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调查报告

2018-12-14 01:59冯晶
西部皮革 2018年23期
关键词:甘州区各乡镇城镇化率

冯晶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0)

1 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1.1 甘州区概况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全区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截止2016年底,全区总人口为51.58万人,城镇人口25.19万人。

1.2 甘州区城镇化发展总体情况

目前以形成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滨河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湿地公园和沙漠体育公园5个新功能区集成的“1+5”生态城市框架,促进全区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全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6年末甘州区常住人口5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4‰;城镇化率达到48.84%,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根据城镇化率推算的城镇化人口25.19万人,如图1所示。

由图 1~3统计数据显示,甘州区2010-2016年间城镇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36.72%上升至2016年的48.84%,增长幅度较为明显。基本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镇化水平达到50%之前每年保持0.5个百分点的国际城镇化历史发展模式和经验。

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甘州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而言比较落后,整体低于全国水平,距离进入城市时代的50%还有一定的距离。

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相比,甘州区城镇化率一直高于甘肃省总体水平。但甘州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空间还很大,应该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达到全国标准水平。

1.3 城镇化的经济层面

1.3.1 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不平衡,发展空间大

图1 甘州区2010-2016年城镇化

图2 2010-2016年中国城镇率

图3 2010-2016年甘肃省城镇化率

甘州区现有18个乡镇,通过近年来甘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有序推进,全区非农人口从2010年19.11万人,增加至25.21万人。如下表显示,截止2016年底甘州区全部人口为51.5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5.19万人享受着城镇的文明与进步,极大的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按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城镇化率为48.84%,虽然还未达到50%,但与2010年的城镇化率相比,已有显著提高。同时甘州区集聚了张掖市接近50%的就业人口,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极大地促进了甘州区城镇化进程。另外由于劳务外出等若干原因。2011年非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城镇化率有所降低,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在各乡镇人口数量中沙井镇人数最多,平山湖蒙古族乡人数最少。

图4 甘州区2012-1016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5 甘州区各乡镇农民收入情况

1.3.2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

2016年甘州区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7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92.28亿元,增长9.3%。由此可知,甘州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从业人数多。

从各乡镇经济状况看,梁家墩镇、新墩镇、党寨镇、沙井镇生产总值较高,而上秦镇,花寨乡、平山湖蒙古族乡全年生产总值过低,由此可知甘州区各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分布状况看,沙井镇、长安乡、小满镇主要发展第一产业;梁家墩镇主要发展第二产业;而新墩镇、党寨镇则以第三产业为主。同时经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平山湖蒙古族乡的第二产业总值为0,小满镇第三产业总值为0。二、三产业经济总量逐年攀升。二、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效应,不仅逐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增收缓慢等发展瓶颈问题,也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基石。

1.3.3 农民增收渠道多样,收入相对稳定

根据数据显示,甘州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农业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种植养殖收入。其中较为特殊的是新墩镇主要依靠财产性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土地流转收入;长安镇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而总体来说除新墩镇以外其他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薄弱;农业经营性收入占比也较低。近年来甘州区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如图4所示,2016年,甘州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452元,比2015年增加1299元。

从农业收入渠道分析,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以制种、果蔬、轻工原料为主的种植业收入,以养殖牛、羊、猪、鸡为主的畜牧产业收入,以输出输转劳务为主的劳务经济收入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个体私营经济等收入。各乡镇收入相对稳定。近年来甘州区各乡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明显,如图5所示。

1.4 城镇化的社会层面

1.4.1 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劳动力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甘州区各乡镇人力资源类型主要为初中和小学,部分人达到高中文化水平,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占比很小,并且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返乡的人很少。导致甘州区整体劳动力水平落后,人才素质底下。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缺乏技术人才。大多数乡镇常住人口为40岁以上的,青年劳动力缺乏。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吸引力,高等学校大学生不愿返乡发展致使人才外流。

1.4.2 农民在城镇购房人数增加,促进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甘州区各项城镇化工作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甘州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迅速,三年内在城市买房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甘州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效的保证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 甘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2.1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必须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张掖市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发展基础薄弱,三产发展滞后,城市吸纳就业能力弱。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产业关联性差、链条短,高附加值企业少,整体实力弱,城镇经济集聚效益弱,提高城镇化水平缺乏强有力支撑。

所以应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积极打造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核心区,促进文化与旅游业同频共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提升张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城乡特色有机食品产销基地网络建设,加强农林畜产品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安全高端农产品。

2.2 农民入城积极性降低,应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进城人口就业问题,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实现第一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人口的分工分化,让留在村镇的人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城镇化;通过二、三产业的扩容提质,增强对转移人口的吸纳就业,让农民能转的出、留得住、扎下根,形成以产业支撑和保障为依托的良性城镇化。提高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水平,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每个城市发展都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然而每个城市在实际发展中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总结的过程,在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条件来探寻发展之路。张掖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众多问题都具有典型性,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只进行了浅显的探讨与应对,希望今后有更多学者和专家进行深层面的研究与指导。

猜你喜欢
甘州区各乡镇城镇化率
张掖市甘州区奶业肉牛产业联盟成立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合理运用监测结果推动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2018年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区域热量资源分布特征
南江县:“三述三质三讲”问计于民
临洮县人大常委会加大县人大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推广力度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型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