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锣书

2018-12-14 06:57王向阳
乡音 2018年12期
关键词:魏徵梨膏梨汁

文/王向阳

小时候,有个说小锣书的老艺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村里表演一次,给单调乏味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点儿趣味。我只知他是浦江城北人,不知名字,因为脸色发黄,人称小黄胖。

小黄胖在我家门口的天井里放两个四尺凳,上面搁几块台板,搭建临时舞台。他手持一面小铜锣,上得台来,敲敲打打,说说唱唱,常用浦江土话,加上南腔北调,语言风趣幽默,引人发笑。“当当当……”小黄胖先敲一会儿小锣,挥动扇子做手势,插科打诨;再敲竹板,说一段新闻;接着唱各种民间小调,或者表演口技,让听众捧腹大笑。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围观的人多起来了,小黄胖就开始卖梨膏糖。对于没病的人来说,梨膏糖是糖,味道鲜甜,有点药味;对于咳嗽多痰和气管炎、哮喘患者来说,梨膏糖是药,甜丝丝的,味道好极了。五分钱一大块的梨膏糖,成了我童年的最爱。

小黄胖有过人的语言天赋,擅长根据不同的场景现编台词:“小孩食了我的梨膏糖,读书聪明又健康。老人食了我的梨膏糖,返老还童精神爽。男子买了我的梨膏糖,回家孝敬爷和娘。女客食了我的梨膏糖,一肚生下双胞好儿郎。姑娘食了我的梨膏糖,嫁个老公开银行。驼背食了我的梨膏糖,包袱甩到江中央。瞎子食了我的梨膏糖,睁开眼睛亮堂堂。哑巴食了我的梨膏糖,戏台上面唱二黄。疯瘫食了我的梨膏糖,明朝好去爬高山。跷脚食了我的梨膏糖,城里城外任你逛。”台上的小黄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梨膏糖成了包治百病的仙药,台下的听众早已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

对于梨膏糖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唐初大臣魏徵的母亲患咳嗽气喘病多年,四处求医,不见疗效。唐太宗李世民派御医前往诊治,开了一个处方: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多味中药。可老夫人只喝了一小口药汤,就说味道太苦,难以下咽。第二天,老夫人想吃梨。魏徵把梨去皮,切成小块。可老夫人牙齿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魏徵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喝煎梨汁吧。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于是,魏徵将一碗药汁倒进梨汤中,又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因为疲惫,魏徵闭目养神。等他睁开眼睛,揭开药罐,发现熬的时间过长,结成糖块,吃起来酥酥的,入口即化,还很清凉。老夫人吃了半个月,胃口大开,咳嗽、气喘的毛病全好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用这个妙方来为人治病,称它为梨膏糖。

熬制梨膏糖,要把黄花梨和罗汉果、胖大海、贝母、甘草等十几味几草药材一起放入锅内,炖煮数小时,冷却到还有一定黏性的时候,倒入模板,待完全冷却即可。旧社会卖梨膏糖,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为此编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

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家乡走街串巷卖梨膏糖的,有一个江苏宜兴人吴敏。有一次,他到治平陈铁店村卖梨膏糖,住在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生了五女三男,其中一个男孩儿叫李期银,经常伤风咳嗽,久治不愈。自从吃了吴敏的梨膏糖,李期银的伤风咳嗽奇迹般地痊愈了。十四岁那年,李期银独自一人前往江苏宜兴,拜吴敏为师,学习制作梨膏糖的技术和说唱的艺术,成了徒弟中的佼佼者。

七年之后,李期银开始独自闯荡江湖。二胡、铙钹、小鼓、莲花板,他演唱着苏帮卖糖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曲子,背着师傅传给他的糖箱,走南闯北。

码头跑得多了,李期银学会各地方言,南腔北调,东阳话、义乌话、永康话、金华话、杭州话、上海话、山东话都能说。每到一处,他立马学会当地方言,拉近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如今,李期银在家乡廿五都朱宅的廿九间里开了一个小店铺,不仅卖梨膏糖,更是传承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

猜你喜欢
魏徵梨膏梨汁
自制润肺止咳的秋梨膏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淘气的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刺梨汁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血清TFF-2、EGF及NO的影响
奶奶不爱喝梨汁
秋梨膏先生
蜜蜂、蝴蝶,甲壳虫乐队
一等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