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孙子上三堂家风课

2018-12-14 06:27
环球时报 2018-12-14
关键词:孔府家谱长辈

本报记者邢晓婧

两千年来,儒家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孔府家风也世世代代贯穿了孔家后裔的人生旅程。孔子第77代孙、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畅谈诗礼传家、修身立德,以及他眼中的孔家家风。

采访当天,孔德墉老人身穿灰色羊毛衫,搭配一件明黄色衬衫,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经92岁高龄。因为担心记者找不准位置,他在寒风中亲自下楼迎接。抗战八年,孔德墉在山东曲阜的孔府里苦读了八年,每天练书法,诵读《诗经》《礼记》。孔府规矩很多,天不亮就起床,从早到晚跟着老师念书。说话声音不能大,言谈举止都要格外注意。就连进餐也要和老师一起,餐桌礼仪更多,像筷子摆齐,坐有坐相,只能吃眼前的菜等条条框框让孔德墉开始很不自在,后来才慢慢习惯。和《环球时

经商,做裘皮生意赚了些钱。有一天,一个轻工业部的朋友说,他们刚进口一台塑料制膜机器,花了16.8万美元,想让孔德墉帮忙去日本看看是不是买贵了。孔德墉还记得他去找日本伊藤忠商社洽谈时,日方来了7个部长。其中一人叼着烟斗,翘着二郎腿,不客气地问,“听说你是孔子后代,士农工商,他可把‘商排在最后,这是瞧不起我们。你现在做生意,不怕祖宗在九泉之下生气吗?”

房里空气突然凝固,孔德墉幽默地回复说,“孔夫子之后的亚圣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他还在世,做生意肯定比我在行,他要是知道我现在干这个,肯定说我是孝子贤孙。”一番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破除了误解。孔德墉接着说,“在中国做生意讲究八字方针——货真价实,

师,我们应该多向你们学习。”话音刚落,这位部长起身鼓掌,很快就帮孔德墉联系到一家日本公司,能以4.5万美元的价格购置功能更强的机器设备,给国家省下很多钱。孔德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别人学习也是先祖的智慧。”

1996年,孔德墉牵头启动孔家家谱修谱工作,可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想找到后人困难重重。当时海内外成立了540多个修谱组织,遍及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孔德墉不顾年事已高,飞来飞去亲自指导工作。历经13个年头,新版家谱直到2009年最终出版,多达80册,5000多页,新收入200万人。然而,家谱修完后,孔德墉发现还有很多人没入谱,随即成立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帮助后人随时入谱。

孔德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随着时代的发展,曾在家风中位列第一的“孝顺”也出现调整。对长辈“孝”是应该的,可“顺”不一定正确。要是明知长辈犯错却还盲目顺从,等于变相害了长辈,恭恭敬敬地指出来才是更好的选择。因此,他提倡将“孝顺”改成“孝敬”。

孔德墉最近准备给孙子上三堂课:第一堂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待人处世的道理;第二堂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修身立德;第三堂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齐家”是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基础。孔德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孔子后裔要有历史担当,弘扬孔子道德。潜移默化的孔家家风让我终身受益,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孔府家谱长辈
做文章时,谁还想喝那杯酒?
“标王”拍卖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潘光旦嗜治家谱
食礼在鲁:张仰金的“孔府菜”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