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性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带动沿线村庄社会经济发展
——浅谈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2018-12-14 07:29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南粤驿道利用

南粤古驿道是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自2016年起,广东率先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该项工作集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保育活化、旅游模式创新、沿线村庄产业复兴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于一体,工作面广量大,涉及部门多。经过近3年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广东总结了一套通过线性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带动沿线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背景

随着广东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为广东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缩小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寻找发展新动能,打造绿色创新发展引擎,营造创新生态体系指明了方向。生态优美,绿色资源丰富正是南粤古驿道最大的优势和竞争力。南粤古驿道横贯广东东西南北,地处广袤的绿色黄金走廊,拥有山、水、城、田、林等诸多绿色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区位优势,是广东最具生态产业开发潜力的经济、文化走廊。

南粤古驿道沿线还拥有一批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历史积淀丰厚,但旅游资源分散,村与村之间缺乏资源整合,村庄和老建筑保护利用欠缺,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和城市的发展,昔日繁华的村庄逐步萧条、破败,缺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在南粤古驿道沿线更有1320个省定贫困村,约占全省2277个贫困村总数的60%。希望通过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一方面把名镇名村、古村落、贫困村、自然风光、田野等串珠成线,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游径,吸引更多的人来走古驿道,带旺人气,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兴旺,从而使农民增收。另一方面,通过这项工作汇聚当地规划、建设、旅游、体育和教育等资金和政策,产生叠加效应,并吸引各方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引领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不留痕迹的旅程”,成为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以道兴村。(图1、图2)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模式

回顾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工作的历程,可以说是从零到有、从有到实,工作模式上主要有以下3方面:

工作组织模式

1.高位统筹,多部门联动。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及领导下,2016年起,该项工作连续三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有关领导多次批示、现场指导调研。许瑞生副省长亲自撰写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提案,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和部门研究保护方案,长期奔走在古驿道一线考察指导。省级层面,省直相关部门定期协商,指导和监督全省古驿道线路保护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体育局、生态环境厅、档案局、地方志办等部门积极配合,主动作为,以强大的执行力和实干精神,调动危房改造、研学活动、旅游产品设计推广和历史文化保护、体育赛事组织等政策和资金向古驿道沿线倾斜,合力攻坚,确保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2.专家领衔,志愿者支撑。秉承保护岭南文化遗产,助力广东乡村振兴的理念,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吸引了省内一大批来自规划、建筑、考古、旅游、景观、美术、音乐、视觉传达、历史、人类学研究等方面专家、教授、学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图3)。在此基础上,广东组织专家成立了“南粤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专家自愿、无偿研究发掘南粤古驿道遗存的历史文化内涵,选取了199处古驿道重要历史遗存,对其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种类型制订了修缮标准、指引和方针,指导相关地市开展历史遗存修缮工作。2014年12月,广东省成立了“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截至目前,志愿者已有近千名,囊括设计大师、专业设计人员、在校师生和地方能人乡贤等。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规定了“三师”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开发了“三师下乡”“I志愿”网上信息系统,为志愿者下乡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搭建了“三师”专业志愿者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建立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村民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2年多来,志愿者践行“大家一起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组织开展设计下乡服务,与古驿道沿线246个省定贫困村完成“结对子”,在古驿道修复利用上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为古驿道沿线村镇的特色农产品创意设计;民宿改造和特色农家乐开办等提供免费技术咨询。成功打造了“大师小筑”“美丽乡村宜居行动——农房改造项目”、“驿道三师”等品牌。专家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图1 清远连州秦汉古驿道

图2 珠海中山岐澳古道

图3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调研古驿道周边村落

3.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共建即共同参与古驿道修复建设和历史文化挖掘,共治即共同参与古驿道维护、保护和治理,共享即共同享有古驿道的优质生态产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伊始,省政府就提出要“调动多方积极性”,做好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公众参与工作;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公众参与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的倡议书》,要求各相关地市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各方共识、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做好该项工作。两年多来,已发动一大批企业、岭南历史文化爱好者、海外侨胞、沿线村民等参与到该项工作,使历史遗产保护意识深入到公众心中。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模式是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演进的动力和源泉。(图4)

(二)工作推进路线

1.摸清家底,规划先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首先启动的是全面普查工作。2016年初,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用脚步丈量,摸清全省906处古驿道遗存、233条古驿道本体的分布、保存状况及沿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掌握了南粤古驿道周边古镇古村、贫困村、旅游资源等基本情况,充分了解了南粤古驿道丰富的历史内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梳理提出了涵盖全省21个地级市、103个区县,串联1100多个人文及自然发展节点的6条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网络。(图5)

2.选择示范段,示范引领。充分考虑古驿道的保存状况、沿线村镇情况、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因素,2016-2017年,选择了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优先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推动了共300公里的修复工作,重点打造部分节点,对未来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经过上下多轮沟通,研究确定了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共740多公里的修复工作。广东还组织编制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露营地规划建设指引》《古驿道示范段规划建设标准》等技术规划指引,明确了古驿道保护修复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生态性、可持续性原则的原则、并针对本体类型提出了具体修复措施,确保了驿道标识系统的规范严谨和协调统一。相关标准、指引等技术性文件的出台,旨在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保障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图6)

3.成立技术指导组,现场指导。2017年选取的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分布在8个地级市,对应的成立了8个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保护利用指导组;2018年的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在10个地级市,对应成立了10个技术指导组。指导组由有关厅局领导、省知名专家和“三师”专业志愿者组成,指导工作遵循“科学合理,专业技术,实事求是、及时有效”的原则,重在现场指导,掌握实际情况,发挥技术优势。指导组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次赴地方指导后,都会填写《指导反馈表》,详细记录当地的工作进展、工作困难与应对措施,及时向省里反馈有关信息,确保信息流畅,掌握工作动态。省级层面还会不定期举行古驿道保护修复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或工作成效较好的地市介绍经验,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图7)

4.举办系列活动,品牌打造。2016年以来,广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民众,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驿道系列活动,主要有:“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广东大学生南粤古驿道微纪录片大赛”、“南粤古驿道摄影大赛”、“南粤古驿道征文活动”、“南粤古驿道推广展示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赛事,成功打造了“南粤古驿道”品牌,提升了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图8)

工作宣传推广方式

1.建立官方宣传平台,权威发布信息。广东在2016年已建立“中国南粤古驿道”网站(www.nanyueguyidao.cn)和微信公众号,“南粤古驿道APP”也即将完成开发,3个官方宣传平台以服务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为中心,积极推介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权威、高效发布南粤古驿道相关信息,并设置了“南粤古驿道电子地图”版块,方便户外运动爱好者古道徒步。经过2年多的发展,古驿道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具有一定层次的综合性文化服务的宣传平台。

图4 古驿道周边村民自发清理、维护古驿道

图5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线路布局图

图6 8处古驿道示范段修复成果

图7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技术指导组现场指导

图8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2.与各级媒体保持密切合作,持续报道。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南粤古驿道》纪录片(1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播出)。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杂质、南方+客户端、广州日报、广东建设报、羊城晚报、网易等新闻媒体,持续对古驿道进行跟踪报道,营造宣传态势。

3.制作古驿道宣传品,立体化推广。结合各地古驿道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制作多种类型的古驿道印章、古驿道纹章瓷、环保袋、书签等宣传产品;邀请著名剧作家郭启宏,电视连续剧《亮剑》的导演张前等艺术界专家作为顾问,编排了南粤古驿道首部话剧《百年侨批》,并在2017年进行了首演,获得了广泛好评;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了“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集中展示了南粤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及古驿道沿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旅游禀赋;策划了南粤古驿道前奏曲《百音峥嵘》、主题曲《出发》等音乐作品,全方位、立体化对古驿道进行宣传推广。(图9)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成效

如今的南粤古驿道已经聚集了旅游、体育、农业、文化、生态等发展要素,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古驿道本体保护修复让乡村环境变得更“美”。在完善古驿道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韶关市南雄梅关古驿道保护与利用项目、汕头市西堤公园建设项目成功获得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保育活化项目、江门市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有机更新项目获得了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云浮郁南南江古水道示范段沿线古码头,初步建设了驿站、休闲绿道、停车场,将各个节点进行有机连接,实现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无缝对接。(图10、图11)

古驿道系列活动赛事让乡村人气更“旺”,村民更“富”。自2016年以来,古驿道定向大赛已举办25场,参与人数高达40余万人,形成知名体育赛事品牌;2017、2018年,还举办了“南粤古驿道首届文化创意大赛”、“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南粤古驿道征文大赛”、“南粤古驿道摄影大赛”等。各类型赛事和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帮助乡村建立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2018年春节期间,纳入广东省统计的21家南粤古驿道景区,共接待游客97.4万人次,同比增长32.5%;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韶关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石塘古村等三个南粤古驿道景区共接待游客46.59万人次,同比增长9.60%,旅游收入9911.28万元,同比增长9.21%。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共吸引300余万人到古驿道参观游览,极大地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台山大米、青蟹,韶关仁化堆花米酒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汕头市澄海区,林檎、番石榴、台湾青枣、青柠檬、草莓、火龙果等水果生产已成为全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年均产值已达3.5亿元。梅州百侯镇建设了以果蔬采摘体验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年产值达七八十万元,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图12)

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让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变得更“活”,村民变得更自信。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并采用多种形式在传统节庆、墟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摄影展等,让古老村庄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灵气。南粤古驿道开展系列活动,集聚了人气,恢复了古村生机,挽救了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给村民搭建起一个展现家乡历史底蕴和文化的平台,唤起了乡愁,激发在外创业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目前,部分村民已返回村中从事民宿、农产品、文旅等产业,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改变了村民思想上对农村的固有认识,让他们更充满希望,更有获得感和自豪感,极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图13)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面向当代生活,为沿线欠发达的古镇古村注入发展新动能,并与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紧密集合起来,力求打造成为展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的华夏文明传承之路;推动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的健康之路;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系列保护利用工作仍在奋勇前行,仍在为振兴古驿道沿线村庄不懈努力。非常欢迎全国人民来广东走走古驿道,领略岭南文化,和我们一起探讨线性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带动沿线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作者张子健为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图9 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优秀作品

图10 修复后的汕头西堤公园

图11 修复后的江门台山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

图12 古驿道上的游客

图13 南粤古驿道沿线——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的传统民俗活动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南粤赏花
南粤赏花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