳种是著名的八井拳,此拳种分为棍术和拳术两大类。除了武术,在贵州贵阳的少部分畲族族人,还会跳《斗笠舞》③。常年习武的畲族男子孔武有力,体格健硕,颇具男子魅力。

畲族的“茶道”也是备受当地人津津乐道。每当到畲家百姓家中做客,他们都会先敬两道茶,有因为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另外还有说法:“一口苦,两口补,三口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递来的茶,由于礼仪便要喝下第二碗。喝下一碗畲家茶,甘甜利咽,口味独特。

二、畲族山歌艺术

(一)畲族山歌简介

闽东地区作为中国最大、人口最多的畲族聚集地,培育了一大批浓厚又源远流长的畲族音乐文化。从小生活在畲乡的笔者,虽然身为汉族,但经过常年的耳濡目染,加之本身是音乐专业出身,故能够从较为专业的角度鉴赏畲族山歌。可以说,本次对畲族山歌的相关研究,运用到了笔者作为畲乡人和音乐人的两重身份。

在笔者看来,畲族山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双音”、假声、语言等方面。作为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闽东畲族山歌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等特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闽东各畲族聚居地都会举办畲族山歌歌会,许多青年男女,也有部分年长的畲族老歌手也会出席这个民族盛大的庆祝活动,畲族人民齐聚一堂,好不热闹。表演形式有从单一的独唱、对唱、齐唱、联唱等,表演十分精彩,一些小伙子会借助这个活动向心爱的女孩求爱(图1)畲族山歌的演唱方式为清唱,很少有配乐伴奏或是舞蹈动作。发展至如今,三月三歌会已经成为畲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方式,同时也深受汉族同胞的欣赏与喜爱。

笔者儿时就曾跟随学校老师前往坂中畲乡参加“乌饭节”的山歌对唱活动。畲族山歌的奔放、豪迈令笔者回味无穷,着实妙不可言。

(二)畲旗山歌的艺术特征

畲族山歌在词句上看来,第一句会出现三字或五字,其余各句基本上是七字一句。山歌一般为四句一首,一、二、四句要同韵脚,山歌词句不可拗口。从形式上来看,四句一首的独立句调为短歌,多首组成的组曲为长联歌。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为无伴奏形式④。

在本节中,笔者就畲族民歌的相关特点进行归纳。

1.“双音”特色

畲族山歌中最具有特色的唱法是“双音”唱法,通俗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重唱,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韵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严格规定场合、时间,但必须在适宜唱歌的场合和重大节庆上,畲家人才会成群结队走亲访友、以歌当话并举行盛大的对歌会。

这种演唱形式设置为一声部最少要有一人演唱,并且每个声部不设人数上限、不管是男声还是女声都可演绎。当对唱情歌时就需要男女各演绎自己的声部。

2.旋律艺术

畲族山歌的旋律走势主要为五度或者六度的上行或下行大跳⑤,具有明显的旋律特点。分别体现了畲民的阳刚霸气与委婉柔美(如图1)通过优美的旋律来体现歌曲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歌曲中存在小七度大跳,旋律线条呈现出一定起伏的波浪状,还有五度内的下行级进,旋律线条呈小波浪状。

3.节奏艺术

由于畲族人民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大陆,且由于闽东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背部丘陵林立。闽东地区的地貌为盆地,四面被山地环绕,中间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富春溪,早些年因为地貌的闭塞,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文化以及性格上的封闭与独立感,这些原因也形成了他们的山歌节奏自由的特点。

4.词律结构

具有“双音”特色的闽东山歌的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乐段内部有平行式双句体、起承转合四个短句体及五句体。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词曲不同步的“先唱11个字(或9个字),后唱3个字(或5个字)”的重复尾部的平行式双句体,以及四句歌词用5个乐句唱的五句体。

5.假声的运用

曾经有个畲家老人告诉笔者,用假声演唱,声音传得、唱不累。山歌多为假声歌唱,演唱时伴随“哩、罗、啊、依、勒”等假音。唱法的种类分别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三种,一首歌可同时出现三种唱法。

畲民视山歌为心愿的载体,因此演唱时比较小芦地使用假声来唱。因此也就形成独特的审美需求。

6.语言

每个民族或者地方都会出现本民族或本地的语言,畲族的语言称之为“畲语”。上节提到的现代畲语,就是进行畲族山歌表演的重要载体。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一辈辈的畲族人口口相传。

三、畲族山歌的传承

(一)相关调查

1.畲族山歌的传统传承方式

闽东畲歌主要有如下几种传统传承方式:

(1)歌场传承:歌场是为畲族人民进行音乐教育、情感互动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畲族人民常常进行山歌对唱练习等活动;通过歌场的山歌传承教育,畲族晚辈能够学习到前辈们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达到学习目的。

(2)祖辈家庭代代传承: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畲歌相关知识的传承;

(3)师承:通过拜师学艺,进行畲歌的传承教育。这也是目前闽东山歌最为常见的传承方式。相比于家庭教育,师承教育更加系统规范;

(4)手抄歌本传承;

(5)创作传承;

(6)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⑥:通过每年重大的传统活动,进行畲歌的传承。

2.“新畲歌”的诞生与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具有先锋意识的畲族艺术家发现,畲族山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不应只停留在原始的生存状态,而要体现时代性,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气息,才能彰显畲族的时代风貌、使畲家文化长久不息地传承下去。这也是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新畲歌’’就是这一时代产物。

“新畲歌”的“新”集中体现在节奏和唱法上。“新畲歌”赋予传统畲族音乐以通俗的节奏,甚至摇滚的节奏,使得歌曲极具节奏感。在唱法上也引入一些通俗唱法甚至说唱、唱跳等形式进行演绎,其表现形式更加多彩多样。

(二)实地考察

笔者出身于闽东畲乡之坂中畲族乡。“近水楼台先得月”,笔者就深入畲乡实地了解了当前闽东畲族山歌的发展现状。

在对现有的畲族山歌歌手的探访中,笔者发现,现存山歌歌手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格老、年纪大的“老歌手”,一类是较为年轻的“新歌手”。不少歌手表示,现如今使用山歌的情况并不多,往往在节庆或是“商业演出”的时候,才会拿出来“露两手”。当谈到畲族山歌的发展问题时,各位“老歌手”纷纷表示“无徒肯收”、“无人肯学”,面露尴尬和惋惜。

在对畲乡有关“文化管理人士”的询问中,他们表示如今要把畲族山歌做大做强、做成地域品牌的确有些力不从心,相关人士已经逐渐把将闽东山歌发扬光大的目标,“缩水”成了在“乌饭节”做好山歌活动、展现畲乡民俗门面上了。

在对歌曲的艺术形式的进一步了解,笔者发现如今在闽东畲乡的大多数地区,脍炙人口的老歌依旧被视为经典,同时以老歌为基础的“老歇新唱”也颇受欢迎。虽说传承人资源紧缺,但是已经把畲歌艺术学习下来的,基本都是热爱畲族文化、具有艺术改良思维的新生力量。

(三)现状总结与原因分析

在笔者看来,闽东畲歌所呈现的问题,集中体现了“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⑦。目前闽东畲族山歌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原因可归结于内、外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地方政府的相关问题。在闽东畲乡的大多数地区,出现了畲族风情旅游发展过头的现象,过分兜售畲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忽视文化传承的迫切性,使得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损。在有关机构面临着“展现民族特色”的“面子压力”下,闽东畲乡的各位现存歌手逐渐“演员化”、“商业化”,基本只在畲族重大节庆(如“乌饭节”)出场表演,而有关机构的“发力点”往往只集中在这一个特定时间节点上,其他时候,地方政府对于畲族歌曲的意识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管理畲族文物的部门,与推广畲族手艺的有关人员职能混淆。

二、内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畲族生活形态的变化上。如今大部分闽东畲族人民走出了丘陵大山,走入了城乡安居乐业,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他们的下一代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对祖祖辈辈的传统生活了解甚少,甚至部分畲族青少年已经不能够准确掌握畲语的表达,更遑论演绎畲族歌曲。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出现了畲族民间文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四、畲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闽东畲族山歌作为畲族最具知名和影响力的文化标志,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庆幸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渐完善和成熟。

以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在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如今,我国正在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对于福建省而言,早在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就颁布了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对畲族的部分民间手艺如银制首饰制作等给予了立法保护。

借鉴以上信息,可以为我们进行“闽东畲族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借鉴

在当今的世界,不少国家都在执行和探索保护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诸如法,日,韩,美,意等国就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这里,笔者主要参考了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现实状况,以大见小地为闽东畲族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美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立法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上。在立法上,美国政府颁布了知名的《国家文物保护法案》和《国家历史保护法案》,对历史遗迹遗址、各类主题建筑及手工制品等文化成果进行依法保护。每当在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书本里相关文化遗产内容,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到相应遗产地进行现场教学,来自各行各业的相关人士都会前来提供讲解服务,如教师、老兵、普通群众等等。在立法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下,虽然美国从建国起虽只有200多年历史因而文化底蕴还不太深厚,但美国以端正的态度和完备的措施,极大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日本、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日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且作为我国邻国,其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具有-定参考价值。韩国通过抢注“世界文化遗产”的方式,将部分文化遗产推入民族认知核心,极大唤醒了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远在欧洲的意大利是一个超级文化遗产大国,其立法保护方式历史悠久、相关制度较为完备,甚至上达千年。意大利人对文化遗产保护很好地体现了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理念,政府主要通过大型活动来推动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形成了“利用与保护双赢”的“意大利模式”。

纵观这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制度、教育、民间宣传等方面确实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闽东畲族山歌保护与传承的个人建议

1.微观层面

结合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外国较为先进的保护手段,笔者在这里为闽东畲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以下四点个人建议。

一、建立文闽东畲族文化园区。当前,我国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制参考,其中,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要充分利用文化空间,打造原生态的、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文化园区,使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民俗文艺完整保留,再结合畲族传统节日及“文化遗产日”的有关活动,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形成“保护+创收”的双赢局面。

二、加强畲族民间文艺传承人队伍建设。随着时代变迁,目前畲族山歌歌手大多年岁渐长,一批又一批的歌唱大师逐渐离世,而新的人才又得不到补充,出现“人去艺绝”的局面。因此,借鉴外国先进思维,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艺术组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民俗传承活动来培养民间艺术传承者,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管理可行的人才队伍传承体系。同时,要加强民族学校对畲族青少年的正确引导,在畲族教育界影响较大的宁德市民族中学等教育阵地开展传统文艺的教学。

三、地方政府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要时投入资金支持。目前闽东地区各地方并不注重保护畲族文化遗产,在笔看来如此加剧了畲族山歌等民间艺术的消亡。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有的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同时,加强民间艺术的生产实践,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使民间艺术在利用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保护。

四、进行畲族山歌艺术表现创新。跟随时代才能生存下去,一旦有了以上三点的保证,畲族山歌自身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迎合大众审美价值的新型文化载体。畲族山歌本身也需要进行发展,切勿故步自封、唱老曲老调,而应该在广大畲族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发扬“新畲歌”的独特魅力,使畲歌能够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之中。

2.宏观层面

没有国家的扶持和整个社会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不能持久,所以,笔者在这里提出三点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构想。

一、建设更加完整的法律保护制度。可学习发达构架进行行之有效的立法保护。虽然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案,但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都有关于这方面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必须在这方面取得决定性的世界突破,出台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案,才能卓有成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二、建设一套符合少数民族遗产传承的教育机制。尽可能地把民族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生课堂。中国拥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们推行这一教育方针的优势。以闽东畲族为例,畲族文化的风采展示虽然有“文化日”等节日的保证,但保护绩效还得有待其它举措来补充,尤其是课堂教育。

(四)闽东畲族山歌的发展展望

闽东畲族山歌作为闽东畲族最重要的文化瑰宝,理应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闽东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来说,是一个发展中地区,正由于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受到了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藉由目前的发展契机,更应该投入精力去保护和发展民间文艺,特别是闽东畲族山歌。

“引起重视、保障发展”是目前闽东畲族山歌得以生存下去的关键词。将畲族山歌带入课堂、建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常行之可效的外部手段。而内部来看,要加强继承人队伍建设,同时在文艺表现方面要加强畲族山歌艺术表现的感染力,使得畲族歌曲更能适应社会变化,更能迎合当代人审美取向。

相信,畲族山歌能够成为时代强音中最悦耳的那一声。■

注释:

①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民族网。

② 数据来自百度百科词条资料,“闽东”。

③ 以上资料参照维基百科词条,“畲族武术”。

④ 畲族山歌的艺术特色及应用.中国民族网,2001.

⑤ 蓝雪菲.畲族音乐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⑥ 丁缨.畲族民歌生存现状[J].中国音乐,2005.

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民族网,2001.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山歌
永安“三月三”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苗山歌
畲族民歌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