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文化结构升级和文化中心转移规律

2018-12-15 10:33魏新龙
卷宗 2018年30期
关键词:转移升级结构

魏新龙

摘 要:世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文化结构升级及文化中心在不同国家间转移的规律,由此从根本上塑造不同国家的文化形象与综合国力,甚至决定国家命运;因此,充分认知并善用这一规律对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化;结构;升级;转移

1 文化结构升级规律

文化是一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对于其确切定义学界历来存在颇多争议。

笔者所认同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基础上所形成的成果。这一成果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它集中体现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文化就是以科技为基础,并包含着科学技术的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国已故著名学者龚育之指出:“自古以来,科学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自近代以来,科学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日益成为文化的基础,并贯通全部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这是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区别于古代文化的重要之点。”[1]

而文化结构则是指主要由一定层次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组成的文化体系。

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促进人类认识发展,不断改变人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强有力的杠杆。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报、电话、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互联网等等,这些技术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基础科学则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类对一些既有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哥白尼“太阳中心论”、牛顿、麦克斯韦、爱恩斯坦、狄拉克、杨振宁等创立的理论为人类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奧秘,依据这些原理,人们进行着巨大的创新、创造,人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也不断被激荡。

如果我们承认科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文化的基础这一观点,那么,由世界科技结构升级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升级并形成规律。

如果把牛顿作为人类历史分水岭的标志,那么,在牛顿以前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农业是整个社会的主要产业,人类的文化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奠基手工技术和农业劳动,对自然界万物内在奥秘的猜测性和经验判断限制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使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物限制在狭小范围。

随着以牛顿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人类以地球为根据地不断扩张着自己的视界,中观、宇观、微观,以至越来越多的自然奥秘被人类揭示,而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技术创造发明日新月异,不断升级,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因此为之大变。

华裔诺贝尔得主李政道先生1992年11月在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学奖颁发大会”上的演讲“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在”中指出:“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科学下降了。在西方,望远镜是帮助文艺复兴的第一步,它是崭新的科学仪器。我们没有跟上这一步。第二步,西方抓住了基础物理和应用物理的关系。在19世纪,经过法拉第的试验,麦克斯韦在1864年创建了电磁理论概念,即把磁生电、电动生磁这两个现象完全用精密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表示出来。此后很快就产生了19世纪末的发电机、电动马达,一直到20世纪的电报、电视、雷达,所有的现代通讯设备都是从这两个东西里出来的,因为经过麦克斯韦电磁学说,所有的总关键都抓住了。一切与电、磁有关的东西都是受麦克斯韦方程组规律控制的。

从迈克尔逊和莫利的实验就产生了相对论,从普朗克的公式就产生了量子力学。到了1925年,整个基础科学的了解被人们完全操纵住了,之间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1950年初,原子结构、分子物理、原子核能、半导体、超导体、计算机,这些20世纪的文化都已产生了。

如果没有量子力学,没有相对论,就没有20世纪的文明。再过了20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理论已达到顶点。回顾以上一段科学史,可知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物质文化的关系是何等紧紧相扣、不可分割。

中国从商朝到汉朝,科学文明一直是走在前列的,为什么到明末清初(17世纪)中国的科学却落后了,文艺复兴完全在西方发展?道理之一是在物理上、在科学上。我们觉得所有的物质的动因、它的原理是由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理论操纵的,我们能找出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一切东西的原理,如19世纪的电磁理论和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18世纪很难了解19世纪的文化,在19世纪根本无法想象20世纪的文化。同样,我们20世纪也很难猜测到21世纪的科学文化是什么。所以我提出,如何恢复中华民族在科技界的地位。在19世纪前,无疑中国是处于领导地位,今天不是。这里的主题至少有两个,第一个是要了解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机制关系;第二个是当我们展望21世纪时,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代科学的大问题,了解了这些大问题,才有可能突破,其他问题才迎刃而解。

当代的科学大问题,可以与19世纪末相当的大问题。在宇宙学里有两个:一个是类星体,一个是暗物质;粒子物质学里有两个:一个是对称破缺,一个是不可见夸克。若能了解这些问题,将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因此可以说,自近代以来,有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就有几次文化革命;有几次科技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就有几次文化结构升级,这一关系几乎是确定无疑的。

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类生活范围,增加了人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了人类的文化水平,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推动着人类文化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也予示着人类主导文化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升级。

2 世界文化中心转移规律

象科技、经济、军事等其他要素一样,不同时代发生的主导文化结构升级,不是衡定发生在某一个国度,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而是随着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转换,从而在文化水平上,在不同的时代,拉开一个或几个国家同另一些国家的距离。由此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发达国家一再强调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而与不发达国家相区别。因为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和制造业水平上有着大致的相近性,而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却有较大差距,因此也就存在着文化水平的差距。

所以,在笔者看来,自近代以来,与世界科技与制造业中心转移相对应的文化中心转移顺序大致为:

英国:十八世纪末到1842年

法德:1842年到1897年

德、美、(苏):1897到20世纪50年代

美日德(苏):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文化水平的差距既体现在作为文化基础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上,又直接表现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国是不是世界文化中心呢?由于以往的文化定义没有把科技包含其中并作为它的基础,因此才出现了千奇百怪的文化定义,使文化成为人云亦去,不可测度、不可比较的东西,这一点是文化研究陷入误区、走入岐途的重要原因。而依笔者的观点,一国的文化水平既可通过科技和制造业水平判断,又可通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判断;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优劣又直接由科技和制造业水平决定。因此,一国是不是世界文化中心就可以由它是否是世界科技和制造业中心决定。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文化水平绝对下降,而只是说明另一个或一些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更快、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129页.

猜你喜欢
转移升级结构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论《日出》的结构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